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个人信息更新(我与农信这十年)(1)

欣然回首,与农信十年浓浓淡淡,往事历历,随窗外的阳光一起洒进心房。光晕朦胧间,一个画面浮现在眼前,仿佛看见一辆中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着,车尾卷起大片尘土。身穿格子衬衣的青年,正从车窗远眺大巴山谷中的风景,稚嫩的脸庞满怀憧憬。从小县城出发,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一处风景旖旎的小镇上,汽车停在一栋有ATM机的显眼建筑旁,只听见客车 售 票员大姐提着嗓子喊道:“眼镜儿,信用社到了。”

独白:在农信,是一份坚守

机缘巧合下,我通过四川农信2013年的社会招聘,成为农信队伍里的一名“新兵”。我和大多数“新兵”一样,被分配到基层网点里。在进银行前,我是学文史专业的“门外汉”,只能从点钞、记交易码、打数字小键盘等基础技能学起,为老乡、地方单位办理各类金融业务,日复一日,春夏秋冬。我和很多初入者类似,也曾想退缩经历过上班的第一天就短款1000元的教训,翻传票对账找了许久都没有线索,有些沮丧,存取业务看似简单,易学难精,也容不得丝毫马虎。理智告诉我,必须独立战胜困难,不能当“逃兵”,业务能力要过得硬,才能得到同事和客户的认可。我沉下心来,在同事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一点一点积累,没出半年,从“新兵”变成了业务“标兵”。也曾想放弃因为工作地点背井离乡的缘故,在大山深处交通又不便,不能时常回家。工作与生活大多只能在机械性操作与值班守库来回间切换,昂扬的斗志被反复单调的工作磨灭得七零八落,和同学好友电话里头的都市生活南辕北辙。我曾对着空旷的山谷歇斯底里过,也曾很长时间迷惘过,但最终还是与生活握手言和,想着当初笔试、面试的不易,想着一些同学还在四处奔波求职,在农信至少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与工作,有总比没有强。期间,我还收获了爱情与家庭。也曾想躺平2018年1月我几经周折,如愿以偿调回了家乡,在一个临近老家的网点上班。经历了折腾的我有些随遇而安,在单位配备的套房里,添购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生活物资,班后过着安逸平稳生活。但女儿的出生,很快打破了宁静。我的人生总是后知后觉,凝望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三十而立有了责任感、紧迫感,想要为女儿树立正面的榜样,业余时间逼着自己看书、学习,努力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经历,有所特长。经过奋斗,有了到办公室历练的机会。

亲历:爱农信,是一份付出

前台经历。在前台工作的七年,柜员亦如同“桂圆”,单调枯燥的工作好似桂圆干黄的果壳,平凡、易碎而又不起眼,但剥开这个“岗位”外衣却包裹着一颗甘甜多汁的内核,入口回味无穷。三尺柜台里的人情冷暖,每天都在演绎鲜活的百态故事。营业厅办理业务的队伍里,有空巢老人行远乡十八里的山路来取民政补贴的,他们可是盼着这些钱补贴家用;有父母每月按时给子女打生活费的,那时手机银行还未普及,薄薄的填单烙印着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与关怀;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将自己一年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将积蓄转为定期存款,有一年的、两年的、三年的等等,那一张张储蓄存单是他们整个家庭的希望和依靠......我和千千万万基层金融工作者一样,365个日子里用普惠金融的双手守护着千家万户。

网转经历。那一年网转,我有幸参与档案整理工作,由于我是学历史的缘故,对老旧档案格外感兴趣。档案室内账本为两类,一类是近些年打印类资料,有A4纸大小的各类申请书、科目报表、登记簿,有A5与A6纸大小的传票凭证等等。另一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工记账本,随便翻开一本,书写规范的钢笔数字或毛笔小字工整有序地排列在泛黄的表格里,纸页上淡淡地霉灰味仿佛拨动着历史的涟漪,隐约间仿佛看见老一辈农信人骑自行车和挎包的背影。虽然这些“老物件”淡出了新农信人视线,在无言中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普希金曾说过:“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些“老物件”填补了后来人的遐想,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传承,在农信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农信人都是亲历者。

后台经历。在办公室历练,岗位的转换,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维和工作方法的转变。综合文秘岗是综合办公室的一部分,它如同一块厚重的磁铁,将公文处理和写作、内外文件上传下达、印章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等事项有效吸引到一起,点多面广、既精且杂。努力的人是幸运的,我遇到了优秀的领路人,在中枢环节中学会了实用本领,从事项中先重后轻、去繁就简。同时也接触到了本职岗位以外的许多领域,拓宽了视野,使我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农信社的工作布局以及各部门的功能运转。在一串串普惠金融的数据、一项项支农支小的措施、一桩桩服务地方的实事中,撑起了农信社“农村金融、地方金融、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地位。这是属于农信人特有的骄傲,背后是许多农信工作者“五加二、白加黑”的真实付出。

见证:干农信,是一份责任

“把爱播洒在希望的田野,让情奔涌成幸福的江河;巴山蜀水飞扬农信的旗帜,助农致富响彻自豪的凯歌......”一首《自豪与奋进》唱出了农信人对服务三农工作的热忱,也道出了一代又一代农信人扎根基层、扎根田野、扎根大山的真实写照,他们是这片热土最顽强、最拼搏、最勇敢的人之一,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十年青春,十年磨砺,十年农信征程,让我渐渐褪去青涩,沉淀了从容与淡定,与农信一起成长、成熟,一起走过、一起见证。

这十年见证了形象在转变,破旧狭小的营业网点不见了,杂乱无序的营业环境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个个现代化、数字化、标准化网点,舒适、温馨、安全的服务环境,业务人员着装统一、用语文明,展示着四川农信的规范与自信。

这十年见证了服务在转变,到营业厅办业务的人变少了,现金存取的业务变少了,线下办理信贷业务变少了,取而代之是“掌上服务”模式,“蜀信·e”手机银行、惠支付、惠生活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它们像一个个“金融管家”,打理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这十年见证了发展在转变,从部分建档立卡到“整村授信”、整街授信,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信贷产品单一到建立健全消费类、经营类产品体系,业态布局在调整,流程效率在优化,科技手段在进步,减费让利在持续,农信人开垦者这片沃土,始终没离开过滋养他们的土地。

农信人初心如磐,形象在变、服务在变、发展在变,不变的是与农为伴、与农共舞。不变的是农信人的“挎包”精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服务队,正挥洒着汗水,村落、社区、大街小巷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不变的是农信人的担当精神,庚子年春,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刻,他们同样是最美“逆行者”,守护着一方百姓金融稳定,以从最快速度发放抗疫贷、稳保贷,助力抗击疫情。不变的是农信人的进取精神,他们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体化协同发展中,以昂扬奋斗的姿态,书写时代新作为。

十年,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的杳然一粟,不留痕迹;十年,也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的劲浪,波澜壮阔。我和许多农信人一样,在四川农信的怀抱里,正共赴下一个十年。

作者:王润华

单位:四川省开江县农信联社

审核:陈智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