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多年来从未停歇。上月底,历时十年的国际“民间登月竞赛”到期,最终没有团队在期限内完成登月任务,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比赛。
尽管由谷歌赞助主办方“X大奖”基金会的2000万美元大奖无人领取,基金会还是决定重新设立100万美元奖金的“登月奖”(Moonshot Award),以奖励虽没能成功登月,但在探月工程中有突出成绩的团队。
这里的moonshot一语双关,既指登月本身,也指这是一项极具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译成中文,大概可以对应俗语“比登天还难”。
牛津词典对moonshot的解释有字面义和引申义两种。字面义指“an act or instance of launching a spacecraft to the moon”(发射航天器到月球的行为或事例),比如the Apollo 17 moonshot(阿波罗17号登月)。这里就要从美国历史中去寻找moonshot的起源。1961年5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面对国会发表了著名的Moonshot Speech(登月演讲),宣布美国要在十年内完成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为使阿波罗计划得到广泛的民众支持,肯尼迪亲自向普通民众巡回游说,就像今天初创公司创始人路演一般。1962年9月,肯尼迪在休斯敦、得克萨斯等地向民众演讲,宣称: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我们选择冲向月球)。
经过多年不懈尝试,美国的登月梦最终于1969年成真,在太空竞赛中打赢了重要一役。当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载着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内的三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自登月计划以后,moonshot一词也获得了被沿用至今的引申义,即指“an extremely ambitious and innovative project”(非常具有雄心和创新性的项目)。
Moonshot现在已是科创领域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笔者就曾经应邀探访过谷歌十分著名的Moonshot Factory(登月工厂)。这是一个略有神秘色彩的实验室,很少对公众开放,但却是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等很多“黑科技”的诞生地,致力于把看起来科幻的点子变为现实。谷歌对于能够入驻登月工厂的moonshot项目,有以下的界定:第一,致力于解决一个很大的难题(addresses a huge problem);第二,提供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proposes a radical solution);第三,使用突破性的技术(uses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Moonshot其实也是硅谷创业精神的核心所在,在这片创业的沃土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新的灵感诞生。而能够最终受到投资人青睐、走向市场的点子很多都具备moonshot的特质。谷歌、优步、脸书和特斯拉的创始人就被视为moonshot entrepreneurs(登月企业家),指的就是有冒险精神,敢于think big(胸怀大志)的人。当然,moonshot也对应着高风险,稍不留神就会跌下云端,摔得生疼。但硅谷对于失败特别宽容,只要你曾经试图做过“moonshot”的尝试,不管结果如何,你都算一个成功者。(彭茜)
邱炯/插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