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为何“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用兵之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用兵之道(114.为何君子居则贵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用兵之道

114. 为何“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为何“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君子居则贵左’,贵柔弱也。‘用兵则贵右’,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也。‘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非君子所贵重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逆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恬淡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而不以为利美也。‘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美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为人君而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矣。为人主必专制人命,妄行刑诛。”他说,“左”为柔弱,“右”为刚强,老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君子平日以左为上,用兵时却以右为上。兵器作为不祥之器,就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要恬淡处之。得胜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99页。)

陈鼓应注释:“古时候的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后文所谓‘贵左’、‘贵右’、‘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时候的礼仪。”今译:“君子平日以左方为贵,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得意洋洋,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96-197页。)

这一节首先要解释“左右”礼仪问题。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总的来说是以左为上。但在不同朝代、不同场合也有以右为尊的。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民间喜庆活动一般以左为贵,凶伤吊唁以右为尊。“以左为尊”,与“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说法脱不了干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礼仪与国际接轨,实行以右为上,这是现代礼仪问题,不能用来解读《道德经》。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为什么?这是上古传统礼仪,要遵守。“居”不是居住、居处,而是与“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的“居”是一个意思,即应当、处在、居于。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和平年代,开会或庆典或宴席安排座位时以左为贵,君子坐左位为首席。战争时期就不同了,要反过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中国古人认为阳为左,阴为右,有男左女右之说。而且认为,阳主生,阴主杀。打仗是要死人的,所以要以右为贵,与平时要区别开来。这一句与下文“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意思相同。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是本章开头文意的重复,也可以说是进一步强调。主动用兵的人是没有器量的。就个人而言也有这样的人,动不动就打架,总是用拳头说话。如果是侯王或君主,那就经常挑动战争。这样做不是君子的度量,不是君子的为人。把“器”理解为器物,说不通。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用兵打仗是不得已的事,也就是说人家打上门来,欺人太甚,不得不打,不得不还击了,这是正义战争。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口号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对战争必须恬淡寡欲。我们是自卫,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和家园,是为了打击侵略者、赶走侵略者,而不是争夺别国的利益、国土和人民。七十年前我国入朝作战的口号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战争即使打胜了也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打仗毕竟是要死人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方都会死人,死人都不是好事。所以,打了胜仗也不要高调、不要高兴、不要狂妄。那些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不过,老子说“乐杀人”又好像有点过了。打了胜仗是应该庆祝一下以鼓舞士气,不能死气沉沉失去斗志。士气宜鼓不宜泄。士气泄,军难整,再战就会一败涂地。所以,老子的话适用于战略,而不能应用于战术。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当然,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敌方也好,我方也好,谁都不愿意失去亲人和朋友。好战分子就是草菅人命,野心勃勃难以成功,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