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勇发思想先声一甲子 永葆学术初心再出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有哪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有哪些(四川省社科院迎60华诞)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有哪些

原标题:勇发思想先声一甲子 永葆学术初心再出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

2017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迎来60华诞,冲刺全国一流社科研究机构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从1958年到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四川省社科院”)肩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怀抱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情怀,通过几代社科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重温四川省社科院成长路,既是一次对四川哲学社会科学成就的“大阅兵”,更是一次对四川社科人再上新征途的“动员令”。

砥砺六十年 耕耘永不辍

追溯60年前的起点,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1958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发出了在各省、自治区和专区建立科学机构的号召,催生了四川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应运而生。1962年该所更名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8年6月,省委决定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风风雨雨60年,四川省社科院始终秉承“忠诚、创新、开放、和谐”的庄严承诺,为人民做学问,为全国和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四川省社科院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致力学术创新,坚持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民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巴蜀文化传承创新、改革开放理论探索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性的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添砖加瓦。现在,四川省社科院已成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方重镇”,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截至目前,四川省社科院建院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14项,出版学术著作2639本,发表学术论文23144篇,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8499份,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88项。据2017年统计,四川省社科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发表数居全国地方社科院第二。

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四川省社科院总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挺身站在时代的前列,直面各种困难和问题,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倾注和贡献了满腔热情及聪明才智,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1年,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四川省社科院召开。2017年,四川省社科院主办召开第二十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智库论坛……建院以来,四川省社科院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努力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先后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型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学术理论创新,充分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多年来,四川省社科院紧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国企改革、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产业、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灾后重建等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是我国西部发展部分议题的重要发起者和响应者。2005年,四川省社科院提出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双核特征、功能地位、对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等,对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四川省社科院提出建设天府新区构想的建议,如今构想已变为现实。

四川省社科院通过长期敏锐地观察,率先开展了对全国中心城市经济改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四川省社科院长期聚焦“三农”问题,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了持续深入地跟踪研究,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四川省社科院学者长期深入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路径选择。

2013年以来,四川省社科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项目合作、人员交流与互访、国际会议举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国际影响力。2018年9月,随着第七届中印论坛在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举办,四川省社科院与印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班加罗尔)、德里国际管理学院的合作已经是第七个年头。目前,中印论坛已成为四川省社科院对外学术交流的学术品牌。建院以来,四川省社科院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开拓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研究国际化。

2017年,四川省社科院新时代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研究智库,在全省156个智库申报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四川新型智库。目前,3个智库已经完成四川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委托的一批重大研究任务。近20年来,四川省社科院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在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为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四川省社科院精心打造了“川社科研”和《天府智库》两大平台。“川社科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从2009年1月开始已向省委、省政府报送524期。《天府智库》侧重向省委、省政府报送有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的研究成果,自2014年起,已向省委、省政府报送146期。此外,四川省社科院现拥有九个期刊一张报纸三个网站,致力打造重要传播平台。其中,《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各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当代社会科学》是全国第一本地方社科系统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面向海外公开出版。

不忘学术心 整装再出发

60年来,一代代社科专家、一届届莘莘学子,励精图治,上下求索,结出了丰硕成果。“少年强,则中国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需要大量优秀接班人。

长期以来,四川省社科院秉承“博学、创新、修身、奋进”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人文社科高级人才。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部于1982年成立,2007年更名为研究生学院。现拥有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经济管理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新闻与传播、农业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历经多年发展,“小众教育”的独特优势、政产学研的合作培养、“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使得四川省社科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一届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不断从这里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辉煌属于过去,前路任重道远。四川省社科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站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起点,四川省社科院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实施建设“名家、名所、名刊、名院、名网”等“五名战略”,加快天府智库的建设。2018年,四川省社科院在重点学科建设和优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学科建设资源,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建设投入,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巴蜀文化研究等十个学科。

“理论研究要勇攀高峰,对策建议要敢下深海”,是四川省社科院60年科研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全国和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四川省社科院将继续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建成“全国一流社科研究机构、全国一流特色新型智库”不懈奋斗,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奋勇向前。(李伦)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