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第125站:大慕庄(慕甲荣故居)
奇闻:200多年前,许昌此村一次考中秀才25人‖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组织文友去大慕庄访贤,邀请我参加,我爽快地答应了。
周日上午九点半,一帮朋友在魏武广场牌坊前集合齐,旋即出发前往位于许昌城西、建安区灵井南边的大慕庄。赶至大慕庄文化大院时,前清文举人慕甲荣的第十三代后人、原解放军国防科委退役军官慕天佑老先生,已率众乡亲在大门外迎候。(想看看老梁上一站去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迷死人了:漫山遍野红灯笼,禹州此村亮晶晶)
趁大家寒暄握手的工夫,我注意到门头上的匾额和大门两侧的对联。匾额上书“述德堂”。对联内容是:
述德堂述德君子代代尚立德
论道轩论道士庶人人讲公德
后询问得知,“述德堂”是慕甲荣办私塾时,给私塾起的名字。
下图:大慕庄文化大院大门。
跟在慕老先生后面,大家鱼贯进入院子,那浓浓的文化气息立刻扑面而来。
慕姓、燕姓是大慕庄的两大姓。在东院墙上,三行六排,悬嵌着从两大家族中收集而来的24块堂匾,有原物,也有仿制品。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一个偏僻的村庄竟然珍藏如此多的匾额,足以说明“诗书传家”的理念早就深深扎根于这里。
下图:慕天佑先生收集的部分匾额。
“云中白鹤”,清雍正十二年,奉直大夫署理徐州印务,知直隶加一级记录十三次缪孔昭为太学生慕质立。
“清钱妙选”,清乾隆五十九年为乙卯科举人慕甲荣立。
“文魁”,清嘉庆九年主事陈希祖为甲子科举人慕连山立。
“年永德淑”,清同治八年恭祝大壶范慕母贾太孺七秩荣寿立。
其实,每块匾额的内容都非常好,不仅极具文采,而且很耐品。如“文重兰苔”、“灵泉疏秀”、“孝考维奇”、“增华益润”、“寿达天庭”、“鹏节扶摇”等。从内容上看,有祝事业鹏程万里的,也有贺寿长命百岁的。从格式上看,有挂在过厅里的,也有挂在大门门楼上的。
不知你看出来没有,这些匾并不是从慕甲荣起开始立的。最早一块匾立于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5年,匾龄要比慕甲荣早许多。堂匾文化能够在这个家族中前后绵延二百余年,关键的一点,还是文化血脉在背后强力支撑着。
下图:慕天佑先生组织出版的书籍。
相比较而言,乾隆年间慕甲荣留在椹涧乡钱庙石柱上的墨宝,更显得弥足珍贵。这副对联字数不多,却把一个读书人的心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头枕灵岗身在英风两院
书留许郡心悬一轮明月
下图:慕甲荣留在椹涧钱庙石柱上的对联。
上联中的“头枕灵岗”将大慕庄的地理位置清晰地点了出来,距离灵井岗地很近。“两院英风”原意指曹操将关羽与甘糜二夫人同关一院,想以此离间关羽和刘备哥俩的关系。关羽为证清白,在院子中间拉了堵墙,两位嫂子住一院,他自己住一院,从而确保自己的一世英名不受玷污。
至清朝时期,许昌文庙和春秋楼(两院英风)毗邻,院挨院,亦可称“两院”。文庙敬着文圣人孔子,春秋楼敬着武圣人关羽。慕先生身居其中,既要学孔子施教天下的精神,又要学关羽立世义为先的品格。
下联内容平白直叙,浅显易懂。慕先生吝啬笔墨,仅用十个字就坦露出自己的莫大心愿,那就是把自己呕心沥血所著的书留在许昌。慕甲荣在外颠沛游历大半生后,下决心回归故里,毕竟,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堂屋门头上的匾书“尘封珠耀”,门两侧的对联是:
名举驻心田心似日月人似貌
门弟传佳作佳胜珠宝书胜金
下图:堂屋门口的匾额和对联。
进屋落座之后,趁诸老师唠家常的功夫,我饶有兴趣地观赏着客厅里满墙的字画。居中是许昌西湖公园《许昌十二贤士》浮雕中慕甲荣先生的半身像。上面的横匾上写的是“善言通大德”。 内联是:
先贤甲荣德风继
懿德睿操昭后人
外联是:
古圣先贤创鸿业
我为勤奋续新篇
再往外,东西各有一幅字画。东面那幅内容为,上为“德”字,下是一首小诗:
慕门先祖慕甲荣,
才压三江留美名。
家风传承德为本,
事业兴旺辈辈红。
西面那幅上为“孝”字,下也是一首小诗:
中牟训导十三年,
文化育人为民赞。
皇帝封官被他拒,
为母送终孝当先。
下图:中堂的字画。
东西墙上同样悬挂有十余幅条幅,内容为慕甲荣所撰,书法家常遂炎所书。我从中挑了几幅,将内容一一抄了下来:
人间要务是读书
读书至境做文章
立身先立德
成学先诚心
成才理应早立志
读书还须少年时
不谋百年之勤学
难成万代之美名
学问还得宗师传
孺子尤须事启蒙
这些条幅作品语言凝练,言简意赅,正是慕甲荣先生启蒙教育理念的精华部分。
就在这时,慕天佑老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先是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遂以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先祖慕甲荣的故事。
下图:颇具军人气质的慕天佑老先生。
