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一支来自城阳区的民间救援队伍,队员们热心公益,用专业的技能和高尚的品德,像温暖的阳光一般,默默守护着这片蓝天下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在青岛家喻户晓,青岛的山上、海上、城市道路上,有群众的生命因意外遭遇危难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迅速出动,排忧解难;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赞誉,历经国内外数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也对他们进行跟踪报道。

近些年涌现出大量“城阳好人”“城阳故事”,“好人文化”成为城阳的一个符号、一个品牌。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成长也不是无本之木,他扎根在城阳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城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城阳好人”的一个典型代表,“阳光城阳”以惟民惟公、高效清正、公平正义、诚信和谐、乐观包容为核心理念,其价值追求、精神状态、特色文化、使命担当滋润着这支队伍、升华着这个团队。他们用10年成长历程中对公益救援的坚守,诠释了“阳光公益”的价值追求,他们用300多次艰难救援的经验,诠释着“快乐公益”的精神状态 ,他们用数千次的技能训练诠释着“专业公益”的特色文化……

青岛早报版面图

他们是家喻户晓的“蓝精灵”…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

城阳后桃林社区村委会8号网点房前,队员们集结准备赶去救援。

现场

21岁队员淡定施救路人成网红

今年3月13日清晨,城阳区的一个十字路口,一名路人忽然倒地开始抽搐,大家还在惊讶中没缓过神来的时候,一名帅气年轻的小伙子从旁边一辆公交车上冲了下来。“我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有救护证,让我来帮忙。”从这名小伙子喊出这句话后,路人马上把揪着的心放了下来,原来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这名路人有救了。

“这种信任是我们作为青岛市民,特别是城阳人都知道的,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这里家喻户晓,这群人整天上山下海救人,并且还给我们上过救护培训课,他们是专业的。”事发时现场附近一家小卖店的老板说,只要协助他们就行了,他赶紧帮这名小伙子拿来了手套等装备,并协助用手机录像拍摄现场。

判断患者情况并保障患者安全,让路人帮忙拨打120,准备好急救措施,协助120急救人员将伤者抬上救护车……这名小伙子一系列淡定的动作,让路人惊讶。缓过神来,大家才慢慢了解到,这名帅气的小伙子叫姜俊弟,是一名刚加入红十字蓝天救援队2年的队员。他现场施救过程的照片和视频也迅速在网上传播开,一时间,姜俊弟成为了网红。

“第一响应”是队员的基本素质

“这是我第一次单兵作战,没有队友在身边配合,还是有一些压力,不过也会安慰自己,毕竟是一次安全、有效的救援。”当天晚上,姜俊弟在位于城阳区后桃林社区居委会的8号网点房的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部里自己总结,学习急救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这也是他加入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初衷。

“我先询问了现场伤者的朋友,了解伤者既往病史和近日饮食状况。在检查心率、呼吸和意识状态后,我发现他的呼吸大于每分钟30次,不能直立行走,询问简单问题无法答复,意识逐渐模糊,我一直在呼唤他。我让他的朋友拨打120,并详细交待患者情况。”姜俊弟说。在评估现场的环境安全后,姜俊弟从就近的商店取得手套、口罩等做好自身防护,并寻求商店老板的帮助进行录像留取证据后迅速施救。

“姜俊弟所遇到的这一幕,是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这几年来,众多‘第一响应’事件中较普通的一起,这是他们队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仅2017年团队就有19起类似的院前第一响应案例,其中还有一次成功实施按压复苏成功的案例。”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说,能做到这些,首先要具备院前初级救护的技能,得益于红十字会以及团队近几年“第一响应人”技能的培训,其次就是有热情和善良的心,这是一种精神面貌,得益于他们所在的这片热土,“阳光公益”的价值追求。

幕后

“8号网点房”承载诸多荣誉

城阳区后桃林社区居委会的8号网点房,是一个两层的沿街商铺,平时门前停车位上停着几辆车身涂有“蓝天救援”字样的救援车,准备着随时奔赴救援第一现场。网点房的门口挂着“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的牌子,进入到其中,一楼是摆满了搁物架,上面摆放的是各种专业的救援装备,二楼是活动空间,供队员们培训学习和办公使用。

“他们平时在这里的人并不多,多数周末会有来自各个地方的队员来培训,也会有迅速集合,带着各种装备开车去行动的时候。”周边一家饭店的老板说,他听说,这个网点房是城阳后桃林社区居委会无偿提供给他们使用的,因为这群人做的是公益的事情,救人于危难。看着有时候有被救者带着锦旗来感谢他们,作为同在城阳区这片土地上的邻居,这家饭店的老板也感觉很自豪。

“我们最早是以城阳区居民为骨干的7名无线电通讯爱好者,在2008年11月在城阳区发起成立的志愿者组织,2011年5月7日正式更名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2012年11月26日,以‘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在青岛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是一支社会公益救援组织,也是政府应急救援的重要辅助力量。”李延照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队伍发展史,他们队伍的队服是蓝色的,经常有熟悉他们队伍的人称他们为“蓝精灵”。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

救援队里墙上贴满团队成员的照片

队伍历经“青岛一七五军团”“青岛红十字一七五应急救援志愿队”等发展时期,队员主要以城阳区热心公益的人为骨干,由来自青岛各区市和在青爱心人士组成,现有队员145人,志愿者500余人。建队至今,实施无偿救援300多次,直接解救和帮助近千名遇险者脱离险境,救援范围以青岛为主,辐射国内自然灾害救援和大型事件救援,还有两次国际救援的经历。

因为这里有这支团队,城阳区后桃林社区居委会的8号网点房成为了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青岛市志愿服务基地,青岛市城阳区职工应急救援服务站,青岛市城阳区司法局教育孵化基地,民革青岛市委市北区基层委员会法律公益援助基地,山东永康律师事务所法律公益援助基地,青岛二十八中“新课堂”校外辅导站。这支团队先后获得2015年度首批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山东省红十字会“2012年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011年度‘感动青岛’群体奖”“2011年度(第三届)十大微尘公益之星(团体)奖”、城阳区“最美城阳人”、“青岛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20余项荣誉称号;2017年获青岛市民政局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认证;2015年承担国家民政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自然灾害预防及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组织构建示范项目;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特色

这群“蓝精灵”个个顶呱呱

作家魏巍曾用“最可爱的人”来形容军人,在新时代,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这群“蓝精灵”也如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默默付出着,救援队队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医生、工人、教授、个体户、农民、退伍军人、无线电爱好者、户外运动教练、游泳健将、心理专家、自由职业者等等。所有的救援类行动全部为志愿服务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目前以山地救援为主,同时具有风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岸际救援、水下救助等水域救援、建筑物坍塌及暴恐的大规模人群救助等城市救援、交通事故处置、车辆破拆等道路救援,山林火灾和企业等救援能力。团队具备国际搜救教练联盟R4师资2人(全国23人,山东2人),民政部国家应急救援员师资3人,美国FEMA体系认证“CERT”城市社区应急响应队师资2人,红十字救护员师资22人,美国心脏学会AHA急救员7人,国家紧急救助员35人。同时,团队还涌现出一批“感动青岛”人物、“即墨好人”、“城阳好人”、“黄岛好人”以及各级“道德模范”。平日里,注重向民众推广医疗急救、地震逃生、楼宇消防等安全防护和紧急救援知识,让其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和避险逃生的手段,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

