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海兽葡萄方镜值得收藏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兽葡萄方镜值得收藏吗(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7)

海兽葡萄方镜值得收藏吗

《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

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等著

芝加哥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译/张睿

85 观音菩萨立像

藏西,古格王朝

1000-1050年

黄铜嵌银嵌红铜

H.101.6cm

普里茨克收藏

86 菩萨立像

藏西,古格王朝

1000-1050年

黄铜嵌银嵌红铜

H.69.2cm

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夫妇收藏 (1979.45)

这两件造像虽然大小不同,但大体风格相似,即使不是出自同一个作坊,也是出自同一个艺术流派。在西藏西部,例如在古格王朝的托林寺、拉达克的希米斯神庙,我们仍然可以在祭坛上见到风格类似的神像(注1)。最近出版的,在西藏中南部和拉萨布达拉宫保存的几件作品,在风格上与这两件立像雕塑类似,但在细节处的处理有着独特的变化(注2)。然而,没有一件像普里茨克收藏的这件(图录85)的尺寸那么大。

参考:冯施罗德先生2001年作品,《西藏的铜造像卷一-印度&尼泊尔》41B

几乎可以肯定,这两件作品是在西藏西部创作的,可能是仁钦桑布(Rinchen Zangpo)980年左右从克什米尔归来时,带到古格的克什米尔艺术家所创建的工作室的作品。总的来说,整件作品都反映了克什米尔人的审美:对躯干的处理、肉身的弹性、面部样貌特征、眼部嵌银、裙身嵌红铜、以及长长的垂至小腿处的花环(注3)。几乎可以肯定,这两件作品的原型都是公元998年在克什米尔工匠为纪念仁钦桑布的父亲所制作的菩萨像。连同底座和光环,它现在矗立在西藏西部的卡孜廓卡尔寺(Gokhar Lakhang)(注4)。(译者注:在藏文史书《仁钦桑布传》中,曾经记载当年仁钦桑布从克什米尔学成归国之前,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专门花五两黄金请克什米尔工匠制作了一尊高大的观音菩萨铜像,铜像铸成之后,他又花了一两黄金雇来马匹和牵马人专程从克什米尔运往他的故乡——古格卡孜安放,但在途中经过一座名为“马哈黎卡拉”的小桥时,马在悬崖边上遇险受惊,使得铜像的一个手指头被碰伤。后来,这尊铜像被安置在卡孜廓卡尔寺中。)廓卡尔寺的这尊菩萨像与本次展出的两件作品之间有诸多差异,可以作为它们较晚成像的佐证。

图录85这尊刻画的是观音菩萨,从他左手轻轻抓住的长长的、蜿蜒而上的莲茎,及其顶端盛开的莲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图录86这件,可能描绘的同样是观音菩萨,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一点,因为菩萨肩头,现已遗失的莲花花芯,原本可能置判定菩萨身份的法器,比如经书或金刚杵。

尽管这两尊像的人物在肖像特征和结构上有颇多相似,但他们仍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最值得注意的差异是在人物比例上,图录85这尊菩萨像,身材更苗条,腿更长,手指更纤细。而图录86这尊,则在腰带裙子的设计感上更为突出。项链和周身饰品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且有垂至肩膀的发辫,而图录85这尊菩萨像的辫子,则被飘动的头冠丝带覆盖住了。从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可见,尽管有相同的美学规范和图像范本,两个不同的艺术家仍然能在细节之处表达独属个人的审美偏好。

注释:

1、见冯施罗德先生1981年图册,第103、110页

2、见冯施罗德先生2001年作品,卷一,图II-11,图31、40、41B-E,42-43

3、有关图录85这尊的详细解析,见海勒1999年作品,第62页,图34. 图录86解析见莱迪1994作品,第83页

4、见冯施罗德先生2001年作品,卷一,图II-5

87 三至尊菩萨立像

藏西,古格王朝

11世纪

黄铜鎏金嵌银嵌红铜

H.71.4cm

普里茨克收藏

款识详见附录第289页

三至尊造像是喜马拉雅艺术的杰作,毫无疑问,这是本次展览中最为惊人的三维造像之一。它精致的底座和拱形的背光框架完好无损,在构图和技术上甚至比本次展出的三件独立的克什米尔造像(图录62-64)更加复杂,因为那三件作品的背光已经遗失。洛可可式的整体设计,构件上各种装饰图案和标志的生动性,对人物与装饰物之间空隙的清晰定义,利用各种金属色调之间那灵巧生动的相互作用,以及雄伟的轮廓外形,华丽而又迷人的细节处理,诸多细节都令这件三至尊像的整体设计更显奢华。由于本图录的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讨论这件杰作的深厚的艺术历史和文化内涵。

单从这件物品的富丽堂皇和珍贵程度推测,它应是出自皇家委托。然而,在铭文中提到的人名- Namkha Gragis -尚未被识别(见附录,第289页)。更为有趣和不同寻常的是,铭文中他被描述成一个“bzo rig pan chen”;根据艾米·海勒的说法,这一表述的含义是“艺术和技术的鉴赏家”。我们无法确定他只是对艺术有所了解,还是他自己就是个艺术家。他也很可能是一位负责这项非凡工作的西藏僧人。

