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简称为晋,省会太原。市区建设规模空前宏伟,其远景更是喜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向人们招手。这是太原的现实。不管是首次来旅游观光,还是长驻之客。首先的印象是一条纵贯东西延伸并横跨汾河的迎泽大街及其大桥,把市中心同河西工矿区连在一起。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1)

汾河公园晚景图

古代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由车龙人流所代替。假如是晩间光临,犹若坠入银河寻找天宫。此时,可能就会有人向你打招呼:同志,如果要住宿,就近有并州饭店招待所和晋阳饭店、都在并州路北口的西边。你可能就又会产生种印象,怎么不是并州就是晋阳,连路也不例外。诚然如此。假若再看看戏剧、电影,逛逛市场,翻翻书报,带“晋”字和“并”字的名称就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史学家和地理学者来说,没有必要再介绍。但从一般读者来看,很有必要做点解说。

一、太原名称的来历

先从太原说起,《夏书·禹贡》中写着:“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告知了人们,那时的太原就已是通往尧都的一个交通要地而出名了。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2)

《冀州箴》云:“岳阳尧都是也。”就是指尧都而言的。有帝都就会有相应的所属城镇。这是城市诞生的最初规律,多在奴隶社会时代。因为要抵抗原始部落的侵扰和防止奴隶的逃跑,原始部落已不适应了。一些大的聚落就要起墙筑城而以便自卫。可见太原的存在是很久的了。《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告诉了人们,太原这个名称的由来系由其地理特征而取的。

《春秋说题辞》云:“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既是对太原地形的古老描写,亦是对其地名渊源的解释。还因其土壤盐碱度大,太原还曾称大卤。《广雅》云:“大卤,太原也。”就是这种意思。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3)

​二、晋水名迹

太原的来历称谓可算较为清楚了。再就晋水而论,《山海经》云:“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鹤,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这晋水就是指现在的晋祠水来说的,亦是其见书最早的写照。因《山海经》的问世,约在四千余年前、传说夏禹征有苗,铸鼎时期。那时先是以象形会意图画翻铸于九个大鼎上的,其成书是后人摹制其图画以文字说明而问世的。

可见晋祠水的闻名不下于祖国的巨泽大川,以此而引来的文明不次于西湖。《水经注》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㴑,后人踵其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契集,用相娱慰。晋川之中,最为胜处。”不但精辟地描画出晋祠水的秀丽景色与景物建筑所构成的清雅环境,还使人们知道了早在古代,晋祠就是个游人云集,引人入胜的佳境之地。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4)

晋祠古建美景

如今更是闻名于中外而散芳于世界的游览胜地。国际间的友人与海外侨胞,只要来山西,如果不到晋祠,看看晋水的三泉喷张,难老最佳;鱼沼飞梁,世上稀有,圣母大殿年岁近千;水镜台居建筑奇观;千年铁人雨露不锈;周柏唐槐也犹似寿星;还有唐王李世民亲手写的碑文等古迹文物,就如同到了北京没有看看顾和园,去了抗州未能游西湖一样的惋惜。

假如有时间在晋祠宾馆住上一宿,若逢暑夏,会感到鸟语花香,林荫气爽;阡陌纵横,稻田盈盈。一片江南景色在包围着你。如遇冬寒,又会觉得晋水腾雾,碧波绵延。成群的鱼儿仍在游泳,绿绒绒的水草,好像还在过春天。不言而喻,晋水是此佳境丽景的渊源,亦是山西称“晋”的启明星。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5)

晋祠公园景色图

​三、山西称晋的来历

据《吕氏春秋》记载:

“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珪以援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汝乎?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有晋水,后改名为晋。”

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西周时代的诸侯之国唐,改称于晋国的根由是晋水。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6)