慕甲荣,字冠胪,号天乙,祖籍灵井大慕庄,生卒年代不详。据《慕氏家乘》记载,慕甲荣为二房所生,兄弟中排行老六。
他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精通“四书”、“五经”,19岁中秀才,24岁(乾隆58年,即公元1793年)由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中举,后任禹州训导(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训导即教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级教育局局长)。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许昌县志‧硕儒》中,称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其著作有《述德堂诗稿》两卷、《述德堂》一部、《先入言》一册,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年)刊刻行世。《先入言》引言中这样写道:
窃谓训蒙之文,合做不如分做。合做则难明,分做则易晓。逐字分清,使知某处做某字,某字是开,某字是合,宾主轻重,一望了然,是求明白之道也。逐层分清,使知某处说某层,某层牵上,某层搭下,承接转换,一望了然,是求通之道也。
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意思是:我认为,启蒙性的文章,笼统写不如分开写。笼统写容易让人看不懂,分开写则容易让人看懂。能逐字分清,让人明白某处该用某字,哪个是开,哪个是合,宾语主语哪个轻哪个重,一目了然,这对讲明白道理是至关重要的。逐层意思也要分清楚,让人明白某处讲的某意思,哪一层承上,哪一层启下,承接转换,一目了然,这对力求通顺是至关重要的。
下图:《先入言》部分内容。
在《述德堂》训蒙《学而时习之》一章中,慕甲荣写道:
一日之间,昼而必夜,夜而必昼,时之有恒也。而习亦有恒,恒则无忘。念兹在兹,释兹在兹,盖不敢有初而鲜终矣。一日之间,昼而后夜,夜而后昼,时之有渐也。而习亦有渐,渐则无助。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盖不敢进锐而退速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时间是永恒的,学习也需要永恒。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人才不会忘记。时间是循序渐进的,学习也需要循序渐进。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人才会慢慢进步。
其实,在慕甲荣的著作中,这样的醒世恒言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离开禹州后,慕甲荣先后辗转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施教,他的这些著作,随着他每到一地,就成了当地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慕甲荣办学成绩卓著,成效斐然,故在这一带其被誉称为“慕夫子”。
鉴于一代鸿儒慕甲荣先生对历史文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3年许昌西湖公园提升改造时,将其作为《许昌十二贤士》之一,以浮雕雕塑的形式,勒刻于湖心岛名人墙上。
中堂上挂的这幅慕甲荣像,就是从石墙上拍下来后放大而成。当问及慕甲荣的逸闻趣事,慕天佑老先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下图:左边为慕甲荣全身雕像。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慕甲荣进京赶考,与江浙考生同住一客栈。江浙考生自负才高,在灯笼上写下“三江才子”字样,四处炫耀。文人一向心高气傲,谁也不服气谁。慕甲荣看到后,挥笔在自己的灯笼上写下“才压三江”。双方因此结怨,决计比文定输赢,约定在规定的时间里看谁写得文章多而精。慕甲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口气写了三十篇,且篇篇精彩。再看“三江才子”,仅仅写了24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三江才子”见此情景,只好认赌服输。
还是清嘉庆年间,有一年在许昌城举行的秀才考试中,大慕庄一次考中25人。消息传出,惊动上下。为了防止舞弊情况的发生,官府派员前往大慕庄调查,进村所到之处,看到的皆是读书学习的场景,马上疑虑顿失。那一年,就连慕庆福以卖豆腐为生的高祖都考中了秀才。现如今,“豆腐坟”就在大慕庄西南地。 (想看看慕甲荣还有哪些传奇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200多年前的谜:许昌“活柩子”才压三江,为何未中进士?)
