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两次著名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对我们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对着两次运动都有着高度评价,是“广大农民光荣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自不必说,鼎盛时期占领了江南的大部分省份,其是否光荣伟大不去讨论,但是其声势确实历代农民运动之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教材中义和团虽然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同样的性质和几乎相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就声势和影响力而言相去甚远,用萤火虫与霓虹灯来比喻也不为过。

两次农民运动的组织结构

太平天国运动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天王洪秀全,下面有各种不同职能的王,军队有统帅,统帅下面有师帅、旅帅等层级分明的结构。虽然到太平天国后期也是到处是王(据说封王的有数千人),但是王之间的等级还分明的。

同样是农民运动(同样是农民运动)(1)

这一点上义和团运动则要随意和随性的多。这其中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义和团运动的声势也不算小,鼎盛时期也曾发展到数十万人,但是提起义和团运动我们却想不起任何一个领导者或者是创立者,如同平地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是因为义和团根本就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都是各地的分坛自己组织,分坛内部也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权利最大的是大师兄,接下来是二师兄,依次类推。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义和团是没有组织的自发运动,当时的社会上只要是想练拳都可以加入义和团。

再看两次农民运动的目的

太平天国运动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理想世界,虽然有点荒诞并且在太平天国内部也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公平,但是好歹有一个蓝图,最起码还是画了一个大饼。

同样是农民运动(同样是农民运动)(2)

义和团运动几乎没有明确的纲领,提出了一个“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是也为了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的一种手段,并且也没有提出灭洋之后干嘛,是继续给大清朝效力,成为下一个江北大营,还是要干老本行“反清复明”,这些也都没有明确说明。

两次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大体类似的,到了晚清统治的后期,政治腐败,加上当时外国的侵略,在广西一带的农民生活负担很重。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利用宗教的宣传成立拜上帝会,在金田村起义,开始对抗清朝的义的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原因就是反对传教,因为当时随着国门被迫开放,外国传教士在国内的传教活动日益扩大,由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国传教士和中国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晚清的独特现象——教案。

同样是农民运动(同样是农民运动)(3)

教案的是是非非今天不去多讲,地方官在处理教案的时候往往偏袒外国人,这就逼迫着那些吃亏的人去向民间组织求助,渐渐地就形成了义和团。义和团成立之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就是偶尔防火烧教堂,在天黑的时候在胡同口把传教士或者教民打一顿。但是到后来,朝廷中的顽固派比如段郡王载漪,徐桐,刚毅这些人看到了这股民间力量,便加以利用,通过朝廷的手段让他们合法化。这些顽固派本身就无差别的仇视所有的洋人、洋务,所以顽固派就利用义和团来打压朝廷中办洋务的政敌。

义和团到后期成为了当时政治角力的工具,义和团的发展是依附于朝廷的某些利益团体的。一旦他们被政治斗争所抛弃,就很快的平息了。所以在庚子国变之后,朝廷对义和团的的态度从“抚”变成“剿”之后,义和团很快的就被镇压下去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拙作《被众人遗忘的宫斗——另一个角度看“庚子国难”》)。

虽然历史课本上都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但是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像一场闹剧,更是一场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