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极天马之歌

(汉)刘彻

天马徕兮从西极①。经万里兮归有德②。

承灵威兮降外国③。涉流沙兮四夷服④。

【背景】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史记》记载,西域大宛国藏有骏马,其马日行千里,奔跑时肩胛处汗如血出,故名汗血宝马。汉武帝听说后,为改良骑兵马种,以更有效地出击匈奴,于公元前104年,派壮士车令等率领大汉使团持千金及金马出使大宛,以换取汗血宝马。车令等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宛,谁知大宛国因汉朝距离遥远,不仅断然拒绝,还指使属国郁成国派兵截杀大汉使团,使团遭到全歼。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遂拜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征讨大宛。第一次西征因准备不足,粮草难以供应而失败,李广利退回敦煌。后武帝再次派李广利西征,第二次兵精粮足,汉军一路顺风,征服郁成、大宛,获三千余匹汗血宝马以及郁成王、大宛王的首级胜利凯旋,威震西域。汉武帝得到汗血宝马之后,欣喜异常,正式将其冠名为天马,并写下《天马之歌》加以称颂。

【注释】

①“西极”,西边极远之地,指西域大宛国。“天马”,神马,大宛汗血宝马。

②“归”,归属。“有德”,有德行的人,武帝自谓。前二句写实,叙述天马之所自与归属。

③“灵威”,神灵的威势。武帝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降伏外国,是由于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④“流沙”,即沙漠,塞外风劲,沙常因风力而流动转移,故云。“四夷”,指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蔑称。后二句抒怀。

【旅游看点】

【壹】武威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高8.5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有明朝天顺年间建筑的雷祖观,故名。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道教胜地。

1969年9月22日,当地农民在雷台开挖地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墓室顶端呈拱形,由序列整齐的砖块堆砌而成,砖石之间未用任何粘剂,全靠力学的作用相互支撑。汉墓历经地震的洗礼,千余年依然屹立不倒。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墓室顶端有一个已经封堵的盗墓洞,但幸运的是,虽经盗掘,墓葬中依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铜车马仪仗俑99件。其中有一件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

铜奔马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飞鸟,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在雷台汉墓1号墓里面,有一口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汉井遗迹,它又以“见钱眼开”、“前程远大”等神奇传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眼球。1983年10月5日,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8月,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铜奔马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跟着唐诗去旅行出现的诗句(跟着诗词游武威)(1)

【贰】雷台景区广场融汉代文化、道教文化和现代园林工艺于一体,是汉文化、天马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古凉州繁荣兴盛的精华映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泉源”为主题的组景区,寓意是祁连山雪水滋润着武威大地,饮水思源。高高的花岗岩基座,两柱对称,上面一匹“马踏飞燕”凌空奔腾,气吞山河。基座四周由草坪、花卉、喷泉结合的道教文化组成的八卦图案烘托。组景设计新颖,意义深远;气势磅礴,令人惊叹。

“泉源”北面东西两侧有两面弧形浮雕墙,展示了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丝绸之路、佛教东传、武威汉简、汉代木雕以及西凉乐舞等内容,再现了武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越过浮雕墙,是一座以汉文化和天马文化为主题的汉代牌楼。牌楼北面两侧,矗立着十四根汉代图腾柱,沿着雷台景区中轴线对称排列。图腾柱刻有浮雕,下面是云龙纹,上面是方形柱体,东南西北各有“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浮雕。整个图腾柱着力突出汉文化的内涵和神韵。

铜车马仪仗俑共99件,包括14辆铜车,39匹铜马,45个铜俑,1头铜牛。排在最前面的是17匹武士俑乘骑;后面是1匹主骑和4匹从骑;紧跟其后的是8位背刻“张氏奴”三字的奴仆;接下来是1辆斧车(马车上装有大斧)、驾马1匹,4辆轺车(古代轻便的小马车)、驾马4匹,御奴5人,从婢2人;再后面是展示主人不同身份职位的三组车马;最后面是辎重车马俑,有三辆大车和一辆牛车及驾车奴1人。铜马形态各异,车辆结构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所有这些,组成了一支高级武官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场面壮观,声势浩大。铜车马仪仗俑气势恢宏,制作精良,既显示了墓主人高级武官的身份,也是研究当时政治、军备、等级制的资料和依据,被史学界称为“地下千年雄狮”。仪仗俑的后方,左右各设一座钟塔,背景是描绘出征场面的大型花岗岩浮雕,与仪仗俑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跟着唐诗去旅行出现的诗句(跟着诗词游武威)(2)