队员们在地震灾区开展破拆搜救

去年11月4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主办,在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的2017社会救援组织技能竞赛上,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人员最少的情况下用时最短完成比赛项目,以优异成绩获得2017社会救援力量技能竞赛一等奖。“这次比赛我们一共来了11人,是人数最少的,并且队伍里还有几名伤病队员,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2岁多。”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介绍,这11人中只有2名算“完好”的队员,另外就是1名负责记录的女队员,1名负责后勤的队员,1名志愿者,3名考察队员,2名腿部有伤的队员,还有1名耳膜穿孔的队员。但就是这样一个缺少精干力量的小团体,却用时最少完成了所有比赛科目,获得了技能竞赛一等奖。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4)

救援队员们掌握各种技术

李延照介绍,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和山西天龙救援队、北京绿舟救援队、北京蓝豹救援队、陕西曙光救援队、山西大同救援队一起进行比赛,比赛从当天上午10点开始,规定10小时不间断救援操作,5个基础比赛项目包括障碍物移除、支撑、顶撑、破拆综合训练、绳索技术等,在比赛现场模拟地震发生后的各个场景中,各参赛队伍对现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全面、安全、可行的营救方案,按规定进行模拟救援。最终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下午5点24分第一个完成所有项目。

责任

传播“舍得”的公益精神

救援工作听上去是一项让人热血沸腾的伟大事业,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项艰辛、繁琐而且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的苦差事。“我们这些人,救过很多人,所以对生命更有敬畏。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再救人,也是对他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李延照说,去年,他带着女儿观看了一部描写森林消防人员的美国影片《勇往直前》,结局是十九个消防队员全部殉职。看完影片后,女儿用手紧紧扯住他的衣襟对他说:“爸爸,我知道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那些救援行动了,你也像电影中的消防战士一样,为了保护那个城市和城市里的百姓,我为你感到光荣和自豪!”

“阳光公益”是这个团队的一种价值追求,这与他们植根的城阳区所打造的“阳光城阳”的理念高度契合。“正是在‘阳光城阳’的指引下,让我们有了团队的精神。”李延照介绍,他们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团队独有的“舍得”精神和“把‘善’传播得更远更宽广”的团队理念,团队文化中,有“谦虚做人、低调做事”的处世原则,有“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的个人基本素养,“用希望别人包容自己的心态来包容别人”是待人原则,“保己救人、免责救人”是救援原则。团队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只求被救助过的人一个承诺,那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像我们一样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团队对于救援二字,不成文的规矩是“救人不救物、救生不救死、救急不救济”。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5)

平日每周都要组织各种技能训练。

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观念里,救援队的目标有三个,最低的目标是救人,救人可能是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句话。可是救人容易救己难,所以救援队的中级目标是救己,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一个救援电话,都要风雨兼程、奔赴现场。通过参与救援,以及团队精神文化的感染,达到救援自己,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源自自己的心,内心世界如何,决定了现实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的最高的目标是希望社会更和谐,这个说起来有点大,但环境的改变应该是每个人都为之努力。”李延照说,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信仰,也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是看不见的,但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李延照希望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能成为点点的星火,虽然微弱但也有光明。

他们是真正的硬汉

他是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一次次奔赴受灾现场,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战斗;像一位天使,用坚毅驱赶绝望。他沉静的面孔,是残垣断壁中一道悲壮的风景;他健壮的身躯,是悲戚绝望人们心中的一线希望。”这是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给李延照的颁奖词,也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荣誉。多年来,李延照和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舍弃休息时间,放弃手中工作,参加救援行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北京水灾、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灾难面前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硬汉”标签和荣誉光环的背后,也曾遇到过各种挫折,也有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有队员离开,有队员加入,但青岛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始终保持着“快乐公益”的一种精神状态,有“阳光城阳人”的温暖支撑和广泛参与,有各级政府的鼎力相助,成就了一支愈挫愈勇的“蓝天”。

青岛早报版面图

4个“城阳人”赴灾区救援

皮肤黝黑、体格壮硕、声音浑厚,脸上带着朴实和自信的微笑,这是李延照和他的队友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有几名来自城阳区的志愿者,组成了一支救援队伍,刚从玉树地震灾区救灾回来,他们的事迹很感人。”2010年4月28日,在青岛市红十字会会议室内,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李延照和他的3名队友。那是他们从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回来后,青岛市红十字会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专门邀请他们从城阳赶来作一次小范围的救援事迹报告,那时候,他们队伍的名字还叫“青岛一七五军团”,是一个由城阳的几名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一个俱乐部,和别的俱乐部不同,这个俱乐部的人都是热心肠,喜欢做公益。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6)

2010年4月28日,4名来自城阳的志愿者从玉树救灾归来。

“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几个很关注那里的情况,4月15日下午,我们联系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紧急搜救联盟,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到灾区参加救援。”李延照当时已经是个小分队的队长,他介绍,4月16日早上,4人驾驶一辆借来的越野车从城阳出发,经过4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赶到海拔4499米的鄂拉山口,遭遇了第一个救援现场。这个地方地势险恶,离重灾区玉树州结古镇还有半天路程,遭遇了一场暴风雪,原本就难走的路面结了冰,很多拉着挖掘机等救援装备的大型运输车、救护车等车辆在这个近乎180度转弯的山口后面堵了大约3公里。“我们随身携带了铲子等比较灵活的小工具,看到这个情况后,就马上下车展开救援。”当时的队员郭磊说,经过路面撒沙,再加上他们疏导,堵在这里的上百辆车很快就通过了山口。

“我是武警特种兵退役的,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出发前也做好了各种准备,但还是因为人手少,觉得救援有些吃力,加上在灾区遇到的事情,萌生了把队伍发展壮大,成立一支专业公益救援力量的想法。”李延照说,灾区有位老人的儿媳被倒塌的房屋砸到了颈椎,经过他们4人中医疗志愿者的救护,伤者颈椎复位后减轻了痛苦,很快从地上站了起来。这名老人当时给大家做了一套手势,手心向上高高举起,然后低头向他们默念了一段经文,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当地最高的礼节“托佛礼”,知道情况后大家深受感动,这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快乐公益”的享受。

初见

“城阳人”搞起了专业救援

在记者的印象中,这支队伍最早的一次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山地搜索救援是在玉树归来不久后的2010年6月5日,“当时,我们刚在李沧戴家山救助了一位骨折后迷路的65岁老人,大约15分钟后,又要赶往城阳三标山去营救一名40多岁的登山者,也是骨折,情况很紧急。”李延照告诉记者,当时经验不足,装备也缺乏,并且还要搜寻被救者的位置,救援极其艰难,但大家全力配合,当伤者被顺利抬下山,送进急救车的一瞬间,现场参与救援的十几名队员不约而同地跳了起来,欢呼声响彻山谷。“那是我们第一次参与救援,扶危助困,快乐自己。”李延照说,那次紧张而又忙碌的救援,坚定了大家志愿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7)

救援队员轮流抬伤者下山。

2011年5月4日,是队伍夜训的日子。晚上19时40分,队员们都在队部召开演练盘点会议时,接到了公安部门通过市红十字会转来的求助电话:浮山山麓有一加拿大籍友人被困,解救过程出现困难。“浮山很陡,崖高80米左右,我们第一梯队绕到山崖后,爬过30米的悬崖到达了山顶。山顶上风力大,气温低,冷风吹得人打哆嗦,大伙顾不上这些,寻找适合的位置,固定绳索。”李延照说,此时,负责接应的第二梯队通过警察手机安抚受困游客,因为崖底没有平坦的地方,到处都是荆棘,队员们只能在一块仅能容两个人站立的石头上接应。

对那次浮山救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仍记忆犹新。“第一个下山崖为救援趟出线路的是甄仁向,每次救援他都冲在最前面。”在山顶做保护的医疗组组长邴兆翰告诉记者,他虽患有恐高症,但一直在山顶上坚持救援到最后。“说实话,每一次救援,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都全力以赴。”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8)

