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同趣,让我们成为风光人

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Haida携手2020签约&合作摄影师

一起探讨他们背后与风光的故事

希望,能给你在未来的拍摄道路上

带来一点灵感,抑或是共鸣……


摄影师张骁(张二二)

微博签约自媒体

知乎摄影话题优秀回答者

图虫图库签约摄影师

图虫资深教程创作者

前色影无忌编辑

风光之路

1. 张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大的专访栏目~!给大家分享您的风光故事之前,先给我们讲讲您是怎么接触到摄影这块的?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众所周知,我说“相声”比我拍照拍的好,所以以下内容大家当个笑话看就好。

我最开始喜欢的并不是摄影,而是对一些特别的建筑非常感兴趣,所以经常会去找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看,但是光看不拍照,拍了照不发微博发朋友圈,四舍五入就等于白看了,所以慢慢的我也就开始接触摄影,毕竟去了一趟,就要把照片拍的好看点嘛,再后来越玩越觉得拍照这件事有意思,我慢慢的就从一个摄影爱好者,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比较会拍照的摄影爱好者。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1)

2. 您之前是国内知名摄影论坛——色影无忌的编辑,现在又从事手机影像相关的工作,您对目前摄影的发展趋势(相机到手机)有何看法呢?

其实在色影无忌编辑之前我还是出版社的摄影类图示策划编辑哈哈,比较巧的是当时策划的几本图书是也都是手机摄影相关,我觉得大家所说的“摄影”(非严肃意义的摄影)这件事其实是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一种,往低了说跟大爷打太极,大妈广场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家做这件事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遣娱乐,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我更喜欢称之为“拍照”而非“摄影”。

既然它只是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的话,势必就跟大爷打太极的公园,大妈跳舞的广场一样,不花钱的场地才是最好的场地,可以类推其实很大一部分把“拍照”当成娱乐活动的非发烧友人群都不会花太多钱在专业器材上面,手机将是他们拍照的最主要工具。

对于发烧友来说,他们才是专业相机的最主要消费群体,但是从当代年轻人普遍遭受着比较大压力的情况来看的话,发烧友这个群体可能正在老去,几家大的专业相机品牌也在跟着他们一起老去。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2)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新事物(手机)从某种程度上取代旧事物(相机)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相机所扮演的角色,也会逐渐朝着“生产力工具”而非“玩具”的方向去发展。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肯定也会有不同声音的存在,有争议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3. 您摄影这么长时间(不局限于风光),有没有一些喜欢的摄影师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问题最开始其实是“您摄影这么长时间(不局限于风光),有没有一些喜欢的摄影师或者构图、风格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然后我跟编辑老师讨论了一下,把“构图”“风格”这两个词给拿掉了,因为我觉得“构图”像是一种公式,根据眼前的景象把公式往相机上套,大概率不会出错,而“风格”更像是一种潮流,前几年流行“黑金城市夜景”,去年流行“橙蓝ins风格”,很可能再过两年有一个风光大神玩出了一种新的风格,他拍黑白,这个人又恰好比较无聊,给他给暗调风格取了个名字叫“你说的黑不是黑“,给高调风格取了个名字叫”你说白是什么白“,那这时候可能流行的就是《你是我的眼》风格了。

讲完了这个段子我们再来聊一下摄影师,相比于“构图“和”风格“我更关注的是摄影师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很大程度只是他所要表达观点的承载形式而已

当代国内摄影师里面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王庆松老师,当然不是因为他是“当代中国最昂贵”的摄影师,而是他的作品背后更多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概括与思考,甚至说他准备拍摄场景的过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4. 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什么时刻是让您感觉到开心的呢?

说了这么久相声,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拍风光的业务问题,我觉得拍风光最开心的时候一个是偶得成果,一个就是等待的事情终于有结果了。

有一年去大连旅行,我一般出去旅行住酒店都喜欢住高层,因为晚上可以拍夜景,结果那天住的酒店在开发区,所以夜景并没有什么好看的,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坐在窗子前面发呆,无意中看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十字路口的一辆车上,于是就拍了一张,后来这张图被一家出版社买去做外封,就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还是挺令人高兴的。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3)

再就是拍星空这件事大家可能都有体会,等待的过程是特别漫长的,必须过去提前架好机位,等着星空出来,有时搞不好星空还没出来云先起来了,所以能等到想等的画面这种事情,也挺令人开心的。

风光器材

5、张老师,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您拍摄风光常用的器材是什么吗?这些器材您是怎么分配使用的呢?

其实相机我倒是经常换不同的用,我自己有一台A7M3,用的其实不多,因为我手上经常会有一些媒体试用机,所以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用不同的机器拍东西,要说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我那套Haida M10滤镜套装。

其实在用Haida之前我用的是B W的ND1000原片,起初Haida这边对接媒体的老师跟我说我们的M10效果比B W圆片好,我还将信将疑,本着实事求是不瞎写评测的心态就去实测了一下,从此就离不开这套滤镜了。

前段时间我用的Sigma fp应该是我今年用过的拍风光最好用的机器了,机内扩展ISO6 单张曝光500秒,这样就省了后期堆栈的时间,拍一张也能马上看到长曝光的效果,所见即所得。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4)

6、您对于前期使用滤镜是一种什么看法呢?您自己对滤镜的使用是否有独到的理解,或者特别实用的小技巧可以分享给我们?

