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生卒968—1022,在位997—1022)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1)

宋真宗赵恒

按长幼顺序,原本轮不到赵恒即位当皇帝。但他的大哥赵元佐和二哥赵元僖一个精神有问题(赵元佐发疯贬为庶人),一个暴毙身亡(赵元僖无疾暴毙)。所以排行第三的赵恒意外地接班登基。

宋真宗赵恒即位这一年,北宋已经先后平定了后蜀、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算是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华夏中原分裂破碎的局面。

不过在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还控制着原属中原汉人王朝的燕云十六州。赵恒他爹赵光义生前曾两次大举北伐,打算夺回十六州,可惜两次均无功而返,他本人还被辽人的箭矢射中,终身负伤,最后死于箭疮崩裂。

等到宋真宗赵恒即位,长期生长在深宫之中的这位年轻皇帝,更加丧失了伯父赵匡胤及父亲赵光义的进取心,倾向于做一位守成之君。

为了鼓励读书,真宗亲笔写诗劝人们好好学习

在宋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后世封建社会读书人羡慕向往的朝代。

优待读书人,是宋朝创立者赵匡胤的想法,目的是以此来遏制唐朝末年出现的军阀藩镇割据局面。宋朝以前,正是因为军阀林立,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动乱分裂,战祸不断,民不聊生。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采取了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的政策,削弱武将的势力,在朝廷大力扶植文臣集团。

后来在“斧声烛影”中上位的宋太宗赵光义,更加注意收买知识分子的人心。也正是从宋太宗朝开始,每期科举进士录取人数从唐朝时的十来人,激增到了数百人。这些科举出身的进士们又纷纷位居朝堂高位,因此刺激了民间读书考试的热潮。

那时候,北宋教育文化界的顶级盛事就是科举状元揭榜仪式。每次公布科考榜单或者状元进殿的时候,京城开封之内,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争先恐后、抵肩接踵地一睹为快。

自此,汉唐时期崇尚军功武治的社会风气发生逆转,崇文抑武成为潮流趋势。宋代的顶级官员几乎都是文人出身,武将军人的地位则越发低下。

到了宋真宗赵恒的时代,文人已经是朝堂和社会的主导势力。当时洛阳的一位文人尹洙曾经做过经典的评价:

一个人要是能通过科举考中状元,那就相当于获得了天下间最顶级的荣耀。就算是李广、卫青在世,就算他们带兵十万打下燕云十六州,依然无法获得状元郎的那种荣耀(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宋真宗为了鼓励民间的读书之风,激励读书人为国效力,以至于亲自提笔,写下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劝学诗《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就是后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典故由来。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2)

影视剧中的宋真宗赵恒

其实,宋真宗秉承的是伯父赵匡胤和父亲赵光义的理念,在这三位赵姓皇帝看来,科举出身的文人大多家世普通,从他们当中选拔才俊充实朝堂,可以促进社会的阶层流动,让底层百姓有个“盼头”,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这些热衷读书的文人没有贵族和武将的庞大势力,有的只是仁义理想和家国情怀,更有利于亲近和维护皇权(社稷),这也是宋代君王愿意与普通知识分子出身的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宋真宗因此告诫负责科举考试的大臣说:考试选才是国之大事,你们一定得公平公正,任人唯贤,不要在乎出身贫寒,只要有能力有本事,就要大力举荐,千万别辜负朕对你们的信任(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心)。

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真宗赵恒的时代,俨然已是读书人的乐土时代。

宋真宗和他的两位“铁血宰相”

事无完美,物极必反。

过分“崇文”的宋真宗喜欢安逸,对民间安居乐业当然有好处。但是,作为一国的统治者,贪图安逸也会丧失警惕之心,忽视潜藏的内忧外患。

对此,宋真宗在当太子时的老师、后来升任宰相的李沆就看得很清楚。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3)

名相李沆

李沆本人算不上是铁血刚猛的汉子,毕竟他是文人出身。但李宰相深知:帝王不能毫无血性,失去了血性与警惕的君王,会葬送自己的社稷。

李沆做宰相时,北宋西北边境很不太平,军事行动十分频繁。李沆比较尽责,为此非常操心,经常带着副宰相们加班工作,筹划军事。

当时副宰相之一的王旦(担任参知政事)因为加班太紧,有过抱怨:“我们这帮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悠闲自得呢?”