救援队员在山下集结准备搜寻被困者。

讲述

无线电爱好者组队为公益救援

上个世纪9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李延照回来担任了村里的治保主任,几年间配合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分子上百人,工作之余,他喜欢“玩”无线电。2002年,李延照只是无线电爱好者中的一员。但是在2004年的印尼海啸中,当城市被滚滚袭来的海水洗劫一空,电路通讯全部丧失,人们对此时发生的灾难一无所知。此时,是一位英国的无线电爱好者在荒岛上发出海啸的讯息。

“从印尼海啸中我们知道,无线电不仅仅可以‘玩’,这种看似落后的设施可以用于救援。”这是李延照第一次对救援的含义与工具有所深思。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他是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了天灾给人们的生活与心灵带来的重创。“我的女儿当时两岁,当看到那些因为灾难而丧失亲人的孩子,我觉得特别心酸。”灾难的启示下,李延照开始思索,天灾人祸面前,自己能做什么?这强烈激发了李延照做救援的念头。

2008年11月,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前身“青岛一七五军团”由甄仁向等7位城阳的无线爱好者创始发起,这个名字是由他们当时申请使用的的无线电频率“175”得来。李延照当时并不在这7位创始人之中,志愿队是自发性的公益组织,成员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第二年,李延照参与进来,被大家推选为队长。

“团队有了,10多个无线电爱好者的小团体成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起步的基础,但那时候他们‘玩’的无线电设备也都是个人的财产,家里有钱的装备好一些,家里困难的装备简陋,根本谈不上救援,况且救援也需要各种其他专业装备。”李延照说,为了建“小金库”买救援装备,他当时干过好多工作,甚至不惜去淘大粪,赚的钱一半拿出来给家里,自己“藏下”一半用来买装备,够300元就买条绳子,够400元就买个担架。

蹒跚起步的蓝天,却有着雄心壮志,和救世主情结。“我们前方的目标是救人,第二目标救己,最高目标是辅助政府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9)

救援队在海中进行水上救援培训。

坚持

荣耀的背后是一份坚守的初心

“不忘初心,做阳光公益。”是伴随着李延照以及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一步步发展的一条指引。有媒体形容,李延照和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奋斗史,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老人与海》和《堂吉诃德》的混合体,这个有些另类的比喻,却深得李延照的认同。如今,他和他的团队闻名全国,而他对理想那有些偏执的坚持,相比10年前刚建队时却有增无减。

队伍第一次正式救援是以一种意外的方式降临在蓝天头上。2010年4月14号,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有个队员得知灾情严重,头脑一热,就抄起无线电,向所有人喊出了军令状般的出征宣言。“我们带了大量装备,那个时候所谓的装备就是自己能带的都带上,去了以后发现,我们的准备还相对比较充分的,至少带了发电机,带了自己吃的喝的,还有帐篷、医药以及一些小工具。”李延照说,他在现场还见到了很多志愿者,什么也不带,去了基本是给灾区添麻烦的。

这次救援给李延照很多经验和深思,灾区什么情况?我们能做什么?李延照的雄心不再锋芒毕露,而是想到了长远的发展。“在救援这条路上得埋头苦干,去钻研一些专业的技术,不能只有热情。”李延照总结,帮助别人首先不能添麻烦,要有自身全面并且过硬的技术和奉献的精神。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0)

救援队在悬崖上演练速降。

延伸>>>

每一缕阳光都带来憧憬鼓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也如此,从队伍建立开始,就有人陆续离开,也有人加入。从2011年开始,队伍就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人员的梯队构成,有正式队员、考察队员、志愿者的严格区分,每年有细致的考核,救援队实行每周三晚夜训、周末全训的训练制度,主要组织队员进行无线电、医疗急救、绳索升降、山地设标巡标、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技能培训。队里所有队员每年还必须接受一次年终审核,主要是针对活动出勤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考察,通过审核结果对队员进行一些调整。例如正式队员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就会被降级为考察队员。另外,队伍成立时,就设立了队委会,建立了党支部,坚持集体领导。

“每一位新队员,首先接受的观念就是如何看待名声,低调做人,低调做事。包括我自己在内,党和政府给与了许多荣誉称号,但我从来不向队员们说起这些,许多队员也不知道我和这个团队获得的这些荣誉。”李延照说,团队重视打造党员先锋队、服务队两面旗帜,哪里有救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在全市开展的安全知识三进活动,也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中共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中心支部委员会针对自己的特点,打造救援先锋品牌,党课开到培训上,党会开到救援上,抓住一切有利时间进行党建活动。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1)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个团结上进的团队。

很多人不理解李延照的行为:花费时间精力,冒着危险,忍饥挨饿、一身伤痛无偿救助别人,究竟图什么?李延照的回答掷地有声:“如果非要说图点啥,那我们图的就是让核心价值观重新占领道德高地。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别人平安的时候无声消隐。”

李延照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城阳这片阳光热土,是一次次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救援队一缕阳光,有了憧憬和鼓舞,也有了动力向前发展。城阳区政府、应急办、红十字会等部门对队伍的关心就像这缕阳光,需要队部,城阳区领导给协调这处网点房,需要资金,政府购买的应急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服务项目优先推荐他们,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开绿色通道,还有各种荣誉以及奖励……

在城阳那片热土上,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组织的活跃身影,到各行各业涌现的学雷锋先进个人和集体,再到一个个道德模范汇成的璀璨星空,一大批时代先锋立足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宗旨意识、强烈的奉献精神不懈奋斗、身体力行,成为改革发展最有形的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活的体现,筑起坚实的道德支撑,鼓起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从无线电爱好者的小圈子,用了10年时间,逐步发展成以山地救援为主,同时具有风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岸际救援、水下救助等水域救援、建筑物坍塌及暴恐的大规模人群救助等城市救援、交通事故处置、车辆破拆等道路救援,山林火灾和企业等具有全方位救援能力的队伍,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走的是“专业公益”的路线,用他们清正高效的力量守望生命,也为“阳光城阳”这个积极向上的品牌添砖加瓦。正如队长李延照所说:“听上去,救援是一项又酷、又让人热血沸腾的伟大的事业,但是具体做起来,它却是艰辛、繁琐甚至是污秽的。它需要经验与智慧,它需要高度的耐力,并要承受常人所不能。”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2)

青岛早报版面图

发展

首秀救援技能 找到“专业”目标

单人悬崖速降、绳索上升、悬崖伤员运送、山地摩托车支援、秘书组协调指挥、后勤支援小组保障、通信小组进行通信保障、城市救援伤员分拣……2011年5月7日,作为青岛市当时为数不多的救援志愿队伍,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城阳区夏庄街道太和山举行了一场演练表演。当天,青岛市红十字会和应急办也正式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授旗。

“志愿者们的技能水平已经达到了民间救援队的一流水平,这样的队伍拉出来就能参加山地搜索救援了。”时任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苏海音说,这支队伍在2010年就10多次参加崂山遇险群众救援,成功救援遇险群众近百名。“但红十字会领导当时也跟我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希望救援队能向更全面的救援能力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救援队,做政府救援的优秀助手。”李延照说,他这时意识到,“更全面”也包含了“更专业”的要求。

“那时的我们觉得自己是‘一身本领了’,但现在看来,那时候还是有些小儿科。”李延照说,和现在相比,当时其实仅仅是山地搜索救援这一项技能尚算可以,如果遇上水灾、岸际救援等情况,可能也是“干瞪眼”。正是听从了业务指导单位的意见,李延照才开始钻研水上救援等全方位的救援能力。李延照说,特别是青岛市红十字会引入的“第一响应人”培训,更是让队员们受益匪浅。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3)