听罢慕天佑老先生的介绍,参观了他呕心沥血、一手打造的大慕庄慕氏文化大院后,在慕根堂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朝位于村子中心的述德堂私塾、慕氏祠堂、慕甲荣故居等遗址走去,期望寻找这位鸿儒留下的点滴史迹遗存。
寻访路上,慕根堂老师说,大慕庄的慕、燕两姓,自古以来是一家,祖出燕国。燕国被灭时,燕国国君慕容氏的后裔为躲避杀头之祸,一支以燕国国名为姓,一支改慕容为慕为姓,携手迁居于此,和睦共处已逾600多年。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述德堂私塾旧址,房子虽在,但门楼上嵌镶的砖雕字却在文革中被砸毁。经大家仔细辨认,连蒙带猜,似乎是“香人昌苏”,只是不敢肯定。询问这家房屋的现主人、75岁的慕富全老人,他说时候长他也不记得了。
下图:述德堂私塾旧址。
在他家被烟火熏黑的门后的墙上,隐约可见用墨汁写的两句话:跳舞听歌啥啥啥,欢乐歌舞万万年。我好奇地问这是啥时候写上去的,主人说他也不清楚,估计是解放后当教室时谁随手写上的。
离开时,我见门楼底下有把黢黑的茶壶,错以为是个老古董,提醒老人放起来,别被人顺走了。老人说它是把新壶,没啥价值,谁想拿谁拿,免得搁这儿碍事。他还说,他家过去有个大砚台,还有个老罗经,都不值仨核桃俩枣当废品便宜贱卖了。
下图:私塾现主人慕富全先生。
慕氏祠堂的位置,如今被居委会大院所取代。临路,只剩下一块青石柱础,记忆着这里曾经的庄重、繁华,和一个家族的历史过往。
下图:贾凤翔老师在慕氏祠堂旧址留影。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慕甲荣故居。因为分家,原是一体的临街房自门楼处一劈为二,前院的东西屋已拆,过厅拆了一半留了一半。后院的老楼拆了以后,重盖了三间瓦房,但无论是结构,还是式样,要比前面的过厅毛糙许多。光看灰缝,它们就没有可比性。
正打算回去,忽见西院还藏有一处古建筑,忙问慕根堂老师,他说那也是慕甲荣故居的一部分。由于被坍塌的矮墙以及丛生的杂树阻挡,想抄近路翻过去、钻过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喜欢冒险,等翻过了矮墙,发现脚下遍地瓦砾,面前树枝蛛网密布,顿时后悔不该如此莽撞了。可事已至此,惟有前行。
这是三间出前檐旧式瓦房,檐廊约五尺宽。前墙一笼统全是木结构,中间一间是合页门,梁完全由水桶粗的立柱支撑。俯在木格子的窗棂上往里看,后墙东西两间有砖砌的实墙,中间一间全空,看样子之前也安的是合页门。根据这所房子的特点,我判断这里应该是过厅,是主家接待和宴请客人的场所。
门头上挂了块匾,上书:灵井大慕庄文化艺术中心。看屋里屋外杂乱的情况,这个中心像是已经废弃很久了。
回去的路上,我们诚恳地向陪同参观的慕根堂老师建议,村里在挖掘鸿儒慕甲荣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承载这一文化现象的古建筑、古墓碑、古遗址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挖掘和保护必须同步进行才是。
下图:慕甲荣故居留下的老房子。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