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虚胖,康师傅的业绩为何如此羸弱?(1)

康师傅“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看似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的突发事件所致,实际上却可能是由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转型限制带来的“长期挑战”。

作者丨一视财经 水水

编辑 | 西贝

作为方便面与饮品行业的巨头,康师傅控股的这两大基本盘正遭遇一种变数,停滞不前,或许这也是传统饮食品牌与新消费时代碰撞的结果。在新的挑战下,康师傅的未来业绩还能否修复?

据康师傅8月22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相比去年同期,尽管营业总收益上涨了7.97%,但股东利润却大幅下降了38.42%,可以说是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康师傅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成本的大幅上涨。

另外,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毛利率降至20.63%,贡献的归母净利润则下降39.23%至5.44亿元。饮料业务毛利率也降至32.14%,贡献的归母净利润为7.44亿元,同比下滑37.06%。在此背景下,康师傅分销费用较去年同期的75.82亿元增加7.98%至81.88亿元。

巨头虚胖,康师傅的业绩为何如此羸弱?(2)

康师傅2022年上半年经营情况

来源:康师傅控股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

“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背后,占总营收63.58%的饮品业务和占35.45%的方便面业务可以说是康师傅的两大基本盘。康师傅的变数,也正存在于这两大基本盘的内外环境变化之中。

01

基本盘失守

康师傅将财报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归为成本上涨,这也的确是康师傅产品自疫情以来承压已久的直接根源。

数据表明,2022年第一季度棕榈油价格同比增长53.89%,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0.18%。作为方便面的主要原料,棕榈油、白砂糖和面粉均出现了上涨,涨幅也均在1倍以上。

成本的增加很明显地影响到了康师傅。首先,2022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3.26%,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39.23%。同时,食品饮品企业出现涨价潮,康师傅也也从去年开始两次尝试涨价,康师傅经典袋面的价格由2.5元升至2.8元,桶装面的价格则由4元升至4.5元,涨幅均在12%左右。

而在饮品方面,虽然康师傅依旧占据了即饮茶市场占有率的首位,不过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和组合变化,2022年上半年饮品业务的毛利率也下滑了2.64%,其所贡献的归母净利润同样下降了37.06%,为7.44亿元。

可以看出的是,康师傅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盘——方便面和饮品业务已经显出了疲软。这其中,一方面有康师傅所称的,由于重要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引起的利润空间压缩;同时也有疫情囤货、静默等“黑天鹅事件”造成的起伏周期。甚至从目前的趋势看,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也有可能趋缓,使康师傅承压减少。

不过从长期来看,康师傅遭遇的“新挑战”并非是短时间的事件,而是消费者对饮品和食品的新需求,以及康师傅成效并不显著的转型之举。

02

价值危机

两大基本盘带给康师傅的,不仅有利润和市场地位,也形成了康师傅深入人心的“金字招牌”。不过随着时代变化,这块逐渐固化的“招牌”也面临着价值危机。

首先说方便面业务,不得不说,打败方便面的是时代,笔者认为方便面正遭遇的三重危机。

其一是场景优势的危机。长距离通勤的减少、外卖可及性的增加使得“泡面”的使用场景减少,消费者不再向以前一样习惯于在需要快速就餐时选择泡面。在疫情中,口味各异的方便面更像是变成了一种“囤积”的应急食物。对于方便面企业来说,这很可能会带来消费者购买频率的降低。

其二是价格优势的危机。由于曾经的外卖“补贴大战”和许多“专做外卖”的饭店的出现,目前的许多外卖价格都已经触手可及。相比之下,甚至“被迫涨价”的方便面所拥有的价格优势逐渐变得不值得一提。

其三便是健康劣势的显现。近年来,“方便面不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再加之部分健康食品的逐渐“快捷化”,方便面正在失去自己的消费者。这一点,从众多方便面企业转而推出注重“汤”的品质、注重健康低油的产品,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

并且健康这一劣势,在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显得更加严重。晚会中所曝光的企业插旗菜叶,也正是康师傅招牌的“老坛酸菜牛肉面”方便面的供应商之一。当时的康师傅股价一度下跌15%,并且为此下架了全部老坛酸菜产品。据招商证券国际研报估计,召回产品产生的相关损失达几亿元。此外,事件对品牌乃至整个品类市场的伤害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三重危机之下,数据也佐证了方便面市场的停滞。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8年至2020年,国内方便面产量连续3年下滑;2013年至2016年方便面需求量连续4年减少,仅在2019年至2020年间有所上升。