李沆听罢告诉他:“治国理政这种事,忙碌操心一些,有利于大家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如果天下一切太平(表面上),咱们天天悠闲自得,估计很快就会有大祸发生。”

李沆是个清醒明白的人,他所想所做之事,真的是在为北宋社稷和真宗皇帝着想。

后来有段时间,边境总体安稳,没多少仗可打,眼看就是“天下太平、四方安定”的大好局面。宋真宗为此挺开心。

然而,李沆却经常给真宗“泼冷水”。他隔三差五地收集地方上一些水旱灾害、盗贼作乱的事情向真宗禀报,甚至故意把一些事说的比较严重夸张。而其实,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由地方官员办理解决,并不困难。

结果真宗还没有为此心烦,副宰相王旦就有点不耐烦了。他不止一次发牢骚,认为这些琐事不值得上报劳烦皇帝处理。

但李沆毕竟是皇帝当年的老师,曾陪伴真宗成长,所以深知宋真宗从小长在皇宫、不知四方艰辛。

他对王旦说:“咱们这位皇帝还年轻,从小娇生惯养,不像太祖太宗皇帝那样经历过刀剑权谋的摔打磨练,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黑暗毒辣。咱们身为皇上的助手,应当让皇上知道四方的艰难。不这样做,皇上就会沉溺灯红酒绿,丧失血性胆气,那样的话,国家早晚会出事。”

另外,李沆当政期间,北方辽国国力正盛,宋朝内部很多人希望与辽国和谈,避免大国相争。李沆却反对与敌讲和。不过,他年事已高,病痛缠身,因此嘱咐自己的接班人王旦说:“我死后,你肯定接我的班。但你要记住,不要同辽国讲和。一旦两国议和,大宋和皇上就会更加丧失斗志,国家武备也会废弛。到那时,国家一定会出事。”

尽管李沆一片苦心,一心为国,但副宰相王旦当时却不以为然。王旦后来当了宰相,果真一门心思想要议和停战,渴望边境太平。但因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他在晚年也见识到了。那是后话。

宋辽议和之前,大宋还要经历一场兵灾,而因此登场的另一位“铁血宰相”,关键时刻救了宋真宗一把。

1004年,在后世被称为“圣相”的李沆病逝,也就是这一年,辽国再次大举南下。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4)

这次南侵,辽国号称大军20万,长驱直入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首都开封仅仅数日路程。俨然有着“一鼓作气灭掉大宋”的姿态。

生死存亡的时刻,京城开封人心惶惶,避战投降派代表,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另一位避战代表,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陈尧叟则主张迁都成都。

“温室里的花朵”皇帝宋真宗当然也吓得够呛,已经有了迁都逃跑的打算。

当时朝内大部分人主张迁都避战,但时任集贤殿大学士寇准等少数人坚决主战。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5)

寇准

寇准甚至当着王钦若和陈尧叟的面,故意假装不知地说:“哪个怂货建议迁都的?这些人当杀无赦!如果陛下御驾亲征,那敌军必然会被击败。明明有必胜的把握,为何要抛弃祖宗太庙而逃跑?如果人心崩溃,敌人乘虚而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在寇准的力请和坚持下,宋真宗不得已决定御驾亲征以振奋军心。不过,当时澶州前线战事确实危急,边防宋军虽极力抵抗,但辽军也有很大概率会突破防线,直捣宋都。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6)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7)

当时,澶州分别在黄河两岸建筑北城和南城,宋真宗勉强抵达黄河南岸后,已经被前线战报吓得不轻,因此不愿再渡河北上。寇准力请渡河鼓舞军心,但宋真宗依然犹豫不决。

于是寇准找到禁军大将高琼,带着这位忠心热血的汉子一起劝谏宋真宗。二人不但苦苦陈诉皇帝畏战潜逃的危害,甚至还打算把真宗硬生生地抬到北岸。

对此,真宗身旁的枢密院事冯拯呵斥高琼胆大无礼,高琼则愤怒地反驳说:“你不就是官职比我高,会写几篇文章吗?现在敌军就在眼前,我劝皇上出征御敌,你却骂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

国难存亡之时,还是得靠忠义虎胆之士!