救援队员在鲁甸地震灾区搜寻被困人员。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逐步成熟,坚持着“专业公益”的特色,向着更专业的救援技能发展,用更高效的力量去保障生命安全。2012年7月,北京水灾救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可以下水救援了,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他们开始融入到国家救援队中,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破拆搜寻救援……

救援

雅安救灾收获 灾民“感谢状”

从2012年到2014年,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迈大步、上台阶的时间。“我们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行动上从之前的救灾,发展到了真正的救援。”李延照说,别看救灾和救援相差一个字,但其中的意义大不一样,救灾说白了还是善后的工作。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4)

在雅安地震灾区,当地村民给救援队送来感谢状。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发生时,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正在北京协助当地救援组织搜救一名进山失踪的游客,得到雅安地震的消息后,他们马上从北京出发,直奔雅安,在地震后第二天夜里,他们赶到了重灾区芦山县,并迅速展开救灾工作。李延照说,他们从芦山继续挺进到灾情更严重的宝兴县,主要做了调研灾情、帮灾民搭建临时住所、转移和分发救灾物资等工作。

当时在宝兴县,他们向当地救援指挥部申请,徒步翻山越岭去了受灾最严重的穆坪镇新宝村教场组,帮助灾民搭建临时帐篷。临下山的时候,队员们从身上的马甲口袋里掏出红苹果,递给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有些胆怯,躲到妈妈身后不敢拿。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叔叔给他们家搭建起帐篷,除了不在他们家吃饭,还要给他苹果吃。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5)

救援队员在地震灾区破拆危险建筑。

“这些东西就是放在身上备着,万一出现被困的情况,拿出来急用。”当时的队员陈正宽说,从当天的情况看,已经基本没有危险,正好山上缺这些物资,拿出来留给他们吧。灾民还现场用红纸毛笔写了“感谢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感谢状送给队员。

“那是我们收到的最珍贵的一张感谢状,虽然简陋,但代表了一份感动。”李延照说。

收获

《焦点访谈》7分钟 点赞“蓝天”

2014年8月4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出发赶往灾区,李延照等5名骨干队员组成的突击队徒步进入核心重灾区龙头山镇,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也第一次列编国家救援队,8月5日清晨5时,突击小分队5名队员到达龙头山镇一处断桥位置联系地震现场指挥部进行对接。“他们睡了不到2个小时,天亮了后联系了当地的救援指挥部申请救援任务。”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后方队员“九妹”介绍,早晨8时许,小分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排查龙头山镇龙泉社区老街,群众求助有人被埋压。当天的搜救中,6名遇难者被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从废墟中找到。

2014年8月10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中,前7分钟全面报道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云南鲁甸灾区的救援工作。主持人这样形容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鲁甸重灾区,有穿着橙色制服的消防救护队员、有穿着白色制服的医生和护士,还有身着迷彩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除了这几大类醒目的颜色,在灾区,还有一些特殊的颜色,同样活跃在救灾队伍中,它们同样充满了力量、散发出热情。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一支民间志愿组织,是兼顾了山地、水域、地质灾害、道路、城市这几项救援项目的民间组织。他们开启了我国民间组织救援的先例,并首次成功使用建筑物坍塌救援装备进行技术救援。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6)

救援队员在工作中。

李延照和队员们的救援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后,引发全国关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女士在会议上表示:“你们的行动更迅速了,你们的技能更专业了,感谢你们!”

除了本地、国内的救援外,李延照还代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列编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援队,参加了尼泊尔、厄瓜多尔国际地震救援。“中国的帐篷在厄瓜多尔非常受欢迎。”李延照说,当地的房子多使用竹片做成的,这些帐篷搭建后有12平方米的空间,可以同时住三四个人,不仅有高度,还有纱窗,可以防止蚊虫叮咬,使用起来方便。“中国的帐篷好,地震了可以抬着‘房子’跑!”当地人这样形容。

艰险

他们面临的险情常人无法承受

2017年1月11日,对于李延照来说,是并不普通的一天,这一天,正值他的阳历生日。对女儿许诺过很久,要亲自下厨,李延照到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打算跟女儿一起庆生。下午3点,手机的铃声响起,有救援任务!这是李延照的第一个念头。没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他几乎时刻在待命,只要有求助,就要带领救援队奔赴现场。

而此时,在城阳某处高达50米的通讯塔顶,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抱着栏杆瑟瑟发抖。从上午8点到下午3点,零下七八摄氏度中伫立8小时,他的意识渐渐涣散,就算不跳下来也随时面临冻僵的危险。因现场环境复杂,登高车无法靠近,现场营救人员爬了10米无功而返,太危险了!爬到五六米就能感到高塔在风中左右飘摇,任何安全措施都只是摆设,营救任务陷入困境。塔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议论纷纷但也都束手无策,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是不是能请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来,于是现场人员立马拨通了李延照的电话。李延照集结了几个队员,半个小时就到达了事发地。他望了望耸入云端的高塔,只说了一个字:“上!”2个小时后,人被顺利营救下来,现场负责指挥的领导特别诧异:你们怎么不做预案就上去了?“预案?我们在来的路上就已经做过了,通讯塔无非两种,一种是带着铁架,一种是圆柱形的。”李延照答,通常在接到一个求助信息后,李延照会立刻开展人员集结,并同时开展信息收集工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信息收集是救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掌握救助者的年龄、性别、携带物、登山经验、进山路线等等。信息梳理得越细致,对救援就越有帮助。”2012年10月,某崂山女村民进山失踪三天,李延照带领团队展开援救,因为没有任何有效信息,所以只能盲搜,每经过的路段都要仔细勘察脚印,每看到的粪便都要拨开瞧瞧。听上去,救援是一项又酷、又让人热血沸腾的伟大的事业,但是具体做起来,它却是艰辛、繁琐甚至是污秽的。它需要经验与智慧,它需要高度的耐力,并要承受常人所不能。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7)

救援队员需要高度的耐力

对策

他们承载着遇险者“生”的希望

很多人对救援工作有所误解,认为救援人员是24小时随时待命,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之中,但事实上,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救援,他们要请假,甚至旷工来完成。

在没有任何技术防护和专业设备的初期,他们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和拼劲,硬是用最简单的器械和最原始的方法完成了各种救援任务。每次远赴外地执行救援任务,时间长、危险大。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队友们出发前,都要偷偷给自己录一段视频,把要执行的任务和最想对亲人讲的话都录在里边,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如果安全回来了,他们就会销毁掉,如果遇到不测,这也就成了他们对亲人的嘱托,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8)

救援队在崂山将军崮将搜寻到的受伤驴友运送下山。

“我们这些人,救过很多人,所以对生命更有敬畏。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再救人,也是对他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李延照说,2016年,有名登山爱好者发生意外,从悬崖滑坠,被困在悬崖下,接近70度的陡峭山体,垂直高度550米。遇险者被夹在峭壁不到两米宽的缝隙中,即便是直升机空中救援也无法实施,李延照带领团队花了12个小时,用了800米的绳索在悬崖峭壁之间搭建了10道“之”字形横渡索桥,终于把被救援者转移下来。被救援人因为惊吓过度,下山时已经说不出话,后来,他泪流满面地向李延照致谢:如果不是你们,我只能在山上等死了。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19)

救援队员在悬崖边上小小心爬行。

作为救援志愿者,他们承载着遇险者“生”的希望,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一个口号,用自己尽可能专业、全面的救援能力去把救援做完美。

他们的最终追求是无援可救

爱的世界本应是一片净土,而现实中的公益也是江湖。这些年,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和环境日趋向好,各种公益社团遍地开花,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也在“野蛮生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全国民间救援队已超过500支,并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却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队伍成立时被各种点赞,也可能在一定时间段内有辉煌的荣誉,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销声匿迹。“一支公益救援队伍存在的根本,是不能为个人谋取一点私利,这是毋庸置疑的出发点,其次就是要找到队伍向前发展的‘新动能’,还有就是生存环境,也就是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李延照总结,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之所以能有长期的发展,离不开青岛市和城阳区政府以及众多热心企业和个人的支持,造就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公益之路。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0)

