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最近汽车界冒出一个“BAT”,其热度大有超越“蔚小理”之势。“BAT”跃居第一阵营,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产物,也是“马太效应”在行业的显现。造车就像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暂时领先并不等于在未来胜出。要想持续领跑,“BAT”还得不断巩固和扩大优势,拓宽和挖深“护城河”。
在互联网领域,百度、阿里、腾讯这3家科技公司分别引领我国的搜索、电商、游戏和社交领域。“BAT”的简称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这是对它们商业地位的高度认可。巧合的是,最近汽车界也冒出一个“BAT”,其热度大有超越“蔚小理”之势。
所谓汽车界“BAT”,是指比亚迪(BYD)、埃安(AION)和特斯拉(Tesla)。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我国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埃安和特斯拉跃居前三强,构成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如果以首字母排列,正好组成“BAT”。而且这3家企业既有民企,又有国企,还有外企,被认为具有一定代表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蔚小理”都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代名词。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蔚小理”从造车理念、产品定义、用户服务和资本运营等方面,为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气象,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不过,随着补贴全面退坡,国内传统车企、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纷纷发力,纯电动、插混和增程式产品竞相涌现,新势力与旧势力不再分界,行业洗牌日益加剧。当前,不仅“蔚小理”本身销量出现分化,整个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深刻调整。“BAT”跃居第一阵营,而“蔚小理”逐渐掉队,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产物,也是马太效应在行业的显现。
“比特”领跑,不难理解。比亚迪通过多年在汽车制造、电池,甚至半导体领域深耕,率先实现产品“油电同价”,去年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特斯拉则通过一系列颠覆式创新,依托Model 3、Model Y两款明星车型,蝉联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
反而是埃安的后来居上,让人有些看不懂。毕竟,汽车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国企身处其中并不占优势。更何况,埃安成立仅5年。不过,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埃安的“抢位”并非不符合市场逻辑。从产品上来说,埃安与比亚迪、特斯拉一样,主力产品价格在10万元至30万元,这恰恰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最主流的市场。当然,如果仅有产品精准定位,而没有核心技术的有效支撑,产品也难有市场竞争力。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超混、e平台3.0等对产品的技术赋能相比,埃安的弹匣电池、夸克电驱、星灵电子电气架构等同样实现了对产品的技术升级,可谓异曲同工。
更要看到,汽车产业的创新从来都不只是产品和技术,还有管理。去年一些第三方机构和媒体对汽车企业销量进行排名时,已将埃安列入造车新势力阵营。理由在于,虽然埃安在性质上属于国企,但近年来通过混改,推动研产销一体、员工持股、引入战投,早已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当然,造车就像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暂时领先并不等于在未来胜出。新“BAT”时代,埃安销量超越特斯拉,或许只是个别月份的表现,市场竞争格局远未定型。要想持续领跑,“BAT”还得不断巩固和扩大优势,拓宽和挖深“护城河”。尤其是比亚迪和埃安,要分别通过仰望和昊铂两大高端品牌的打造,实现品牌向上突破,提升企业形象和全球影响力,否则,难言“胜券在握”。前不久,巴菲特就感言,“亨利·福特好像拥有过全世界,他发布了福特T型车,降低了汽车的价格,提高了工人工资。但20年后,福特仍然出现了亏损”。这其中蕴含的产业规律和市场逻辑值得深思。
比赛的最终成绩离不开临场发挥,但更多的还是由赛前训练过程决定。随着产业竞争深入和门槛抬升,未来3年将是新能源车企“抢位”的最后窗口期。尽管过去3年已有75个品牌关停并转,但目前我国仍有148个汽车品牌在市场打拼。不过,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其中前20%的头部企业销量占比高达91%。这意味着,有近百个汽车品牌已站在市场悬崖之上。“BAT”三强的形成,既是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更是企业优胜劣汰的加速。如何把握好这最后的“抢位”窗口期,提高新能源车企在市场上的“卡位”势能,不仅取决于企业昨日的努力奋斗,也取决于今日与明日的接续拼搏。 (作者:杨忠阳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