在高琼与寇准的命令下,禁军卫士将宋真宗的御驾赶到了黄河北岸。这时,探马飞报,辽军势盛,意欲破城。宋真宗吓破了胆,想要扭头逃走。高琼见状,奋力驱赶禁军将士,几乎把宋真宗的车驾抬过了黄河的浮桥,直抵澶州北城。

接着,寇准和高琼几乎是逼着宋真宗登上澶州城墙。等城内军士见到皇帝本人莅临前线,顿时士气大振,甚至激动涕零。宋军兵士高呼万岁,声震十里。

在象征性的巡视后,宋真宗“完成了任务”,迅速撤回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而寇准则继续留在澶州北城督战。

宋真宗依然很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探子回报说,寇准在澶州北城上从容喝酒下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宋真宗才逐渐放下心来。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8)

当时,二十万辽军其实境况也不乐观。大军虽然迅速挺进到了黄河北岸,但其后方和两侧的主要城池都在宋军控制之下,属于典型的孤军深入。一旦宋军切断辽军后路,补给断绝,辽军必然内乱。

而就在此时,辽国大将萧挞凛被宋军的弩箭射杀,使得辽军士气越发低落,于是,双方决定转而议和。

议和是宋真宗日思夜盼的事情,便迅速同意派出代表和谈。

经过七品小官曹利用的斡旋(寇准逼迫曹利用必须压低和谈条件),宋朝最终以每年向辽国“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条件,换来了辽国不再侵扰大宋。

在宋真宗抵达澶州十天后,1005年1月,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了澶渊之盟。结束了自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辽国以来,双方持续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9)

澶渊之盟

实际上,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每年三十万银绢的岁币赔偿,极大减轻了宋朝在北方的军事负担。而通过与辽国的边境贸易,宋朝其实还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并开始在经济上制衡辽国,维持了此后一百多年的和平。

李沆极力渴望宋辽敌对,锻炼皇帝陛下的血性,然而终于没能实现。好在,生死存亡时刻,有血性的寇准站了出来,避免了一场灭国危机。

但此后,宋真宗再无机会接触“血性的历练”了。

宋真宗的“阿Q精神胜利法”——封禅造神运动

澶渊之盟解决了来自辽国的兵患,使宋真宗得到了想要的和平日子。

不过,等到岁币给辽国人送去了,宋真宗又觉挺没面子。毕竟自己是中原天朝的大皇帝,竟然得靠花钱来讨蛮夷欢心,以此避免战争。这说起来确实有些丢份子。

后来宋真宗找到前阵子力主避战逃跑的副宰相王钦若,征求王副宰相挽回面子的办法。

王钦若一开始装作大义凛然,拍着胸脯说:“只有出兵取幽蓟,可以雪前耻。”

违反和约,出兵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宋真宗当然没有这个雄心和胆量,便问有没有其他办法。

王钦若就说:“可以学过去的帝王封禅泰山,以此来镇服四海,威慑戎狄。”

王钦若提出的这个办法,纯属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因为过去封禅过泰山的帝王,基本都是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这类功勋卓著,伟业留史的帝王。宋真宗在位期间非但没有开疆扩土,反而向异族辽国求和赔款,无论如何都不够封禅的资格。

但九五之尊的宋真宗显然对这个主意很感兴趣。不过,宋真宗一开始倒也挺没底气,因为他很清楚历史上帝王封禅的套路,前期必须要有各种“祥瑞”做铺垫。可惜这几年,北宋国内糟心的事不少,哪来的“祥瑞”?

所以,宋真宗又问王钦若:“现在没有‘祥瑞’该怎么办?”

王钦若阿谀奉承的本事是一流的,脸皮也是很厚的。他随即就点破了“祥瑞”的真面目:“陛下别为难。其实前朝那些所谓的‘祥瑞’根本不是什么上天的安排,说白了都是前朝皇帝手底下那帮人干的,咱又不缺人,搞个祥瑞还不简单?”

宋真宗心领神会。

很快,宋真宗就参与了王钦若等人编排的“祥瑞闹剧”。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时任宰相的王旦率领群臣早朝完毕时,突然有人来报说,在皇宫某处发现一个黄帛。接着,宋真宗赶紧带着一帮朝臣前往视察。不仅如此,宋真宗还现场编了个故事,来证明此黄帛正是“天书降世”。

真宗说:“有一天半夜我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在我卧室,此人衣着华丽,外表不凡,他对我说:‘一月三日在某某处会降天书于你,勿泄天机!’然后神人就消失了,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结果你们看,今天果然盼来了天书。”

宋真宗率领百官步行“迎奉天书”,并当众打开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着:“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看罢这一切,之前还蒙在鼓里的臣子们很快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大家看破不说破,知道皇帝也费了心思了,于是纷纷给真宗报喜。