铭文描述雕像中三个人物分别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是佛教体系中最著名的三位菩萨。中心人物手持莲花是观音菩萨。他左边的形象,手中所持莲花花芯置金刚杵,是金刚手菩萨,从逻辑上讲,第三个人物是文殊菩萨,尽管我们熟知的他的象征法器——剑与经书——在此像中并不存在。事实上,白文殊的形态,即为一面二臂,一手持蓝莲花一手施与愿印,在这里已经转化为智慧手印(注1)。值得注意的是,他左手所持的莲花,是蓝莲花或称夜莲花,与观音菩萨的莲花是不同的。

每一个菩萨,都是年轻优雅的化身,穿着优雅,打扮精致,站在一个独立的莲花座上,座下厚实起伏蜿蜒的根茎托起三个莲座,根茎自湖底升发,根部刻画着程式化的浪花纹饰。一对蛇王在浪花与莲茎中央休息,仰头面向菩萨祝祷,两侧是两位神话中的乐师,坐在较小的莲台上。值得注意的是主尊三位菩萨所站的大莲花台之间有两个小莲台;这可能是为了放置捐献者父母的小像所设计的,这件作品即是为祝祷他们长寿而作。莲茎下方是一个缩进式方型底座,中央心位置是君主的统和吉祥的象征,两侧是狮子和天上的仙女(阿婆罗),通过舞蹈表达他们的崇拜。菩萨两侧的两根柱子,每一根底都由一头大象支撑,大象驼着一头雄鹅,雄鹅花团锦簇般的尾巴卷着金那拉(译者注:在佛教神话和印度教神话中,金那拉是一个大众情人,一个天上的音乐家,半人半马[印度]或半鸟[东南亚]);而金那拉的尾巴上,则是一个挥舞着剑的人类英雄,骑着一匹威亚拉(vyala: 狮马象混合兽,常见于宗教场所石柱装饰雕刻)。菩萨身后横梁的两端都雕刻着一个生动的摩羯鱼形象,它的尾巴向上翘起,与一棵枝叶繁茂的藤蔓纠缠相连,藤蔓的主藤是由中心大鹏鸟形象的头像口中吐出来的。大鹏鸟的头顶是一座佛塔,两侧是两辆云车,上面有神圣的崇拜者。大鹏鸟的头,枝叶繁茂的藤蔓和云彩,象征着天上的雨露,从天而降为大地带来生命。

这件三至尊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两个著名的三至尊造像:一个在普兰县的科加寺(Kojarnath藏语,Kha char),另一个在拉萨的八思巴观音寺(Phagpa Lokeshvara)(注2)。科加寺的三至尊像,现已被毁,也是银胎铸造,中心人物是文殊菩萨,他与观音和金刚手二菩萨,被亲切地称为“三银兄弟”。图录87这件三连尊是在西藏西部制作的,人们很容易认为它是著名朝圣之地科加寺(Kojarnath)三连尊的复制品。然而,在此件铭文中并未提及科加寺,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加寺三连尊的中心人物文殊菩萨在这里被观音菩萨替代(注3)。

参阅:西藏八思巴观音寺三连尊像 照片引自施罗德先生2001作品《西藏佛造像》卷二,图195

科加寺三至尊像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这座寺庙建于996年,当时只树立了它的主银像(文殊菩萨)。其他两件造像是后来不同时间添加的。所以图录87这件三至尊像可能与科加寺的三至尊像没有关系。然而,风格构造上的证据表明,它不太可能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尽管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人物形象总体上反映了11世纪的西藏西部造像风格(见目录85-86),但建筑元素,无论是形式上的复杂性,还是细节处的精细处理,都清晰地反映了在西藏中南部边境县萨玛达附近的古步寺(Kyanbu temple)的精致泥塑像中所看到的那种丰富和技术技巧(注4)。尽管研究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艺术历史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欣赏到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极致的美丽雕像,是子女孝敬父母的典范。

注释:

1、见巴塔查里亚1958年,第112页。同一页中出现了一个关于文殊菩萨的描绘,他骑着一头狮子,同样手结象征着智慧的手印,手持蓝色莲花。此外,书中图71所示为18世纪中国的另一种文殊形象,右手的位置和姿势均与三至尊像相同。

2、关于八思巴观音寺的三连尊,参见冯·施罗德 2001,卷二,图195,或参看伊索普1990年作品。有关科加寺三至尊造像的图片,请参见图齐1937年作品。

3、出自2002年5月的私下交流。艾米·海勒(Amy Heller)非常慷慨地与我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一篇关于这个非凡的三至尊的文章之前,我写了这篇文章,尽管可以写一本专著。

4、见冯·施罗德2001,第2卷,第845-847页,图13-21。据说这座寺庙是在1076年之前由一位仁钦桑布的弟子建立的。

未完待续~

《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是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于2003年主办的大型展览。这个展览于2003年4月开幕,在芝加哥和华盛顿两地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巡展。帕尔博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喜马拉雅艺术策展生涯,到2003年已走过四十余载。这个展览的展品质量令人震惊,众多从未曝光的稀世之珍来到人们面前,成为了帕尔博士辉煌的职业生涯最好的证明。

应众多友人之邀,旃檀林将把此书部分章节译为中文,借今日头条平台将内容陆续分享给大家。

这个系列的翻译以纯粹的学术分享为目的,专业内容如有争议,请大家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