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他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认知和物质条件,为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那么,这种利益又是什么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二现实理性人)

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他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认知和物质条件,为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那么,这种利益又是什么呢?

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对利益的了解更多时候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狭隘一些地说,可能仅仅只是代表了金钱。但利益二字所代表的远不止金钱和物质那么简单,它还代表了人的另一种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所代表的利益包括名声、荣誉,以及获取各种美好的情感。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探讨现实理性人 的各种需求,需求所对应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可能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来说一说人的需求。人的需求与人的本质构造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一具独属于自己的身体,以及这具身体所承载的意志、思想,和感受。这是人的存在方式。

身体,是人存在的外在显化,而人的行为却受其内在所驱动,从这个层面上可以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种。其一,是客观存在存活(身体活着)本身的需求,其二是安全需求,其三是精神升华的需求。

一, 所谓存在本身的需求,就是人要让自己活下来。让自己活下来,就必须要吃饭,所以需要食物;其次要穿衣保暖,不让自己被冻死,我们还需要一所房屋来遮风挡雨,同时,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受其它生物的威胁而丢掉性命,实现生命的延续的性需求等。这是人的第一种,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存在需求,也就是让自己活着而不死掉。

二、 在满足这些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人才有了第二种需求——安全感。人的内心总是很脆弱,这种脆弱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外物和面临未知事物的威胁。外物是自己拥有的财产和关系,包括金钱、房屋,亲人、朋友等,现实理性人的自利性驱使他们去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外物,这些外物对于现实理性人都是有价值的,自然不会愿意失去。未知事物的威胁却是很广泛,天灾人祸,交通事故,走在郊外怕蛇咬,食品安全,衣服破了怕人笑话,买东西会不会上当受骗,吃鱼会不会卡喉咙,等等,总之无穷无尽。

二是害怕失去自己独立的意志,包括自己认知的正确性不容否定,和情感依赖面临失去的风险。

认知的正确性是每个人对一切事物做出判断的标准,来源于过往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要么伴随着痛苦,要么是因为产生了好的效果而被认可,因此自认为是正确的,都会坚持其正确性而不容他人否定。

情感依赖,是人们与亲人、朋友、爱人之间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依赖感,一旦感觉到有失去的危险,就会感觉特别难受,现实理性人为了免于面对这样的难受,总是会想办法不让自己失去这种依赖感,有时甚至会做出很极端的行为。

三、 精神升华的需求!

人,最原始的需求是活下来,生产力的发展最初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活得更容易些,人的自利性正是这个原始需求的生动体现。

当活着变得不那么艰难时,现实理性人便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围绕利益的矛盾普遍存在,时刻提防着彼此的生活方式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对于心灵感受来说是痛苦的,为了有更好的人生感受,必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感受上来,而人际关系的好坏最容易左右人的安全感。

人际关系好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更加放心,也就更容易获得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更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在私底下谋算自己,也就更没有安全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现实理性人才乐意接受公共安全职能部门的诞生,通过更有组织化的机构来平衡人际关系中的公共安全感。(只不过公共安全需要人来执行,但人对人总是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难免会有猜忌,这让公共安全打了折扣)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条件相对充裕,公共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时,现实理性人的需求又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活着和安全的活着转移到精神升华需求。

精神升华是基于人的“自我”来说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我”为何物,也就不会有明确的精神升华需求,而是不自觉地去追求精神享受,即便得到了升华的精神享受也会显得不知所措。只有少部分人了解“自我”,这些人一旦前两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将精力投入到精神升华上来。

那么,什么是精神升华呢?

精神升华是对于“自我”来说的。“自我”是一种虚幻出来的存在,只有“我”自己能够感受到其存在,外界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当“自我”变得清晰而强大时,会拥有自己的人格——拥有原则和独立的评判标准的“自我”。能够被外界感受到的是这些原则和标准,体现在这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

“自我”是只有自己能感受到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感需要通过外界来获取,而不能自嗨式的自己给自己赋予存在感。

(人寻找“自我”需要内观,要摆脱外界的影响,是出世的一种,出世认识自我,入世实现自我的价值)

“自我”入世的根本动力,是为了能够让“自我”被人所知,被记住并被尊重。没有“自我”认知的人也需要这些,但并不能明确目标,也无从下手!即便做出成绩得到认可也会有内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这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难以产生满足感,而是显得侥幸。就好比那些为贪而贪的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总也不会有满足,一味地贪图获得时的短暂满足感,最后连自己也搭进去,其实是不值得的。

生产关系,是人际关系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区别于人的情感关系。

身安之处是“家”(并非传统意义的家),心安之处是归属!“家”易散,归属之处却难以割舍。“家”是以一定的物质关系为基础的,体现为生产关系,满足人们活着以及安全地活着的需求。情感归属是精神升华,体现为情感关系和情怀,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也是两种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产关系的好坏在于得失之间是否对等,情感关系的好坏在于内心是否能够得到平衡。有些人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就是因为不能区别两种关系,而是混为一谈,最后要么在物质利益上处理不对等,要么在情感上受了委屈。

生产关系,是基于物质利益而言的,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易,其目的是为生存服务,活着以及安全地活着。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以劳动换取生存资料,以劳动成果换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需要价值上的对等,一方吃亏另一方占便宜的交易是不能长久的,这会在无形中增加交易双方的隔阂,从而增加交易成本,最终受损的是所有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变得丰富,分工越来越细,获取自己所从事领域之外的信息会越来越困难,这并非是说不能获取信息,而是信息量太大,以至于超过了个体接受并分辨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夸大、制造虚假信息来提高自己的产品的价值,以获取额外的不对等价值,不同产品间的价值衡量也就变得更加艰难。

在以赚钱(获取额外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化社会中,对于“自私”的批判激烈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产力水平越高,贫富差距越大,但又不至于影响到生存时,批判就越激烈。相反,生产力水平越低,贫富差距受物质总量限制反而不会太大,人们更愿意接受自私,贫富差距一旦大到威胁生存时,也就意味着暴力革命的出现。(这个论断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正是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转移到精神升华的需求上来,比如美的享受,荣誉,崇高等等,这些精神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通过个体之间的对比产生,以比较来论高低。

人在内心中不会觉得自己比人更低级,这是人格上的平等,当现实中通过比较产生了高低时,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服,奋起直追,实现反超越。但是,反超越并不容易,而且有人上去了,就一定有人下来了,比较中不会存在大家都高或者大家都低的现象。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比较轻松地实现超越与反超越,也就是阶级流动性比较好,人们会通过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这个需求,一旦阶级固化,处与社会下层的人无法实现反超越,怨气就会不断积累,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竞争不可能总是公开透明,隐藏在阴影中的一些相对丑恶就会被揭示出来,而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无疑是最容易被发现和批判的。

人,是永远不会接受自己低人一等的,这是由人的“自我”对于存在感的需求所决定的。人的精神升华需求最终指向的就是“自我”的存在感,是精神上的“活着”。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人的精神世界就不能匹配物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会导致发展受限,甚至有可能开历史倒车。

总的来说,人的三种需求有先后,但又同时存在,只不过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活着的需求是基础,安全是活着的进阶,精神升华是终极追求,没有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