青岛早报版面图

困境

曾经为“钱”彷徨的日子

对于做公益,李延照有自己执拗的观点:舍得时间,舍得金钱,舍得生命。其中,时间和生命对李延照来说,并非特别困难。他辞掉了工作,专心做公益,救援时,他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他2007年就在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但在金钱方面,却是他所不能及,“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这句话来形容他并不过分。

“一开始救援规模小,大家都是各自负担费用,救援来回的车费和所需的矿泉水等简单物资保障没有问题,但随着队伍的发展,救援现场多了起来,复杂程度也更高,这些已经超出了大家所能承受的范围。”李延照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救援装备的经费,一条绳索几百元,更别说大型的破拆设备、冲锋舟、救援车辆等物资。

“我们的救援都是免费救援,但救援免费不等于没有成本。”李延照说,以2016年6月25日的一次救援为例,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实施的是山地救援,求助者从悬崖摔下,被困于550米的海拔高度,在那里人是没有办法直立行走的,只能借助绳索等辅助工具,当时团队调用53人参与救援,使用400米绳索,消耗挂片和车修壁虎40多套,挂片和车修壁虎的单价分别是25元和4元,这样一套就要29元,40套就要1000多元,而53人的人工成本才是大头,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筹经费这座大山压在李延照和几个骨干头上。起步阶段,李延照卖过服装,送过矿泉水,甚至去淘大粪,为队里筹集资金。筹集经费过程中,更直接一些的是拉赞助。“当时我战友说他朋友是个老板,有资助我们的想法,让我过去一起喝个酒,正好那一天那个老板生日,去了以后,一开始交谈得还不错,但是一喝酒,土豪的那种派头就出来了,各种看不起我们。”李延照说,对他来说,他不是那种嗟来之食的人,他感觉受到了侮辱,后来喝酒就成为一种较劲了,那天喝红酒、白酒、啤酒,李延照憋了一口气把那几个有钱人全给喝到桌子底下去了,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再也不去因为给队里筹钱跟人家喝酒了。“要给你就给,要不给我也不强求,我骨头硬,就靠我的质量,口口相传,让你来找我。”

一方面是救援资金难筹集,另一方面是救援成本巨大。就在这种困境下,李延照和他的队员们并没有放弃,数百万元的救援装备,靠着一点点的积攒慢慢充实进队里。

坚持

常怀公益心才能收获快乐

损己利人做公益,到底是埋首奉献的无私,还是自不量力的偏执?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在李延照的心里,帮助别人会获得快乐,这是不变的信念。“我做团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做更多的好事,大不了团队我不做了,我依然可以自己做,无非是从大又变成小,但它妨碍不了我做好事信念。”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1)

救援队员们进行登山训练。

“就像我的衣服一样,这是我出去参加培训发的衣服,里边穿这个T恤,25块钱一件,破了可以补,我缝起来照样穿。”李延照说,之所以这么些年,他宁愿过这种清苦的日子,也不去谋取利益,就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依然还是很平静的,很干净的一块地,没有想过让它长出歪瓜裂枣来。

“问题总是能解决,就像救援一样,更艰难的救援无非是多费力气,只要坚持往胜利前进就行。”李延照说,这些年,青岛市红十字会、应急办、城阳区政府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给了救援队一些资金支持,他们自己也通过各自辛苦的工作,为队伍赚取了部分费用。不管来源是什么,属于队伍集体的财物,只能用于救援、用于购买装备、用于队员的培训和演练。

在钱上,李延照的清高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作为队长,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募捐,或者通过双手为队里积攒费用,而把费用支出的权力交给副队长和队委会。”李延照说,队伍成立时,他们就设立了队委会,坚持集体领导。一开始队伍规模小,队委会由3人组成;随着队伍的壮大,现在的队委会有9个人,重大事项举手表决。救援队制定了详尽的财务管理制度,张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全体队员一目了然。每个月,队里的财务都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队里的财务收支。 除了这些,李延照还主持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比如,对于公事活动,三人以上才能动用队里的车辆,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整支队伍风清气正,始终把精力集中在本职任务上。

转型

探索公益救援的“新动能”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2)

夜间训练是救援队的常态。

对李延照来说,公益是事业,是生存方式,所以,在公益和金钱之间,做出取舍并不困难。而当公益和家庭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依然选择了公益,当然,也承受着伴随而来的痛楚和愧疚,毕竟不完满的,才叫人生。李延照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公益救援,生活的天平自然失去了平衡,家庭的小舟几经颠簸。原本“执拗”的李延照意识到了这些,他开始探索“公益救援”的“新动能”。

“我有我固守的观念,但队员们不行,他们需要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补贴来维持生存的平衡。”李延照说,队伍开始有集体收入,他和队委会一起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公益岗位聘任制,目前队里加上他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李延照依然不领月薪,其他3人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月薪,救援队员外出做救援或培训任务也能根据时间和工作强度领到一些补贴。

“参与到这个公益当中,陪家人的时间少了,拿回家的钱少了,做我们救援的,耗时、耗力、耗财很大,一套装备上万,有很多的钱全部要砸在装备的购买和技术的学习上,就像我们前年学岸基救援,一个岸基救援6500元钱,一个激流救援,R1到R3,是1万多元,还是要去台湾学,还没加来回路费。在初期阶段,团队还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时候,都是自己花钱,就给队员家庭造成很多矛盾。”李延照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提出队员参与救援要有补贴,满屋子的队员拍桌子,说志愿者服务是一个崇高的事业,给补贴是侮辱大家的行为。但是后来,大家伙也认为发补贴是应该的了,为什么呢?志愿者如果有大的保障,出去救援一天拿回一些补贴弥补家人,化解了家庭矛盾。那么救援就是在一个良性的转轨上发展了。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3)

处处都有蓝天救援队的身影

这些给志愿者的补贴从哪来呢?李延照说,他们改革后,依然坚持了无偿救援的公益路线,但对一些活动保障和非公益的培训开展收费业务。“这些多数是政府和企业的项目,比如说,一场马拉松比赛,可能需要应急方面的保障,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完全有能力来做这个保障,我们就当成一次训练去做这件事,取得相应的报酬。”李延照说,这在以前他们是不愿意做的。还有,比如一些生产类企业,他们需要给职工应急安全方面的培训来保障更好的生产,这些方面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都能做。

“近年来,应急主管部门会给予救援队一定财力支持,青岛市红十字会也会帮着配备一些装备,也会帮着协调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培训,这也会为他们团队带来一定收益。”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子升表示,近两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提升传统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实施了生命箱设置、国际搜救技能岸际救援培训,开拓了救援领域的新境界;特别是提升全社会应急意识和能力方面,创新开展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培训,使数千人成为持证救护员,数万余人掌握了应急救护急救常识。

讲述

无援可救才是救援的最终追求

“如此多的救援行动中,生死、鲜血和伤痛充斥在眼前,让我们的内心既坚强又脆弱,坚强让我们每一次都勇敢面对,而脆弱则让我们在午夜梦回时不得不思索,这些伤害能否减少、避免?”李延照经常思考,在当下,整个中国的民间公益救援圈子里,大家都在力图突出自己,有很多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专业的组织,而他们却不敢说自己是支专业的救援组织了,因为站得高压力大,越做越害怕,越底虚,不同的灾难,所需要的技术,所用的装备,还有人员的协调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可能要做这个社会当中的隐士,要往后退,这个退是把那些锋芒全部打掉,去踏踏实实地领悟什么是一个志愿者。

