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注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赏:封赏

③从亡者:跟着(他)流亡的人。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太子申生,而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晋国因此发生内乱。

骊姬毒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因恐惧而逃亡。

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主要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论功封赏时,晋文公却忘了封赏介之推。这篇文章就是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的事情。

译文:

晋文公封赏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封赏,但晋文公赏赐也没有考虑到他。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注释:(略)

译文:

介之推说:晋献公的九个儿子中只有文公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被国内国外的人抛弃。上天没有绝晋,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您还有谁呢?这是上天的安排,他们两三个随从却以为我在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注释:

①下义其罪:义,动词,以其罪为义。意思是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成是义理。

②蒙:欺骗。

译文:

偷别人的财物,尚且是偷盗,何况是贪天之功呢?下面的人以罪过为义理,上面的人还加以封赏,上下互相欺瞒,和他们难以相处了。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怼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注释:

①盍亦求之:即:亦求之,盍?你也是让他们封赏,如何?

②以死谁怼:(你不去求封赏)死了怪谁?

③尤:罪过,过错。

④文,读四声,修饰、掩饰的意思。我们现在用的“文过饰非”的“文”就是这个意思。

译文:

他的母亲说:你也去请求他封赏,怎么样?你不求而死,能怨谁呢?介之推说:知道不对还效仿他们,又罪加一等了。偷别人的东西,尚且称之为偷盗,何况是贪天之功呢?下面的人以罪过为义理,上面的加以封赏,上下互相欺骗,和他们难以相处了。母亲说:要让他们知道一下,怎么样?介之推说:说的话,是在文饰其身。我即将归隐,何必掩饰呢?那样做是去求显贵啊。母亲说:能像你说的那样做吗?我和你一同归隐。于是母子俩隐居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以旌善人。”

注释:

①志:记载,记录。

②旌:表扬,表彰。

译文:

晋文公到处找他们,没有找到,把棉上这块土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用来记录我的过失、表彰好人。”

题外话:介之推隐居山林后,晋文公找不到他们,放火烧山,母子俩在柳树下相抱着被烧死。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

原文如下,请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怼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以旌善人。”

古文观止192(3.古文观止之介之推不言禄)(1)

若凌手抄《介之推不言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