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是如何成为黄姚的?
究竟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
在《读懂黄姚》一书中
就有详细的介绍
读懂黄姚
梦境
黄姚
胡庆生主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读懂黄姚》
第三章社会变迁
一、黄姚建里之前的贺州瑶族历史概述
一、黄姚建里之前的贺州瑶族历史概述
设立宁化里之前,黄姚境内主要是瑶族人口。由于缺乏史料,万历之前黄姚的瑶族生活情况目前已经无法梳理。但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瑶族历史情况大体相似,透过这时期贺州瑶族的发展情况,能够基本明了同一时期黄姚社会的基本风貌。
唐末五代的战乱促使华中南部地区大量瑶族进入五岭群峰,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岭南地区瑶族分布日广,《宋史·蛮夷列传三》:“广西所部二十五郡,三方邻溪峒,与蛮、瑶、黎、疍杂处。”到宋代,岭南已是无山不有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载,唐宋时期岭南一些瑶族聚居区动辄“峒所聚千余人”。
从五代至元初
持续的南迁浪潮使得瑶族在贺州所处的萌渚岭山区反复迁移,贺州逐渐成为瑶族从湖南、广东等地进入广西、贵州、云南等这一民族迁徙走廊上的重要路段。这些从走廊上移来的人口最大特征是不服徭役不纳税。史载就说:“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桂阳、郴、连、贺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瑶役,谓之徭人。”
随着瑶族人口越来越多地迁入,贺州的各大山谷特别是大桂山山脉,成为瑶族重要聚居区。宋代 《评皇卷牒》称:瑶族当时在贺州及其周边的分布地点是“古置(至)东南 西山,置(至广东海连山,广西怀集山,右成(又至)铜钟山,北置(至)通 儒乡,继聚南山,广西程家八峒山,南木山,又置(至)流眉山,又置(至)大罗等山……桂东桂南八面山。”其中程家八峒即大桂山中的八步区步头镇双程八山,南木山即今大桂山中的八步区贺街镇楠木峒。大罗山对应大桂山中的罗岭。位于大桂山余脉的黄姚地区为此成为瑶属人口聚居区。
这些唐宋时期进入大桂山的瑶族至今仍有后裔生活在黄姚西面和南面的深山之中,如昭平县走马乡玉洞村、庇江乡联安村、昭平镇古站村等地。其中,古站村盘姓瑶族族谱明确记载,其始祖盘管七原籍广东青州巷口石榄村,于北宋淳化年间(990— 994年)受诏剿盗有功,赐地落藉昭平。
宋代瑶族内部已分化成以酋长为代表的统治者和以土丁为代表的普通百姓两个阶层。
酋长与土丁的户籍都不纳入官府,酋长掌有较多土地,他们将田地出租给百姓,不向承租户收取租金,但要求承租户提供劳役。同时,酋长还拥有裁定诉讼的权力,宋代文献称:峒中“男丁受田於酋长,不输租而服其役,有罪则听其所裁,谓之草断。”
宋代官府对瑶族主要采取羁縻制,《桂海虞衡志》:瑶人“其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教法绳治,羁縻之。”除了免除瑶人徭役之外,羁縻制度还另有三项重要内容:
一是
对已入籍的瑶民采取给田以耕的办法,实行“计口给田”。《宋 史》:“峒丁等皆计口给田,多寡阔狭,疆畔井井,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 罚。”《宋会要集稿》也称:“夫熟户、山瑶、峒丁有田,不许擅鬻,不问顷亩多寡,各有界至,任其耕种。”这种计口田“一夫岁输租三斗,无他徭 役,故皆乐为之用。”
二是
在瑶区设立抚瑶土官。所谓抚瑶土官其实就是朝廷在瑶人中“诏补” 愿为朝廷效力的瑶族土豪或酋长作为瑶官,这种瑶官可以世袭。溪峒中的土地为瑶官所有,瑶官招聘所属部下,将土地贡献给朝廷,朝廷再将这些土地赐封给瑶官。瑶官按籍户登计的人口,将土地分给辖区内的瑶户或峒民,并均定租 赋。峒民要交一定的赋税给官府,还要为瑶官服役。瑶民有罪也听瑶官裁定。抚瑶土官制不等同于土司制,瑶官只是协助朝廷处理瑶族政务,而土司则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三是
严控瑶民土地交易,防止瑶民土地被山外豪强侵夺,这是一种扶瑶限民的制度。即鼓励瑶人向民人购买土地,但禁止民人购买瑶人的土地,也禁止瑶人向民人出卖土地。
对于那些分布在特别偏僻深山之中的瑶民,官府甚至放任自流,不要求其纳户入籍:“二广,居山谷间,不隶州县,谓之瑶人。”
黄姚位于山区与平地交界之处,从宋代制度看,其时黄姚的平原地区应该属于官府管理下“给田以耕”的熟瑶区或者抚瑶土官区。而山区的瑶族应该属于不入户籍的生瑶区。