“2013年的夏天,我们在山上救了两名迷路的女大学生,一名女大学生不停地向我表示感谢。尽管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面,但那一天,我脑中灵光一闪,向女大学生说了一句话:‘我们其实应该感谢你。’”李延照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当时觉得救援队成功救人,实现了人生价值。回来后他又反过来思考,这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虽然这种痛苦不是救援队造成的,但其间的道理却发人深思:与其通过救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如让没有痛苦、让无援可救成为新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更崇高的价值观,也是一个更温暖的梦想。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4)

救援队每年都会在崂山巡山设置路标,方便救援定位和指引迷路游客。

“如果人人都学会应急预防和应对的知识,这些伤害的数字必定大大减少。虽然我们甘愿为救援百姓抛洒血汗,但如果百姓少受伤害,或者不受伤害,岂不更好吗?”从那以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开始了另一种“业务”,把应急知识宣讲和技能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把救援过程中遭遇到的救援案例和应急知识讲述给群众,让更多的人学会应急。对于突发事件,能够事前做好预防,事发做好应对,事后做好减免,让人人能够拥有安全的幸福生活。“无援可救”才应该是救援的最终追求。

“我们欣喜地看到,人们对应急安全的认识越来越高。一开始,我们主动找上门,要给企业或单位讲安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邀请我们前去培训志愿者和安全人员。”李延照说,近两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安全宣讲活动,看到台下认真听课的人,他们心中依然会涌起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上山下海去救援一样的热情,因为他们看到了“无援可救”的希望。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5)

救援队向中小学生提供模拟地震救援培训。

为了“无援可救”的梦想,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向许多兄弟救援队和志愿者敞开了胸怀。只要愿意前来学习的,他们都热烈欢迎,把知识、经验、方法,倾囊相授。“我们的期望是,他们学到知识后,能够传授给更多的人,也能救更多的人。学会安全知识的人多一个,不懂安全的人就少一个。此长彼消,我们就离梦想更近一步。”李延照说。

理想现实之间 对公益的执着不变

“‘现代公益’是一种使命担当,要把团队做得更好,不能仅凭一腔热血。除了完善自身建设和团队的自我造血能力,有社会公益心的企业能和我们进行横向合作,我们也会给社会企业进行感恩回馈,也通过社会或者政府的帮助,例如牵头纳入到政府部门服务中去,使我们成为更有效、更有能力的组织。”李延照说,在青岛,特别是在城阳这片“阳光”的热土上,他们找到了自己良性循环发展的路。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6)

队员们参加青岛“第一响应人”比武,展示技能。

崂山仰口浴场开放期间的救护服务他们接下了,开放期间每天有队员在浴场执勤;国家民政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自然灾害预防及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组织构建示范项目他们争取到了;“第一响应人”的培训业务,他们也开展了……

一方面在群众中普及了应急和安全知识,或者为群众活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救援队也有了一定的收入,来维持更多的无偿公益救援,这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找到的“新动能”,一个维持救援队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再一方面,他们自己更加强了训练,将每个队员培训成教官,除了可以传授知识,在遇到需要紧急救援的情况,也能充当专业的现场救援指挥者,也是他们做公益的使命担当。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7)

救援队经常开展20小时模拟地震救援实战演练。

“2017年,我们完成了713次各类活动。其中救援52起,应急响应17次,组织专业技能培训66次,实施演练19次,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117次,救护培训33次,第一响应人培训17场,第一响应人师资培训2次,自然课堂43次,对外进行救援技术培训15次,其他任务183次……”去年底,李延照用精准的数字总结了2017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这一年的忙碌。团队2017年还走出去,对其他专业救援组织进行技术传授,足迹走遍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陕西、山西、海南等地,对全国各地的社会公益救援力量以及政府应急力量进行了水域和国家应急救援员方面的技术培训。此外,仰口沙滩浴场救护服务不间断进行94天,创造了十几年来仰口浴场唯一的一次夏季零溺亡纪录。

“团队是一个公益平台,起初承载的是7位创始人的初心,后来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善者,走走留留中,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如大海一样发生着起伏。”李延照说,做好政府应急救援辅助,发挥社会力量优势,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他们的使命,从无到有,从有再到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间,不变的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对公益的执着,在他们的心中,那是一片晴空万里的蓝天。

救援队再出发,“蓝天”洒满阳光…

山区、海上救援,国内、国际支援,处处有他们的身影;敬业、奉献、乐观、包容,他们用“专业”守望生命。如今,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叫响全国,成为青岛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在这支志愿队伍的家乡城阳,学习“蓝天救援”更是成为一种风尚。建设“阳光城阳”体现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特色文化,一种使命担当;学习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精神,为“阳光城阳”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持,让阳光理念深入人心、阳光举措形成自觉、阳光生活共建共享。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8)

青岛早报版面图

一种价值追求

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参与的众多活动中,山地救援占有很大的比重。崂山风景区管理局文化处处长栾绍刚说,景区划定了开放游览区,有专门的应急措施,但也有不少封闭区域,现实中,很多游客、户外运动者会擅自进入那些未开发区域,危险性增大,安全没有保障,摔伤、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一些大型、难度较高的救援任务,时常见到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身影。

2009年春的登山节,现场来了一支队伍,队员们身着统一的服装,一看就训练有素,引起了栾绍刚的注意。一打听,这支队伍是一支无线电俱乐部,是为活动提供后勤保障的,全部都是志愿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认识了队长李延照。皮肤黝黑、身材健壮,言行举止始终保持一种军人的气质,这是李延照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么多年来,救援队日渐壮大,栾绍刚曾参加过救援队的年会,期间也认识了很多队员。“拍照留念时,队员们嬉笑打闹着,完全没有救援时那种紧迫感。”栾绍刚说,他们都是一群普通的人,来自不同地区、各行各业,面对险情,他们团队合作,凝心聚力,创造出一次次壮举。他们将公益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不求回报。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有着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情怀。

栾绍刚说,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事物不断涌现,出游的人越来越多,驴友团也越来越多,对救援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能在某些功能上存在暂时的缺位,而专业的社会力量就成了一种有效补充,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民间救援组织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反过来,民间力量壮大了,对政府、对社会也是一种促进,有利于社会和谐。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29)

救援队员到学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一种特色文化

因为经常参加救援活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也被众多驴友团队所认识。“我们驴友团没有出现过险情,但我却早就认识队长李延照了。”青岛毛毛驴登山团领队邱心春说,自己和李延照都爱好登山和无线电,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他一直关注着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一两次救援不算什么,难的是长年累月持之以恒,李延照却是把救援当成一种工作、一种追求,更难得的是,在他身边凝聚了一帮热心人。

“无论是人员、装备,还是组织等各个方面,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都非常专业。”邱心春说,人们加入驴友团更多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提倡健康生活。平时登山时,队员们也是按照正规路线前行,即使出现险情,景区也有救援队伍。不过,也有部分人存在冒险的心理,偏偏不走“寻常路”,深山密林中迷路就不足为怪了。而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出现伤情,外面的人很难确定伤者的具体位置,这时搜寻成了当务之急。尤其是在雨雪天等恶劣天气下,耽误救援会给伤者带来生命危险,而此时专业的搜救人员、设备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就是生命的“守护者”。

“以前,登山的人出现险情,首先想到的是打110,现在很多人则是直接联系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邱心春说,这是长年累月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任,这支民间救援队的专业、敬业、奉献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0)

蓝天救援队已经叫响全国

一种精神状态

“辖区依山傍海,与其他地区相比,发生在山区、海边的险情要多。”崂山公安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接警后,警方展开救援的同时,也会通知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对此他们有求必应,总是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和民警一起展开救援。甚至很多情况下,他们接到求助的时间比警方还要早。在警力有限的条件下,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作为一支民间救援力量,是警方工作的有效补充。

