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是用汉语还是满语 是不是已经不太会满语了(1)


有一种流传于互联网多年的说法:乾隆之后的旗人已全盘汉化,连皇帝自己都不太讲满语了。

这在末代皇帝溥仪身上似乎得到了证实,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道:「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这就是每当满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满族语说了照例一句请安的话之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来)!』」

溥仪是不是代表了列祖列宗的水平?清朝皇帝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母语?

上述说法并不符合清朝皇子教育模式。据《清宫上书房和皇子读书》,满清皇子、皇孙们每日寅时(凌晨3-5点)到上书房,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洲、蒙古文字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点)教课,一般到午时方散,甚至会到未正二刻或申时。

不光如此,皇子们的假期也少得可怜,据郭松义先生《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清朝皇子们每年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和本人生日可以免去课读,除夕提前散学,再无其他假日。

上课的严格程度也令人咋舌:「读书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过一刻,仍须师傅准去始去”。读书空隙也可讲书或讨论掌故,但“不准常至下屋及出院闲走」,「应罚书、罚字惟师傅命是听,亦有罚下榻立读者」。皇子的侍候人役只准「在窗外或明间听差」。各处太监也「无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则便要受到「惩办」。

此外,皇子典学并无年龄限制。有些皇子「虽婚娶封爵」,仍然得去上书房「读书不辍」。这样系统的教育下,课表中安排的满、蒙、汉三种语言,皇帝自然通晓。尤其是作为「国语」的满语,历任皇帝都尤为重视。

一直到清末,皇族的课程也没有改变,满语水平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例如同治帝的汉文老师翁同龢就曾留下记录,同治「午初来,满书甚好,而汉书则有毫无神采,且多嘻笑,真是无可如何,申初多退。」

同为翁同龢学生的光绪帝也不例外,光绪即位的第二年,翁同龢写道:「……臣龢引袖书四字讫,伯王等以清字条子授,一字。上略观即应声曰阿,满洲字头第一字。」

不太懂满语的皇族也有。典型就是慈禧太后,光绪朝曾下旨要求内外奏章凡只用满文的皆改为满汉对照,可见慈禧的满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奏折,大概只能批复「Elhe(安)」之类的固定公文用语。

既然满语学习的传统一直未断,为何溥仪的满文这么差?

溥仪毕竟只做了三年真皇帝,帝制风雨飘摇之际,他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与列祖列宗有很大差距。况且,虽是历任皇帝中母语最差的一位,但他自陈“连字母也没学会”也不是事实——溥仪的英文练习册照片清楚显示,他曾用满文字母标记英文单词读音,类似汉族学生给bus注音为「爸死」。

王庆祥在《溥仪交往录》中也描述过末代皇帝的满文水平:「起初溥仪的满文成绩较差,随着年岁渐长也不断进步,逐渐不但能用满文说日常用语,而且还能写得不坏了。经过大约4年多的学习,溥仪已能阅读《圣谕广训》、《满洲孝经》等满文书籍了。』

图为尼布楚条约满文本原文书影。此处意为:「……也依此写成中国之文本(注:此处意为满文本)、俄国之文本、拉丁文本,刻于两国边界处石碑上,作为永久的标记。」

溥仪英文练习册,英文单词的读音均用满文字母标记。

原作者:Hasuran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