宋朝的土官理瑶制度兴起于北宋晚期,清代学者汤彝称:“呜乎,蛮患自昔为然矣!然唐以前尚不甚剧,以省民熟戸居内,山瑶峒丁居外,有所捍蔽也。自宋熙崇间拓地之议兴,各献款内附请吏,于是民与蛮乃相接。多辟径路,深入溪洞,通市易,渐典鬻田土,仆赁其孥”。也就是说,土官制度兴起于北宋的熙宁至崇宁年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今公会(招贤里)、樟木(文化里)、巩桥与黄姚(合称宁化里)等乡镇熟瑶区出现了理瑶土官樊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当地有较大的声威,共建有四个村屯。四寨住户较多,号称万家寨。
并且家族中的头面人物还兼任设在樟木的官办机构太平巡检司巡检。巡检司的衙署设在今黄姚镇岩头村都里岩前。《昭平县志》就载:“文化里昔为宋朝樊相国族业”。《广西通志》也载:“龙脊桥在县东南宁化里,宋樊相阁造”“宋樊相阁墓在宁化里”。
由于有田可耕,生活安定,宋代绝大部分时间里,贺州民族关系十分和睦:“去州二十里深山大泽间多瑶人,所居民俗耕种。虽无资积,亦不饥寒。自九疑之南祟山峻岭,高排霄汉,绵亘数百里,皆贺之境也。贺之为州,士知为学,民知力田,虽溪洞蛮瑶,亦皆委顺服役。而无剽悍之患,风清气淑,与中州等。”
随着瑶区人口的持续增加,贺州山区的土地承载能力逐渐不堪重负。
北宋以来一直实行的禁售瑶田制度到南宋时已经难能执行,瑶田私售的情况逐渐泛滥:“比年防禁日驰,山瑶、峒丁得私售田。”土地供应紧张,又私售瑶田,许多瑶民无田可耕,成为贫民。从北宋后期开始,包括整个南宋时期,贺州瑶民多有起义。
思勤江谷地的何氏族谱就记载
今昭平县森冲、走马、马圣、文竹等地散布的何氏均以何璋为进入贺州的第一代开山祖。而何璋进入贺州的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昭平府江一带发生了民族起义,何璋奉文在黄姚西面的思勤江流域屯垦入籍。
随着南宋末年起义日趋激烈,宋朝在黄姚地区的土官樊姓家族因为带领乡邻聚众自保,其影响力反而增大。
作为管理者的樊氏家族其所在村屯亦被起义者攻破,樊家的族业全被起义者占没,担任太平巡检司巡检的樊家最高首领樊相阁也在动荡中毙命。
乾隆版 《昭平县志》称:“文化里昔为宋朝樊相国族业,后因瑶壮叛,屠樊族,杀廵检,而数十里之地尽为蛮丑所据”。
宋末元初的朝代更迭
使得朝廷无力对黄姚地区的瑶区实施正常的管理,樊氏家族倒台后,黄姚一带的瑶区出现权力真空,进入无政府状态。各种势力在这里占山为王。
明洪武年间
对这个地区进行了一次大征剿,并设立了招贤里来管辖这一片区。但很快,民间势力再度聚集,昭平里的施治措施并不能得到执行。其中民间组织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应该是狗儿巢(在今樟木林镇九如村附近)。雍正《平乐府志》载:“招贤里,即元时狗儿巢贼薮也。”据乾隆版《昭平县志》载,狗儿巢这支力量作为维持黄姚地区的主要政治势力一直持续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这一年,明朝官兵平息了狗儿巢,之后设立了下宁和中宁两个巡检司来管理这一片 区域。其中下宁巡检司位于今黄姚镇中洞村下宁寨。中宁巡检司位于位于今平 桂区公会镇石塔村。这两个巡检司一直到清代康熙时期才被裁撤。
元代对瑶区实施行政和军事双重管理。瑶族地区多为穷乡僻壤,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行政管理上
由于蒙古贵族不愿到瑶区为官,于是多择瑶族头人治理瑶区,以土司代替羁縻州。元朝还在瑶区设安抚司,对瑶族进行救济。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轻赋制度:“所定荆南、淮西、江西、海南、广西之 地,凡得州五十八,峒夷山僚不可胜计。……又取其民悉定从轻赋。”
军事上
元朝开始在重要交通节点上的瑶区设巡检司,以镇压反叛。其中昭平县的瑶区元代核心巡检司是位于今钟山县公安镇的白霞巡检司,《钟山县志》就称 “县(钟山)西北之花山及西南之桔芬[39],南区之义安,皆层峦叠嶂,林青幽 阻。当元明时,向为瑶、壮所据,叛变无常,梗化难治。明季各设兵戍守,剿 抚兼施,更置巡检司于白霞,居中控御。
元代对瑶区的松散管理,导至瑶族地区动荡不已。
在98年的元代历史上,见诸史载的贺州瑶族起义就有元初“狗儿巢”(今黄姚东北侧的凤凰乡、樟木 林、公会等乡镇)瑶族起义[41]、元统元年(1333年)十二月起义[42]、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三月起义[43]、元统二年(1334年)九月富川瑶族领袖唐七和 唐廿十一率众起义[44]、至元元年(1335年)四月瑶族起义[45]、至正三年(1343 年)九月起义[46]等6次,平均约15年发生一次起义事件。
土地上
元末明初农民战争导至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富余,因此明初鼓励瑶民开垦无人耕种的土地,对入籍的瑶户减免徭赋,对编户入籍的瑶族“薄 赋轻瑶,示以羁縻而已”。这种制度颇受瑶区欢迎:“土民瑶僚,莫不悦服”。瑶区百姓有田可耕,瑶区社会比较稳定。
编 辑 | 灰 哥
审 核 | 尹平潍
来源:梦境黄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