公安民警担负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救援也是警方工作的一部分,但由于没有专业的救援力量,遇到一些情况复杂的险情发生,往往给警方救援带来难度。在王哥庄街道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曾发生过一次险情,有人意外滚落山崖,这里山势陡峭,人员受伤严重。接到通知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迅速赶到现场,制定救援方案,队员们分工合作,带上救援装备,通过绳索降落到伤者身边。整个救援历时11个小时,期间队员们都是持续作战,顾不上休息和吃饭,直到伤者脱离危险。

由于经常和队员们一起参加救援,民警们也被队员们表现出来的“舍得”精神所感动。这些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可能正在工作中,或者刚刚拿起筷子准备吃饭,这时电话响起,一旦获知险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而且他们有始有终,不论现场环境多么惊险,也不论雨雪天气,他们从不放弃,也没有任何推脱和怨言。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有时候为了救援自掏腰包,这样的团队值得社会的赞扬和支持。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1)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蓝天救援队

一种使命担当

城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秋淑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作为青岛地区的主要民间救援力量,致力于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救灾工作及大型活动保障,平时坚持面向社会推进安全知识普及,强化普通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先后参与了玉树地震、彝良地震、雅安地震、黄岛输油管道爆炸、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等救援活动,先后荣获首批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山东省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感动青岛”群体奖等荣誉,队长李延照被评为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把‘善’传播得更广更远”的团队理念,发扬“舍得”团队精神,恪守“谦虚做人、低调行事”的处事准则,坚持“保己救人、免责救人”的救援原则,要求所属成员养成“无欲无为无求”“不给别人添麻烦,用希望别人包容自己的心态来包容别人”的良好心态,建设一支正规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志愿救援团队,用“爱”和“善”的实际行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经成为城阳、成为青岛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一个人可以鼓舞和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可以改善甚至改变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近年来,我们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城阳好人好事的学习宣传表彰,让更多的人知晓他们的感人故事和模范作为,就是要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看齐,树立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做文明市民的氛围,为建设‘阳光城阳’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持。”梁秋淑说。

他们闪亮岛城闻名全国

“志愿服务是一项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公益事业,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展现市民文明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青岛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伍的志愿者热心红十字公益事业,参加的救援行动均为志愿服务,从不计报酬。”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子升说,正是他们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这种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日益成为青岛市一张崭新的名片。

刘子升告诉记者,急救技能普及率的高低以及社会急救成功率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青岛市政府把“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作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有力抓手、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连续三年列为市政府市办实事项目,拨出专款支持项目开展。

市红十字会培训救援处处长岳立成介绍,仅在2017年我市开展的“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中,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伍发挥专业优势,举办14期培训班,通过考核发证593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第一响应人”应急响应施救15起,26名队员参与,救助17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还坚持安全知识宣讲进校园、企业、社区,举办讲座75场次,出动242位教员,受益人数达到20799人次。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主动承接青岛“第一响应人”培训,实现培训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深度融合,使我市“第一响应人”培训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岳立成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他们就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培训方式,创出“16 ”培训模式,让市民对“第一响应人”技能更轻松地掌握。今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教学法,打造培训服务品牌,推出“16 2”模式,所谓的“ 2”,就是每次培训加一场情景模拟演练,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让学员更直观地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牢固掌握救护技能;另一个加号,是每一位学员都可以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训练日参与培训,给学员一个再次复习并提升技能的空间。自“16 2”服务开展以来,在受训学员的调查反馈中,获得一致叫好点赞,很多学员自发书写文字为他们点赞。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整个中国红十字会体系当中最为优秀的一支红十字志愿服务机构,他们的成绩不是讲出来、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救灾处副处长蔡文男说,在全国红十字系统陷入舆论危机的时候,唯独青岛市红十字会不动不摇未受大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得益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关键时刻都能挺身而出,用自己蓬勃的正能量化解一切阴暗雾霾。

“他们的团队以及每一位志愿者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芒,并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蔡文男说,这些年,这支团队参与了多次国内外重特大灾害救援,发挥了救灾骨干作用,已经成为一支高效率,执行力强的战斗先锋队,综合救援能力位居民间救援队的榜首。在他们那里,没有拒绝,没有条件,只有使命必达。他们的团队精神涵盖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他们的团队精神被称之为舍得,何谓舍得?那就是舍小我之幸,得大我之福。他们有想法,有高度,有初心,有措施,一步一步在舍得精神的召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精神硕果,仅在他们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好人、道德模范、感动人物就数不胜数。

延伸

让精神力量服务经济发展

“作为一支民间公益团体,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公益性、志愿性精神引领着社会风范,代表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青岛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文俭说,队员们在从事公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多,政府、社会各界不会忘记他们,今后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关爱,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与奖励。

近年来,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为青岛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树起一个典型,而在它的家乡城阳区,更是掀起学习“蓝天救援”榜样的高潮,“人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专业民间组织,这个团体参加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救援行动,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其所产生的影响、能力引领社会发展。

刘文俭说,国家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摸索道德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精神的力量服务经济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阳光城阳”提得非常好,符合时代要求。传播阳光理念,需要形成更加广泛的文明共识、汇聚起更加强大的文明力量,这就需要榜样的支撑,而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好人就在身边,这里阳光正好…

蓝天救援队,作为青岛民间志愿者的一面旗帜,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赢得赞誉,这个缘起于城阳、成长在城阳、壮大在城阳的民间组织,自然离不开城阳这片培育的土壤。城阳区将道德模范选树作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有效抓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抓点、连线、带面,大张旗鼓对道德模范进行宣传奖励,春风化雨、成风化人,凝聚发展正能量。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2)

青岛早报版面图

一种现象

讲好“城阳故事”引出一批好人

蓝天救援队废墟中挺起城阳人的胸膛,敬业奉献成就“大国工匠”,怒海中一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点滴行动让公交车里阳光涌动……在城阳区,除了蓝天救援队,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心中有阳光,身边有感动,一道道文明的风景,一颗颗高贵的心灵,一股股温暖的正能量,“阳光城阳”已经起航。

城阳走出全国道德模范

2017年11月17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举行。宁允展是继许振超之后,青岛市涌现出的第二位全国道德模范,也是城阳区以建设阳光城阳为总抓手,积极选树道德模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所取得的硕果。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3)

全国道德模范宁允展

46岁的宁允展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也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精细研磨的蓝领工人。宁允展自学焊工、电工,将三个工种融会贯通,自主创新发明“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等30多项“绝招绝技”,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为专心搞技术,他辞去管理职务,甚至将家中30多平方米的小院改造成一个“小工厂”,自费购置车床和零部件,利用工余时间研究设计出10余套工装,成为企业万众创新、节约创效的工匠典范。

多年来,宁允展在不断攻关技术难题、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在探寻如何授之以渔,将多年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如今,宁允展不仅是企业转向架制造的攻关骨干,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会委员,还是北京、青岛多家职业院校的特聘教师,他将传道授业、人才培育列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每年为社会和企业培育数百名优质人才,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优质源动力。

城阳“爱心伞”走向全国

2007年7月1日下午,城阳区中城路的一家韩国料理店里,家住小北曲社区的仇剑锋和朋友一起吃饭,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透过窗户,马路中间一名白发老人正冒雨前行,仇剑锋立即冲进雨中,帮老人撑伞,并一直将老人送回家。

就在仇剑锋送老人过马路的同时,家住城阳区德阳路社区的王招平和妈妈招吉玲开车经过,也看到这一幕,招吉玲急忙刹车,让女儿从车上取出雨伞送给老人,并叮嘱女儿将老人搀扶过马路。随后王招平和仇剑锋一起,把老人扶过马路,并把自己的雨伞留给老人,自己冒着大雨返回车中。

