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书到平话再到小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三国演义全回书(三国演义的由来)(1)

陆游

这首诗乃是宋朝诗人陆游所作,描绘的是民间艺人的形象和民间艺术的效果。诗中所说的民间艺术,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作为传统曲艺的一种,虽然只是口中之事。但后人将说书人用的底稿拿来稍加修改和润饰,供我们后人阅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口头文学形式,有说有唱,宋代盛行,由韵体散体相间发展为单纯散体,例如以散文为主的《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也作评话。)

平话的另一个叫法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说,也可以说是闲书。虽然平话被创造出来是供人们日常消遣娱乐的,但是人们也通过这种通俗化的艺术形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不少知识。

《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如今的书籍市场中,无论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三国演义》的销量通常在各类书籍中位居榜首。这本书中,很多有文学意义的部分大都是后人渲染而来,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还有一部分内容偏向记事,因为这一部分内容被后人所谈论的少,内容被改造得少,所以和正书没什么差别。

三国演义全回书(三国演义的由来)(2)

关羽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学校中,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你问他唐宗汉祖是哪一朝代的皇帝,他都搞不清。如果你问他有关三国的历史,他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这无疑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

三国演义全回书(三国演义的由来)(3)

汉寿亭侯

从前人们估量知识深浅,是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作为标准。这一标准在历史领域也是如此。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无意义的事实,尤其是那些误谬的内容和观点,就算我们知道了,记住了,不但毫无用处而且有害。

对于史事,我们知道了,记住了,还远远不够。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下来的,大多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有时候连这个轮廓也靠不住,还需要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考证和解释。

在社会上,当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将恶意去揣测,就会觉得处处都有可疑的地方;明明是坏的,却误把他当作好的,也会觉得其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待历史的观点一误,便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历史,你所见到的历史,跟你眼镜的“颜色”有关。

历史是前车之鉴,还能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三国演义全回书(三国演义的由来)(4)

三国志

以前讨论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史事是前车之鉴。他们觉得,一件事情办好了,我们就应该取以为法,作为往后的模板去摹仿他;一件事情办砸了,我们就应该引以为戒,不可重蹈覆辙。

这两句话至今仍为人们所赞许,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

史事哪有完全相同的?我们所谓的相同,不过是研究的不够仔细,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的误以为不同为相同罢了。

事实既然不相同,我们就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来应对。

别的事情先姑且不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何尝不是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的旧有的知识,又何尝不是根据历史经验而来?问题是我们以往的历史经验,并不能够告诉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因为事实也不容许我们这样做。然而一个人的知识,总是受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所影响。倘若他知道的、记得的事情本身就是谬误,那么他的知识也就随之而谬误了。

所以现如今我们研究历史的不重在你知道的、记得的多少,而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矫正前人谬误的观点,自然是就人们所熟悉的事情,加以展开讨论,要更为人们所接受,也要更容易明白,且有兴味些。

三国演义全回书(三国演义的由来)(5)

三国演义

而三国时代的事情,便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作者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本书中作者就是根据三国时代的史事,略加说述。着重于纠正从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以往被我们所忽略的事实。

作者自谦,希望自己所陈述的观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后人可以注意到这一方面的人渐渐多起来,也希望有人能对自己的观点赐予教正。


本篇内容是根据吕思勉先生所作的《三国史话》一书,写得一些阅读笔记。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不一样的三国。

我是@H说历史,期待你的关注收藏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