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在唐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所谓“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在唐朝这个人人激昂奋进,想要建功立业的朝代,偏偏却也有那么一群人不追求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转而与山水林泉为友。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而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那时候政局动荡,胸有才华的文人往往没有好的出路,所以那时候盛行清谈、炼丹、名士风流,也正是那个时代在文学体裁上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才有了唐朝成熟的文学形式:唐诗。

唐代高僧写下的一首诗温暖世人(唐代隐士很经典的一首诗)(1)

那时候的文人不想出山是正常的,或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或是出于对前程的灰暗态度。既然生不逢盛世,那又何苦要与自己为难,强求功名呢?

而生在盛唐还要做隐士,想要做远古蒙昧时代的太上隐者,恬淡自安,更多的应该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怀,盛世里隐居,听起来就有一种浪漫的意味。

今天的这首诗就来自一位唐朝的隐士,标注的作者是太上隐者,不知道是后人给他取的名字还是他的自号,听上去就给人一种瞬间回到远古时代的感觉,飘然出世。

唐代高僧写下的一首诗温暖世人(唐代隐士很经典的一首诗)(2)

答人

唐代: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进山的人们偶然间碰到了这位隐者,于是上前和他攀谈,询问他山中的生活以及隐居的原因等等。这位隐者于是用诗的形式回答了人们的提问,也将自己怡然自乐、捎带孤傲的情绪表达了出来。传闻中似乎这位隐士对于自己的身世生平并不想透露太多,只是被逼问的多了,不得已才写下了这首短诗作为回应。

碰到他的时候,隐士应该是躺在一块大石头上睡觉呢,这块大石头正好在一棵松树的下边,于是松风清凉,又可以遮挡炎炎夏日,可以说非常会享受了。

唐代高僧写下的一首诗温暖世人(唐代隐士很经典的一首诗)(3)

这个画面由诗的第一句呈现给我们,隐士自述大概是厌倦了天天在茅屋里边的生活,于是跑出来透透气,突出一个偶然而不是经常来,如果是习惯性的在山中躺着,想来看见他的人们也不会如此好奇以至于上前询问了。

高枕着石头睡觉,这在李白的诗中也有体现,就是《夏日山中》这首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这两首所形容的状态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唐朝的浪漫是共通的,即使不入世的人,也会自然而然的被时代所感染,变得潇洒而飘逸,变得浪漫且恬淡。

唐代高僧写下的一首诗温暖世人(唐代隐士很经典的一首诗)(4)

诗的第二句则是在描述自己的山中生活,山中是不需要依靠着朝廷制定的历法来生活的,太阳一升一落是一天,眼睛一睁一闭也是一天,没必要特意的纠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有什么礼仪需要注意,浪漫的人都会追求自由,就像这位隐士一样。

既然没有历法,也就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山中的生活却连这个都省去了,寒尽,也就是春天来的时候,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山中人不知道山外的世界过得如何,不关心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庆祝和期许,依旧一天一天过着自己的日子,一直到地久天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最后5个字被一位宋代的诗人完整的引用在了自己的诗句里,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大家可以一起来品读一下。

唐代高僧写下的一首诗温暖世人(唐代隐士很经典的一首诗)(5)

除夜 其四

宋代:方岳

山中寒尽不知年,只道梅花欲雪天。未到五更春已动,乾坤生意本无边。

可以说表达的意思与原诗差不太多,只是更多的表达了对山水中生气勃勃的赞美之情。这首诗的作者方岳中过进士也做过大官,只是后来得罪了贾似道,从此隐居林泉,再不入世,经历过繁华的人再进入到山水之中,看待山水的方式与纯粹的隐士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