这一幕触动了家住城阳的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郭建良,他拍下了一组照片,并以“暴雨中的感人一幕”在网上发帖。这组照片被大量转发,让网友们感受到青岛的爱心,一名网友评价说:“感动,这是一把爱心伞。”此事引起了青岛市及中央媒体的重视,青岛早报独家连续报道了“爱心伞”事件的前后经过,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在随后予以报道。

青岛市文明办发出倡议,希望更多公共场所能奉献爱心,配备供市民应急用的雨伞。岛城的商场、银行、饭店、出租车等许多行业都积极响应,同时,几千把印着“爱心传递真情,文明赢得尊重”字样的免费雨伞也登上了公交车,供市民使用。

城阳救人小伙感动市民

2017年6月27日,城阳区大润发超市门口发生感人一幕,一位老人突然晕倒,之后没了呼吸,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老人的家人慌了神。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一名穿红衣服的小伙子,观察了一下老人的情况后,他二话不说,立即对老人做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不到3分钟,老人恢复自主呼吸,并逐渐恢复意识,直到120急救车赶到现场,小伙子才悄悄离去。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青岛早报通过纸媒和新媒体多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发起寻找好人行动。7月4日,救人小伙终于现身,33岁的冯昌龙是城阳一家酒店的厨师,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说实话,当时我也犹豫过。”冯昌龙说,救人成功也就罢了,一旦不成功怎么办?“快救救我爸爸!”听到老人女儿的呼喊,他下定决心,救人要紧!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4)

城阳救人小伙冯昌龙 赵健鹏 摄

“我在单位参加过两次急救培训,没想过真有机会用上,还救人一命。”冯昌龙告知记者。7月11日,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奖励基金启动仪式举行,早报连续报道的城阳救人小伙冯昌龙获得了首笔奖金3000元,事后他也获评“城阳身边好人”。

一种追求

时时学典型 人人当典型

“讲好‘城阳故事’是服务‘阳光城阳’建设的需要。”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林说,当前,城阳区正在加快建设“阳光城阳”,传播阳光理念,推行阳光举措,共建共享“阳光生活”,需要形成更加广泛的文明共识、汇聚起更加强大的文明力量。让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看到典型、时时学习典型。

历史上的城阳,多历风雨而文化灿烂,几经变迁而英才辈出。从龙山文化到商周遗址,从秦代建置不其县到近代析归即墨县,从法海寺到康成书院,从百福庵到青云宫,童恢清政,郑玄讲学……城阳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代劳作,生生不息,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景观、道不尽的风物传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时期的城阳,充满生机而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而万象更新。近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在此期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大批令人称颂的动人故事。“大国工匠”宁允展,25年奋斗在研发生产第一线,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上马街道北程社区九旬老人矫爱法,十二载执着守护、悉心照顾植物人儿媳,被誉为“青岛文明市民”“山东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新时代城阳人的好品格、好情操,彰显了新时代城阳人的新时尚、新风采,值得学习、宣传和弘扬。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5)

城阳九旬老人矫爱法照顾儿媳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这个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现代媒体传播迅速广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今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多地掌握关于故事力量的知识,用感情、智慧、魄力去发现、收集、整理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故事、阳光温暖的故事、升华心灵的故事,通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故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启发和引导人们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追求幸福生活、倡导和谐文明、履行职责使命、自觉服务社会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一种目标

共建共享“阳光生活”

站在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格局中推敲城阳,饱尝改革开放红利的城阳,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下行、外需萎缩情势下,城阳作为传统外贸强区的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加之周边区域群雄环伺,如何再次“突围”、再创辉煌?城阳给出答案: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重塑制度优势、降低行政成本,使制度优势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7年3月17日,对城阳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阳光城阳”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城阳区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建设“阳光城阳”是立足城阳发展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它体现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城阳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使命担当,一种特色文化。

“阳光城阳”的核心理念是惟民惟公、高效清正、公平正义、诚信和谐、乐观包容,以深入实施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社会、阳光生活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阳光城阳,充分调动全区上下振奋精神、抓抢机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使发展干劲更足、公务人员更廉、公共服务更优、社会发展更好、居民生活更美,形成“领导带头阳光、干部践行阳光、人人传播阳光,事事体现阳光、处处充满阳光”的生动局面,使“阳光城阳”成为彰显城阳特色、代表城阳形象、展示城阳风采、体现城阳软实力的城市品牌。

“阳光城阳”建设开展一年以来,城阳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先机,全面落实“创新 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思路及城阳要“在全市率先走在前列中再创辉煌”的新要求,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奋力打造全市创新活力示范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全国智能制造引领区,着力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品质活力胶州湾北岸中心区总目标。

“阳光城阳”建设正成为全区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特色抓创新、抓产业、抓民生,全力推动城阳在全市率先走在前列中再创辉煌的坚强后盾和强力支撑。

为辛勤付出的蓝天救援队点赞(救援行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36)

社区“安全体验”现场授课活动

模范选树 全民参与是基础

在道德模范的选树上,城阳区的许多举措值得借鉴。“全民参与是基础,只有广泛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项工作才能有素材。”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林说,城阳区始终把宣传学习道德模范,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力举措。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阳光城阳”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报道好人好事,讲好城阳故事,在全区掀起“学习身边典型、争做身边好人”热潮,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浓厚氛围。

开展“城阳身边好人”月评活动,每月评出4到5名“好人”,由区文明委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参加“青岛市文明市民”、“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山东好人”和“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年底获评“城阳好人之星”的,再予以表彰奖励。截至目前,先后有200多人受表彰。

围绕“阳光城阳”建设主题,城阳区又推出“城阳故事”系列,每天讲述一个好人好事,通过褒奖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草根英雄”,推崇基层涌现出来的“凡人善举”。去年6月份城阳市民节期间,还评选表彰了“阳光市民”“阳光少年”等100余名道德模范。同时在青岛早报等媒体上设立“城阳故事”专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让学模范、做模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激发市民的热情和活力。自“城阳故事”专栏开设以来,先后有240多个凡人善举故事,通过手机、媒体渠道竞相传播,“城阳故事”已成为城阳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响亮品牌。

同时,城阳区还通过道德模范巡讲、演讲比赛、文艺展演等活动平台,将道德模范与普通市民连线。成立城阳区道德模范宣讲团,聘请李延照、宁允展、吕秀珍等8名市级以上道德模范担任宣讲团成员,开展了道德模范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四进”活动,还承办了全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事迹巡讲启动仪式;在国学公园开展了“让心智更明亮·让品行更阳光”阳光讲堂主题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城阳故事”交流会;结合送文化下乡开展道德模范巡演,通过小品“城阳好人多”、朗诵《阳光城阳,向善的力量》等形式,将平凡好人事迹广泛传颂。目前全区共组织各级道德模范深入基层单位巡讲、巡演320次,参与群众18万余人。

此外,城阳区还连年举办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对区级以上道德模范给予2000-15000元的奖励,增强道德模范的荣誉感和影响力。每年为历届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免费查体、赠送报卡,全区重大节庆活动邀请道德模范参加,在政治上提高道德模范待遇。

截至目前,城阳区全区推出各类市级以上道德模范90余人次,其中,宁允展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延照、矫爱法等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吕秀珍等两人获评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当选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2户家庭荣获“山东省文明家庭”称号,8人入选“山东好人”,6人当选“感动青岛”十大人物等。全区共评出“城阳身边好人”185人,城阳区“阳光市民”100名 。

青岛早报记者 王涛 孙启孟

青岛早报(qdzao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