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截止到第二年战役结束,我军共计消灭敌人55万人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为蒋氏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然而战争部署前期,在战略指挥官上却出现了问题,本来前线总指挥将由粟裕大将来担任,然而粟裕大将却婉拒了中央的这个提议,随后力荐陈毅元帅和邓公担任总指挥,期间竟没有提及一向“刘邓”并称的刘伯承元帅,这究竟是因为是什么呢?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1)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战略构想

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作战的的手笔,而最初这次战役的战略构想却是由“专打神仙仗”的粟裕大将提出来的。粟裕大将是华东野战军陈毅元帅麾下的战略指挥官,也是华野军的代司令,解放战争的大多数时间,华野军事实上都是由粟裕大将代为指挥的,这支队伍也就是后来的三野,几乎称得上是所向披靡,与林帅的四野不相上下。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2)

时间回到1948年9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华东野战军正在山东地区进行扫尾工作,毛主席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粟裕大将的密报,密报中向毛主席报告了当前的战争形势,济南战役的胜利几乎宣告了国民党在北方地区的军事部署全方位告破,国民党一路向南退守,战略阵地很快就要打到长江以南,不如一鼓作气,在两淮的徐州地区再打一场,进一步打击国民党势力。

这份报告到达毛主席办公桌以前,粟裕大将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想,因此才能胸有成竹的直接将战略计划讲了出来,淮海地区的这次会战可以通过两个阶段来完成,首先就是在山东的华野军在收整完毕后直接向南到达两淮战场,先拿下两淮地区的高邮、宝应等重要战略据点,然后在宿迁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战线部署,消灭前来支援的国民党部队,完成后进行第二阶段,持续收复海州、连云港等地,直到解放淮海地区。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3)

(粟裕大将)

同时粟裕大将还提出了对之前作战计划的异议,他认为之前的战略是直接渡江,这点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解放军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地区,长江以南虽然已经民心思变,但基本上还牢牢掌握在国民党政府手中,虽然之前在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但蒋介石手中的兵力还不只如此,至少还有几个王牌军团没有出动,现在如果急于归降,要面临的除了群众基础弱,或许还会面临直接与国民党王牌军团开战,被人以逸待劳。

如果不渡江,那就在江北的两淮地区开战,到时候蒋介石肯定会派兵支援,这是最好不过的,像黄百韬、刘峙等国民党势力,最好能在江北一网打尽,这样降火更有利于渡江后的决战。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4)

(黄百韬)

粟裕大将这个战略的根本思想就是在江北消耗国民党的主力兵团,削弱他们的力量,用黄百韬军团做饵,钓出更多的国民党精锐力量。当然,不得不说粟裕大将的这个思想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这场战役不仅消灭了黄百韬军团,还消灭了前来支援的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黄维军团。

除此之外,粟裕认为,两淮地区的这次作战可以改变整个中原地区的战局,这种规模的大型歼灭战,势必会让国民党军队伤筋动骨,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两方势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联合围剿,这场战役实现最初设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粟裕大将在这封密保中也向毛主席保证了自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不论过不过江都将进行完善的作战准备,只等毛主席的指示。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5)

(伟大领袖毛主席)

中央领导看到粟裕大将电报后也陷入沉思,中原和黄淮地区部署着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集团,事实上围歼江北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的时机已经成熟,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但渡江下江南,或许这种战略优势和可能性将会伴随一定程度的衰减,必须要慎重。

粟裕大将中肯推荐战役指挥官

事实上,关于当前渡江还是不渡江的战略,中央已经进行了很久的讨论,过不过江都有自己的理由,单是这次战役是否需要进行的探讨就进行了几个月的时间,一直都没有定下最后的决断,此时的济南战役和豫东战役已经结束,粟裕大将的战略指挥能力再一次得到实践的检验,军委和毛主席属意粟裕大将担任指挥。

经过中央军委领导和毛主席的多次讨论,最终在10月11日敲定了这次作战的计划,毛主席电告华野军,分三个阶段完成这次作战,第一阶段要歼灭黄百韬军团,拿下枣庄等地区;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配合在郑州到达徐州一线,牵制消灭国民党孙元良;第三拿下徐蚌地区歼灭黄维等部,完成作战。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6)