和方便面市场的“外患”与“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制菜、自制火锅等品类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新风口”。相比方便面,预制菜的口味更加丰富,潜在的利润空间也更大,因此其不仅吸引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者,也受到各行业企业的垂青。

据艾媒咨询估计,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于2022年达到4196亿元,这一数字是方便面市场的4倍以上。

而与方便面相比,虽然饮品这一“基本盘”表现更好,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主要来源于现制茶品牌的“双向夹击”。

巨头虚胖,康师傅的业绩为何如此羸弱?(3)

中国现制茶饮市场的规模增长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一方面,现制茶市场的扩大势必会与包装茶饮形成替代关系。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我国现制茶饮市场的规模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1136亿元。和预制菜一样,现制茶饮相比包装茶饮更好喝,选择空间也更加丰富,甚至由于原料和制作过程的展示,更能带给消费者健康的暗示。

另一方面,起家于现制茶赛道的“新茶饮”品牌并不满足于只在店铺出售现制茶饮。一个例子是,喜茶推出的包装茶饮已经走进了各地商超,与康师傅、统一等传统品牌“同台竞技”。相比传统品牌,来自“新茶饮”品牌的产品似乎更能给年轻消费者带来高端、时尚的印象,从而促进其消费。

与此同时,康师傅虽在饮品市场地位稳固,但其竞争对手也正在不断进步。例如农夫山泉和娃哈哈,都在不断开拓包括苏打水、汽水在内的多种新产品,并快速推向市场。

总而言之,在时代环境的变化下,康师傅不仅面临着产品市场的萎缩,也可能出现品牌形象的稀释,这一国民度很高的品牌,难以与高端、健康产生稳固的联系,也可能成为康师傅转型的制约因素。

03

业绩修复前景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健康与高端化或将成为康师傅转型的方向。近年来,康师傅确实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在本次半年报中,康师傅就提到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投入,以提高产品的营养健康水平。在此之前,康师傅已经推出了非油炸蒸煮工艺的“鲜熟面”和“蔬菜加倍”干拌面,意在扩展以健康为招牌的产品线。在饮品方面,康师傅也推出了无糖茶“纯萃零糖”系列、青提绿茶等低糖、无糖的健康饮品。

而在高端方面,康师傅曾推出Express速达面馆泡面,喊出“有牛肉的方便面”等口号,主打年轻消费的高品质市场,甚至还在天猫创下过限量发售88秒全部售罄的成绩。同时,康师傅也在北京SKP等多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开出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餐馆,意在通过“私房”招牌提升品牌形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举措并非都成效显著。一方面,康师傅近几年推出的诸多新品系列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更难以和曾经的“老坛酸菜”“红烧牛肉”的标签相比。另一方面,平价的品牌印象与高价的高端产品,无形间拉高了消费者对康师傅高端产品的期待,导致许多消费者认为起“价格贵却并不好吃”。

这也说明,对于康师傅来说,自身悠久的历史与“国民度”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1992年研发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后,康师傅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让产品卖到了千家万户,也在商业界被视作传奇。

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康师傅也不可避免地被印上了平价、速食的标签。同时这也间接导致了康师傅以方便面和饮品为“基本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其在涨价、推出高端产品时,也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相比之下,康师傅在饮品行业的竞争对手农夫山泉,从推向市场之初就通过对“水源地”的大量宣传,营造了高品质、健康的形象。如此一来,即使农夫山泉后续推出了多种碳酸饮料产品,消费者也能够延续对其品牌的印象。

总而言之,本次的半年报显示出了康师傅“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这一困境看似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的突发事件所致,实际上却可能是由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转型限制带来的“长期挑战”。

从SWOT分析的角度,目前的康师傅依然在两个“基本盘”市场具有优势,与百事的深度合作等举措也为其带来了机会。不过,康师傅主要遭遇的是来自外部威胁(Threats)的挑战。康师傅既面临着现有市场停滞甚至缩小,难以继续高速增长的挑战;同时又面临着市场之内替代品牌、替代品类的层出不穷。

从传统的“行业老大”转向新消费时代的“潮流玩家”,康师傅如何在保持情怀、留住回忆的同时勇敢破局、“撕掉”标签,或许是康师傅之后的新品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再次打开局面,才能主动破除“增收不增利”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