如今,在黔南农村呈现这样一幅景象:村党支部班子强、人心齐、思路清、动力足;村容组貌焕然一新,道路宽阔干净、院落规划整齐;干部干事创业有方向,群众增收致富有路,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幕幕充满活力的景象,正是黔南强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黔南州聚焦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全面排查、分析研判,针对后进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通过强化班子、培训教育、发展经济等助推“后进村”整顿提升“摘帽”,变“后进”为“后劲”。

黔南州统计工作会议(黔南州刮骨疗伤)(1)

龙里县龙山镇水苔村指挥所探讨施工“良策”

强筋健骨抓班子

“自上任以来,我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来抓,确立了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中心,推进全村脱贫攻坚的整体思路。”瓮安县玉山镇龙蟠村党总支书记傅彦锟说道。2017年初,龙蟠村因“村委会狭小、办公设施落后、班子能力弱”被评为后进党组织。后经组织研究对龙蟠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优化,选派了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傅彦锟担任该村党总支书记。

上任后,坚持用制度议事管人,按制度办事,严格管理党员,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后备力量,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现该村共有班子成员6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3人,30岁以下村干部4人,村干部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增强支部整体功能,助力该支部摘“后进”之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8年,黔南州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通知》,要求对班子不团结、群众满意度低、不能胜任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坚决撤换,对班子不健全的及时选优配齐。同时按照“一好双强”标准,注重从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村医村教、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退休返乡人员中,选拔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发展产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改非科级干部到村任职、年轻干部回原籍村任职,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选拔担任村级干部。2018年以来,全州共撤换不能胜任的村党组织书记70名。

黔南州统计工作会议(黔南州刮骨疗伤)(2)

龙里县龙山镇水苔村第一书记李冬(右二)查看菊花长势情况

教育培训富脑子

2018年,龙里县龙山镇水苔村由于村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对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够,被评为“后进村党组织”。

为强化党性教育,增加村两委班子凝聚力,该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邀请县领导上党课,全力抓好全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层次建立学习计划,借助党员大会、“主题党日”、微信群等载体,给党员推送自选内容和必学内容,为体弱老党员送学上门,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组织村两委人员、党员代表、致富能人等到罗甸学习“麻怀干劲”,听邓迎香讲党课;到贵定县云雾镇学习“四清四化”“党建扶贫”“智志双扶”;到龙里县谷脚镇观音山红军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沐浴革命遗风、重温初心,提升了党员带头意识,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为进一步增加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黔南州创新工作举措,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行“磁铁行动”,在突出政治性、强化刚性执行上下功夫,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对照党章,锤炼党性、提高觉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重点突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作风教育和脱贫攻坚能力教育,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每年对后进村“两委一队三个人”进行不少于2次、农村党员不少于1次的集中轮训,确保每名“后进”村干部接受1次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带富能力。

黔南州统计工作会议(黔南州刮骨疗伤)(3)

瓮安县玉山镇龙蟠村党总支书记傅彦锟走访群众

产业发展出路子

“工作目标不明确、产业发展措施不具体、党组织建设制度不全……”这是独山县在农村后进党组织评估验收报告中对上司镇谭尧村的评价,在总分100分的考核中,该村仅得到55分,被评为后进村。

“原来因为缺技术,我们种植都是小打小闹,种不出果子愁,种出来也愁。如今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开拓市场,统一销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村民吴兴俊说到。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谭尧村党支部迅速理清发展思路,聚焦问题短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 村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发展农特产品种植,截至目前,全村茶园种植600亩、无患子种植1000亩、精品水果种植500亩、蔬菜种植300亩,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2018年度全县村级增比进位考核中,谭尧村从第三方阵的22个村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唱响了后进村的奋进高歌。

如何让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黔南对带富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大力推广“三变”改革和“塘约经验”,“村社合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找准制约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采取组织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促后进村产业发展。开展“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活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黔南州统计工作会议(黔南州刮骨疗伤)(4)

罗甸县隆平镇八一村村级活动场所

文明乡风美寨子

“想要脱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就得一项项排查一条条整改。”罗甸县八一村党支部书记贺景锋说到。被评为后进村党组织后,八一村村支“两委”开始对党支部进行靶向治疗,挂图作战,整改销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卫生治理便是其措施之一。

“我们向上级争取了16万元资金,将坡头小学校舍改成了现在的村委会。”贺景锋介绍,短短一年多,八一村建成了电商服务站、警务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借力挂帮部门,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全村人居环境。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四清四化”行动,开展卫生家庭评比,帮助村民养成爱护环境卫生好习惯,让文明卫生蔚然成风。

在文明乡风建设中,黔南各地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开展“组管委”“监管委”“网格化”等村民自治模式,建立起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社会组织、党员群众有序参与的“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五引导五教育”(良好的生产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家庭教育等五引导;道德、法治、文明、感恩、励志等五教育)工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让群众的事群众“自己说了算、自己组织干、自己监督看”,不断强化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和遵守村规民约,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议事协商制度,推动村级社会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