这次作战已经涉及了解放军部队的两大野战军部队,既然要同步完成战役,就需要双方设立联合指挥部,以免出现情报延误,作战丧失及时性的情况发生,但谁来指挥两大野战军呢?粟裕大将是很不错的选择,虽然在一众老帅面前略显战略经验不够,但也就是差在资历,论起战场的老谋深算,粟裕大将不遑多让。

就在战争开始前,粟裕大将再次给中央发来来一封电报,“请陈军长、邓政委一同指挥”。这个提议就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事实上在这个阶段,华野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战力是存在差距的,中原野战军此前曾受到损失,差点伤及根本,不管是作战能力还是兵力数字,差距都不是一般的大,双方联合指挥,陈毅元帅没得说,是华野军的军长,也是最高指挥官,指挥这次作战不在话下,中野军的邓公也是刘邓大军的重要领导,按理说这样大型的战役,总指挥的级别是要求最高的,可能与陈毅元帅相平齐的是中野的刘伯承元帅,为什么在指挥官的推荐上,粟裕竟然绝口不提刘伯承呢?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7)

(刘伯承)

从这次战役的结果往回推算其实就很能看出粟裕大将的深谋远虑,首先是这次战役的作战特殊,两大野战军同时投入战场,强调的是协同作战和战略行动的一致性,要求两方领导共同指挥就是强调双方作战地位的一致和平等性。

粟裕大将是低调不恋栈权力的人,即便亲自指挥了之前两次作战的胜利,依旧不愿意居于人前,越过两个野战军司令之前成为指挥官。而不提刘伯承元帅的想法也很简答,主要是刘伯承元帅正在豫西地区牵制国民党黄百韬和张淦两个兵,当时无法进入淮海战役的战场。

刘伯承元帅是川中名将,具有相当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除了刘伯承元帅正在牵制敌方兵力这个原因外,粟裕大将也有其他的考虑,首先刘伯承元帅这一时期的身体条件不允许,刘帅在战争年代身体和眼睛都受过伤,这样繁重的指挥工作只会让刘伯承元帅的身体情况雪上加霜。

而粟裕大将没有提议刘伯承担任总指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战略部署的考虑,这次作战的所要面临的敌军实力是空前的,国民党刘峙的能力虽然稀松平常,但是背后的黄百韬、黄维,以及后来的杜聿明都是国民党军官中的翘楚,解放军部队在这次作战中更要慎之又慎。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8)

(杜聿明)

按照之前的作战计划,淮海战役将兵分两路进行,一方面由陈毅元帅和邓公率领大部队担任作战主力,完成郑州和开封地区的作战,另一方面为了配合主战场,就需要刘伯承元帅带队,在侧面切断国民党支援部队,不仅可以尽最大可能保存我军实力,而且有着“旁观者清”的效果,刘帅在外围可以清晰的看到和分析内部战场的情况,有着纵观全局的重要作用。

粟裕大将的这个提议很快就获得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首肯,两大野战军团的几位重要指挥官对于这个安排也是心服口服,没有异议。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部队经历两个月的时间,以60万正规军兵力外加40万民兵力对阵国民党80万大军,最终取得歼敌55万的作战成果,几乎收缴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部新型先进武器,尤其是在双堆积一战歼灭黄维军团时,更是收获颇丰。

此前蒋介石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先进武器部署在了黄维军团,解放战争初期根本没将自己的这支王牌中的王牌军投入过战场。没想到第一次正式参战就被我军全部歼灭。人没了,武器也没了,负责在第一线指挥的粟裕大将,眼睛都没眨,直接就将这批精制武器交给了中野军,帮助此前受到损失的中野军重建精英部队,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解放军部队虽然分属不同野战军,但在内部是不分彼此的,粟裕大将的这个举动更是博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推荐陈毅)(9)

(黄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全军的胜利,也是两大野战军通力合作的结果,华野和中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联合作战事半功倍的效果。粟裕大将作为这次战役的实际策划者和指挥者,更是证明了其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