从性格上来说我是一个懒人,能开车就绝对不走路,能躺着就绝对不坐着,所以在风光拍摄中我也是这种心态,能前期就尽量不要后期,能单张解决就尽量不要上堆栈,能滤镜解决就尽量不要进Ps,毕竟操作的步骤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在有些特殊题材的拍摄中滤镜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首先说CPL吧,我在做手机影像相关的工作之前还拍了大半年的汽车,在这个过程中CPL对于我来说是刚需,我放一张对比图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5)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6)

使用Haida M10套架 M10插入式CPL拍摄

在这个过程中CPL能很好的控制车身反光,得到一个几乎完美的漆面呈现。其实有时一个专业的效果和一般的效果之间,也就差一块几百块钱的玻璃片而已

我们再来聊一聊ND,因为日常的活动区间都在城市里,所以基本我拍过的地方别人也都拍过,尤其是承载着大众文化娱乐功能的拍照,一定是会有这个场景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这个场景拍出陌生感才能显得相对专业,所以这时候就有了ND的用武之地,一个普通的场景直接挂上ND1000,来个长曝光,基本都不会太差。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7)

Sigma fp Haida M10 日全食ND3.0 100*100mm,500s曝光

7、老师您对于后期是抱有一种什么态度呢?您觉得风光作品应不应该后期?

我记得有个古人说过一句话,数码不后期,就是大XX。我刚才也说了,能不后期尽量不后期,但是有些东西又不得不后期,因为我要把这个东西拍成大家有陌生感的样子。比如说下面这张图,我把一个正常的场景,通过调整灯光的颜色把它后期成了一种科幻风格的样子。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8)

荆棘与翻山

8、我们都知道,拍摄风光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到一个瓶颈期,感觉拍什么都索然无味,不知道您是否有这个心理过程?那又是什么改变了您的心态,度过了这个瓶颈呢?

众所周知,我虽然说拍了10年照片,但是之前的8年都在拍人像,包括知乎账号的15w关注,也都是通过我分享的一些拍人像的体验和技巧来认识我的,所以在拍摄风光题材的这条路上我真的还是个小学生,拍了才不到两年,所以目前还没达到拍风光的瓶颈期。

如果不分风光人像人文等题材去看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分类的摄影都可能到瓶颈期,风光的瓶颈期可能就在于拍摄的题材就这么多,技法也就这么多,把能拍的题材都拍完了,能用的技法都用完了,可能也就到了瓶颈。如果有一天能到这种程度的话,我觉得我可能就会不再从技法上寻求突破,而是多去思考我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这个问题,一张风光照片后面也能包含着很多社会问题以及背后的思考。

前几年我去过藏区绿色江河的环境保护站,跟着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里捡垃圾,而当时保护站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捡完了垃圾的运输问题,以这个问题为例的话,我能不能以照片为载体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问题,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呢?能不能在不同场景的风光照中安排一些“垃圾“的元素,让大家开始关注无人区的环境问题呢?照片体现它价值的时候从来就不是我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而是我把这张照片所承载的内容传递出去的时候。

9、您在拍摄的这条道路上是否有遇到过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困难,或让您刻骨铭心的温暖,抑或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故事。

如果要真说在摄影上有什么困难的话,大概就是贫穷的限制吧,抛开烧器材的道路永无止境来说,出去拍东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只要开始拍了,花钱的时候就来了,交通住宿餐饮哪都要花钱,冲扫装裱要花钱,甚至微博转发抽奖都要花钱,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特别印象深刻的困难。(小编:老师不愧是相声演员,哈哈哈)

10、老师,您可以挑选一张您今年最满意的作品,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幅作品的拍摄经历以及拍摄时的构思,或者后期的一些思考。

我今年拍摄最满意的一张图大概就是这张深圳湾日落全景图了吧,可能在很多老师们看来这并不是一张特别好看的图,但是我可以讲讲这张图背后的故事。

拍摄这张图的时候我刚拿到Mavic Air2的媒体样机,所以这张图其实是无人机拍摄的。从这个机位去看的话其实24mm的焦段根本不足以拍摄这么广的画面,而当时又恰好遇到特别好看的日落。

当时我就突发奇想,有现成的接片方案,也有现成的HDR多张堆栈方案,所以我能不能一边拍HDR,一边拼全景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图以及一下的操作。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9)

拍摄思路:

1、10张图一组拍摄HDR素材;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10)

2、从左到右拍摄8组HDR素材,用于接片;

3、将8组素材分别做HDR合成,得到8张TIFF格式素材;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11)

4、将8张素材做合成处理,得到一张大尺寸的TIFF文件;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12)

5、对合成的素材做画面细节及二次构图处理,得到最终成片。

著名北京相声演员(风光摄影师其实是个斜杠青年)(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