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2)

葛兆光教授(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为对近期面世的新书的概览性介绍,由于编辑关注范围有限,难免有所遗漏。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补充。

历史·社科新书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3)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是思想史学者杨念群的新作,讨论清朝这个由外来族群建立的王朝在论述自身合法性时的独特之处,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人一直非常推崇的“统一”观念提供新的视角。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4)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5)

《学术史讲义:给硕士生的七堂课》是葛兆光教授给硕士生讲授“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一课的讲义,从目录来看,除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史外,形式与此前再版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较为相似,都是既有思想与理论,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介绍。作为思想史的入门和后续的研究指南,或许两书都值得一读。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6)

《王赓武回忆录套装》(《家园何处是》《心安即是家》)在2020年9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引起内地读者的关注。而在最近,这本书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至于书中内容是否有所删减,则有待读者慧眼。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7)

另有两本社科新书: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美国式死亡》讨论美国殡葬行业,出版后在美国读者中很受欢迎,译者李雪顺也是彼得·海勒斯(何伟)系列作品的译者。

今年8月份去世的美籍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的代表作《制造宠物》,也由光启书局引进,这本小书探讨人与宠物的关系:宠物是寄托情感的伴侣,还是供权力支配的对象?

两书角度新颖,探讨的问题也很有趣,也许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一看。

女性:身体与设施

随着近些年女性主义思潮在国内的兴起,女性主义主题的图书仍是出版商们的宠儿。在今年有许多相关题材的作品陆续推出。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8)

豆瓣上野千鹤子作者页面截图

比如日本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上野千鹤子的作品,几乎被“一网打尽”,除了其代表作,一些对谈、随笔类的文字也陆续被引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针对这种现象的批评之声,指出关于女性主义其实有许多可发掘的作者和内容,出版社没必要逮着上野女士不放。

可以看出,上野教授的关注主题主要是女性主义、老年社会。后者在今年成为出版重头,如《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译林出版社,2022.5)、《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8)。不过待出的《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新星出版社,2022.9)仍旧是女性主题相关的,收录了上野教授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长达一年的通信内容。

如果不是有意研究上野教授,读者则需要从这些作品中谨慎挑选合适的。

除了引进名家作品,一些独辟蹊径的女性题材作品也很值得关注。如《看不见的女性》《闭经记》。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9)

《看不见的女性》与《闭经记》

《看不见的女性》偏社科,通过数据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揭示女性在街道、汽车、厕所、药物等公共物品以及校园、职场等场所遭到的不公平对待——作者认为,社会中一些习以为常、看似“性别中立”的默认操作,事实上是“男性本位”的,即从男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对女性并不公平友好,而由此产生的不便当然也会进一步加剧女性的不利地位。

《闭经记》则是一本文学随笔类读物,作者伊藤比吕美介绍了女性闭经前后遭遇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挑战,及其需要面对的来自自我与社会的双重问题。女性面对的问题,常常不仅被无视,而且被污名化,比如与“闭经”相伴的“更年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可能也并不是什么好词。

“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但愿这部作品真能传递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以稍稍抚慰对变老忧心忡忡的女性们的焦虑。此外,一页去年推出的《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似乎也是一部同样视角的,从女性身体、自身经历出发的作品。

可以想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女性主义仍然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文学:聆听底层的声音

范雨素曾因《我是范雨素》一文受到极大关注,此后这位来自民间的育儿嫂作家似乎沉寂下去。此次《劳动者的星辰: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收录了与范雨素境遇相似的北京皮村文学小组草根写作者的作品。正如在范雨素当年广受关注之后,一种评论所说的:“好的文章不仅是来自文笔和学识,更是用命运写就。”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0)

《劳动者的星辰: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

在这几年,或许得益于文化与传播手段的普及,许多来自底层的人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足以与传统所认为的学者、作家们一争高下且毫不失色。比如以描写工厂生活的诗歌为人所知的许立志(1990-2014)、周启早,“矿工诗人”陈年喜,还有来自农村又身患脑瘫残疾的“村妇”余秀华,等等。他们作品的粗砺,清新,别具一格。对于工厂、矿山、一个残疾的农村女人所经历的生活,不会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而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又绝不仅仅代表了他们。

相反,文化圈的诗歌作品“出圈”时,多数则伴随着争议。如此前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诗歌作品,便饱受争议,使读者在审美立场上发生了较大分裂。

近期,著名出版品牌读客文化的老板华楠推出了他的诗集《有人写诗》。这部作品近期频频登上豆瓣编辑圈吐槽账号之一的“青年编辑们”,可惜说得都不是什么好话。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1)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2)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3)

文学作品的欣赏本是与个人趣味关系极大的事,面对这些诗作何去何从,可能需要读者结合实际量身裁衣。

再版好书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4)

黄宗智教授早期的两部经典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于今年10月推出,非常令人期待。前者是费正清奖获奖图书,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不能绕开的经典之作,也是席卷今日中文互联网的“内卷”一词的滥觞之一;后者是列文森奖获奖作品。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5)

这两本书均属于广师大社“实践社会科学系列”,这个系列正是由黄宗智教授主编,近年也推出了不少引起关注的好书,如白瑞德的《爪牙》、李怀印的《现代中国的形成》。

传记类再版作品,《我的舅舅杨宪益》,此书曾于2011年由三联书店(上海)以《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为题出版。这本书是杨宪益的外甥女赵蘅对这位“翻译整个中国”的大家最后十年生活的回忆。

葛兆光最好的教材(葛兆光黄宗智)(16)

另一位文化巨擘金克木的传记《难忘的影子》也迎来了再版。这本书是金克木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他青年时期的“北漂史”,可以看作是《旧巢痕》的续篇。此书最早曾于198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署名辛竹。

本期编辑 | 李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