晋祠晋水图

《诗经·唐风》释:“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乃改国号曰晋。”不难看出,姬姓之历代晋王之祖就是叔虞;至子燮改国号可谓山西称晋的先导。继而这个侯国,乘其南北交通之便利,用其帝王胄裔之权威,不断吞灭周围的小国达三十余个。以扩张其领地。到晋文公统治时期,国力富强成为霸主。晋国的威名震于四海。晋景公时,其疆域最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地区和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角。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时因其国土又缩小到山西境域,故山西的别称还叫三晋。可见山西省之所以称晋,系因春秋时为晋国导致的。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7)

晋阳古城复原图

​四、关于晋阳及“龙城”之谈

至于“晋阳”二字,那是古晋阳城的遗名,亦是源出于晋水的。《水经注》云“城在晋水之阳,故日晋阳矣。”所谓晋水之阳就是位于晋水的北岸方面。《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说明该城在汾水的西岸方面:隔河相望有成王之碑。此城的方位可基本确定,其遗址约在今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所处的地方。此城兴起的较早,古代的太原就是这里。到殷商时已发展成一方国的都城。

《诗经·唐风》释:“唐叔所都,在今太原府。”说明叔虞亦曾在此建都。之后又有不少帝王郡首在此起家霸业。杜预曰:“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就是一例。后来尚有北齐之高欢,唐代之李渊,后唐之李存勖,后晋之石敬瑭,后汉之刘知远等都是在晋阳起手争霸称帝夺取天下的。所以晋阳城还称“龙城”,有常出“真龙天子”的意思。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8)

从而遭到了赵宋王朝对这座古城的毁灭。即在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十八日放火烧毁了此城,于第二年四月又引晋水灌了其废墟。满以为毁灭此城就再无“真龙天子”可出,无人争赵宋王朝的天下了。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昏庸到了何等地步。毁灭了多少古迹文化。假如其不被毁灭,晋水带来的文明还要丰富的多。道理很清楚,离大城市较远了,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交通运输古老,人的来往不便,其景物维护建筑自然会大减弱。后人往往思念富有历史文明的古城就常常取晋阳二字命名一些东西。如今已成了山西省城的代名词。

五、关于并州之谈

关于并州,据《虞书·尧典》载

“肇十有二州”注释:“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杨、豫、梁、雍、幽、并、营也;中古之地但为九州,曰冀、兖、青、徐、荆、杨、豫、梁、雍。禹治水作贡,亦因其旧。及舜即位,以冀、青之地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州之东北辽东等地为营州,而翼州止有河内之地。”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9)

这段文字很清楚地说明了并州的产生根由及其时代背景。同时还可看出其用意是为了便于治理及收纳贡赋。

据《禹页·注释》:“冀独不言贡筐者,翼天子封内之地,无所事于贡筐也”。“也就是王畿之地,天子所自治。冀州东北之地,运输极为不便,自治自然就比较困难,不如划出一州利于其贡赋的收纳,看来是合于当时的历史社会特点的。至于为何叫并州”,依应邵论:“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亦系按其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取名的。其州境域,以《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昭余祁、川曰嘑沱、呕夷,浸曰涞、易。”进行与《周职方制图》对照,其南起于昭余祁南的霍山以北的山西部分到内蒙北羊河上游流域,东界为太行山东麓及涞水与易水上游以西地区。但在以后的历史中变化悬殊,或有或无,或大或小。

太原并州的由来(雏话晋水谈并州)(10)

东汉时始治于晋阳,建安十八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复置,领大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诸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又有并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并州移治唐明镇。即今太原西羊市和大关帝庙一带。经潘美筑城扩展,于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已奠定了今太原之城区。并州从此被废,但其名九百余年来常被借用。如今成了太原的雅称。往往富有诗意地见于报张杂志。可称之为古为今用了。

诚知解说的粗浅,实为抛砖引玉,漏误之处,望师友教正。

​主要参考资料:

《监本书经》

《诗经集注》第三卷唐风

《水经注》卷六汾水和晋水

《东周列国志》中有关晋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