【叁】明代天顺年间,由于天灾频发,当地人民便在雷台之上重修雷台观,祈求雷神保佑风调雨顺,之后,雷台便因祭祀雷神而得名,也逐渐成为一大道教胜地。《雷台观碑记》记载道:“雷台观之设,历年久远,无可考证。惟查大明天顺年间,冰雹伤禾,敕建重修,培助风脉,辛邓二神,降笔于墙,自此冰雹永息,物阜民丰,人文启发,蒙神默诚,五凉之一大观也。”

雷台观建成之后,见证了历史的风雨沧桑,经受了无数的天灾人祸。清代顺治年间,武威一带回民叛乱,雷台庙宇不幸毁于战火,后刘总戎重建,成立太白会管理。康熙初年,刘抚台创建斗阁,成立斗姆会管理。雍正末年,雷台被附近居民伐树占地,侵占严重。乾隆三年,地方官员踏勘之后划清地界,立《雷台观碑记》勒石记之,此碑现立于雷台观西北角。1927年,武威发生八级大地震,庙宇全毁,1933年再次重建。文革期间,因“破四旧”,仅仅保留两座大殿作粮库,其余建筑全部拆毁。1981年,对台上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将城内火神大殿前卷棚搬迁到雷祖殿南面为过殿。1986年,武威市重新修建了雷台观,有雷祖殿、三星斗姆殿、过殿、华阁、廓房等建筑以及山门、二屏门。1987年,武威市将雷台观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武威市道教协会成立,将雷台观作为活动场所。

雷祖殿前面有一株千年古槐,被称之为神树。传说一千多年前夯筑土台时,土台中央竟不断凹陷,夯筑人员无计可施,影响了工程进度。一位路过的老道长观察风水之后,说此台是灵物,需要神物镇台,方保安然无恙。于是,老道长亲手种植了一株槐树,说此树能保护土台千年平安。至今,这棵古槐仍旧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据说谁若有心愿,只要绕树三圈默念,心愿就能实现。

雷台观自古香火旺盛,尤其正月十五,香客众多,热闹非凡。

跟着唐诗去旅行出现的诗句(跟着诗词游武威)(3)

【肆】雷台汉文化陈列馆,建于2003年5月,陈列面积550平方米,形成了富有雷台汉文化特色的《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展览。

《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展示内容分四大模块,分别是《雷台惊世》《汉风马韵》《马啸河西》《丝路马影》,共设置有十八个展柜,共展出260件文物、132张图片。

《雷台惊世》模块,下设四个展柜。第一展柜分别展示《龟趺》《银印章》《铜独角兽》《棺材钉》《木独角兽》;第二展柜有《石刻龟形棺托》《莲枝灯》《大铜壶》《羊残骨》《残石砚》;第三展柜则是《鎏金错银铜樽》《盘、碟、碗、叉、耳杯》;第四展柜分别为《铃形金饰》《玉饰》《鎏金铜扣》《蚌器鎏金》《玉钩》。

《汉风马韵》模块,下设六个展柜。第五展柜展示的是文物组合景观及《铜缶》;第六展柜展示了《铜牛》《汉代织机模型》;第七展柜是《汉代纺织品残片》;第八展柜为《耧车》《连击水碓》模型;第九展柜展示的是《陶马、陶羊、陶鹅群》;第十展柜则是《木马》《马车》《大金马》以及金日磾蜡像;

《马啸河西》模块,下设五个展柜。第十一展柜展示的是《铜车马》《出土人物俑》;第十二展柜是张骞像、出使西域路线图、沙漠足印景观;第十三展柜分别是卫青像、霍去病像、《铜弩机》《兵器》;第十四展柜为《陶雕楼》;第十五展柜是《大木马》《居延汉简》。

《丝路马影》模块,下设三个展柜。第十六展柜展示的是《铜佛像》;第十七展柜是《陶仓、陶楼、陶腹》;第十八展柜为《铁镜、熨斗、条凳、案板》《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

汉文化陈列馆依托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让人们在欣赏天马雄风的同时,从一个侧面感受武威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扇了解和认知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


来源: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