真宗欣然接受了百官的朝贺,还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

这之后,在宋真宗带头故弄玄虚的鼓舞下,北宋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全国各地先后收到了神仙们的“提醒”和“暗示”,纷纷出现紫气、神物、仙影和天书等,无一例外都是在表扬宋真宗赵恒治国有方,社稷有福。

宋真宗的这种伎俩,宰相王旦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又不好意思直接点破。不过,没等王旦提醒宋真宗,宋真宗倒是先给王旦“打了招呼”。话说有一天,真宗召来王旦到宫中饮酒。宴席末了,真宗专门赐给王旦一瓶御酒,说:“你带回去和妻儿一同享用吧!”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10)

王旦

王旦回到家中,才发现瓶中装的全部都是珍珠。聪明的王旦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我知道您老人家啥都明白,不过,还请您不要干涉我‘天降祥瑞’的表演。”

你看,一个皇帝竟然用这种姿态来恳求臣子不要阻挠他的“天书”政治的表演,作为忠心不二的宰相王旦还能说啥。于是此后便对真宗的祥瑞之举“鼎力支持”。

既然被皇帝给“贿赂”了,王旦也得有所行动。于是他动员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以及各路民间寿星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奏请赵恒封禅泰山,在几番“推脱不受”的表演之后,终于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启程前往泰山封禅,而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

王旦本以为,他配合皇帝演完了封禅泰山这一出大戏,就可以消停干正事了。结果呢,真宗非但不满足,而且还上瘾了。这又使得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则不断地“争奏祥瑞,竞献赞颂”。

封禅泰山三年后,1011年,宋真宗又到山西汾阴去行“祭祀后土”大礼;之后又过了七年,宋真宗又前往亳州(今安徽亳州)明道宫祭祀太上老君。

这三次封禅大典期间,宋真宗也免不了大规模向臣下赏赐,以堵“臣子之嘴”。而每次封禅本身,也会消耗巨大的资金。至于各地官员所搞的“祥瑞闹剧”,也同样耗费不小。

幸运的是,真宗当政之时,北宋正处于经济总体繁荣的时期,国家财税充盈,人口增长,民间颇具活力。所以真宗的这几次封禅闹剧,虽然消耗不菲,但国库和民间终究还能承受。

所以,真宗虽有“封禅之瘾”,但也未遭到朝野的激烈反对。

而对于赵恒这位出生起便生活在深宫温室的皇帝看来,他伯父赵匡胤和父亲赵光义所经历的那种打打杀杀、尔虞我诈的日子实在是太辛苦、太可怕,对他这样一位读着儒家典籍长大的皇子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他已经厌倦了皇帝背负的那种繁杂而辛苦的职责,唯有“天书祥瑞”和“封禅大典”能给他压抑焦虑的内心带来一丝安慰,提供一些快感。

然而,皇帝身边辛勤工作的宰相王旦则为此闷闷不乐。王旦有才华,有能力,只是不像他的前任李沆、寇准一般强硬(寇准后来因为刚硬强直被贬黜流放)。他没有能力改变皇帝的心思,更没有能力阻止皇帝的闹剧。

真宗沉浸封禅那些年,史书记载宰相王旦“悒悒不乐”。因为那时候,他方才明白前任宰相李沆说的,“如果不让皇帝知道四方艰难,那么皇帝就会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的警告意义所在。

好在,宋真宗尽管热衷造神运动,但他也保持着一定的理智。因此他始终让王旦等正直的朝臣在位,以牵制阿谀奉承的王钦若之流,也因此,尽管宋真宗在后期行事荒诞,但北宋仍然得以稳定发展,以至于国家经济发展远超盛唐,民间繁荣旷世未有。

宋真宗有哪些著名大臣(但却非常幸运的皇帝)(11)

1022年,宋真宗去世,享年55岁。他死后,掌控朝政的太后刘娥以继位的宋仁宗的名义,下令将“天书”封进他下葬的永定陵。

到此,这场在北宋历史上耗时达14年之久的“封禅造神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宋真宗赵恒是守成之君,总体上不是太称职,但他确实很幸运。前有伯父、生父打下了好底子、后有李沆、寇准、王旦等人组成了好班子,当然,他本人也有个好性子。因此北宋在他治下,尚能蒸蒸日上。

但是,如果缺了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恐怕历史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