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的历史早于情书,你看《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连普通的瓜果也是可以成为信物的。一件普通的物器,交到异性手里,附载其中的精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构成了一种契约,犹如金箍棒在地上画出的圆圈,使小小的领地变成祭坛。这种爱的凭证,总会在追思往事时心有依托,触摸下必是充满甜蜜与憧憬。

三国时期繁钦的《定情诗》,里面描写了十一种古人的定情物,今天读着这首诗看看这些我们普遍订婚的“三金”又是怎样从古代信物中演变而来的呢?如今还有那些在传承呢?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手镯

“金环”意指手镯。“镯”字,最早在商周即已出现。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镯字:“镯,钲也。”也就是说镯即是钲的别称,在当时并不指首饰,而是指一种乐器。《周礼·地官·司徒》里有“以金镯击鼓,以金铙止鼓”的记载。《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学者就认为镯是壁的演变,也有的学者认为手镯是从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变而来的,因此手镯又称为玉琮,总之是一个单圈封闭的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宋元时期,这种腕臂上的饰物,才被称为“手镯”、“镯子”、“镯头”。南宋洪迈《夷坚志》就有“在日藏小儿手镯一双,妇人金耳环一对。”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

宋代之前历史文献中有很多跳脱、条脱、腕阑、臂钏、约腕、约臂、手环、臂环、腕钏等手部首饰的名词,他们之间的佩戴方式也多有争议。像三国的曹植的《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唐代徐惠的《赋得北方有佳人》“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现在很难去考究他们之间的演变,也不再做严格的区分,所以现代基本统称为手镯。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3)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戒指

“一双银”指的就是戒指。戒指最早只在宫廷里流行,后宫佳丽三千,侍奉皇帝前后是需要经过女官登记的。机智的女官给嫔妃们发放二种指环,一个银的,一个金的。即将去侍奉皇帝就将银环戴在左手,因为左手属阳,侍奉完皇帝就将银环戴在右手,因为右手属阴。如果嫔妃来了大姨妈或者怀孕了,就将金环戴在左手。这样就不用明说,也能一目了然,方便登记。由此可见,最初指环并不是装饰品,而是嫔妃用来“避讳”的标志。后来,指环的用法传到民间,据《柳南随笔》记载:妇女在怀孕时佩戴指环,借此告诫丈夫在此期间应该“戒止”房事,所以又称为“戒指”。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4)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5)

慢慢转变中,戒指除了作为饰品和表示避忌之外,也开始充当婚嫁、爱情的信物。在《南史后妃传》里就有“帝赠金指环,纳为贵妃”的记载。到了隋唐,婚嫁时赠送戒指便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而西方是从罗马人开始,戒指有订婚(engagement)的含义,象征着与异性结婚的承诺,所以男女订婚互赠戒指。原来结婚送戒指的传统中西方自古以来是一致的。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6)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耳环

双明珠即是耳环,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说明古人很早就有佩戴耳环的习惯。最初叫“珰”,东汉刘熙《释名》说:“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史料记载说,当初,蛮夷妇人大多不守妇道,有时竟趁着丈夫熟睡逃出去和情人幽会。做丈夫的便在她的耳根穿凿一个洞,扣上两个金属圆环。这样,女人稍微一动,耳环发出声音,只得打消幽会的念头。另一种说法是,起初,蛮夷女子没有贞操观念,只要有陌生男人路过,女人便迎上前去,主动搭讪,请陌生男人留宿。次日清晨,男人离开时按惯例应送一只耳环给女子,作为留念和酬谢。女人耳朵上的耳环越多,越是显出女人的魅力。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7)

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耳环逐渐成了女人喜欢的饰品。所以,《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是“金环耳际摇”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8)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9)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

香囊也称香包、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荷包、耍货子、绌绌等。《楚辞·离骚》:“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从此段话可以看出,屈原所在时代已有香囊,并有“佩帏”之称。古代在荷包里填装香料并挂在屋内驱蚊虫、熏衣服所用。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囊,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囊的。这与各地乡俗相符,小孩子体质较差而且抵抗力低,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多佩戴香囊预防疾病,这也留给我们端午节配香囊的风俗。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0)

自古人们就有佩戴香囊的习惯,男女之间更是赠予香囊以表达情意,唐孙光宪《遐方怨》词即称:“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就已经明确香囊是“定情信物”了,而《红楼梦》第十八回里还有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这一故事呢。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1)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缠臂金

“跳脱”(音“tiao duo”)指臂钏(chuàn),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红楼梦里有诗句: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2)

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宋代苏轼在《寒具》中描写:“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作为首饰能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3)

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4)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玉佩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中国人自古爱玉,也随身佩挂,或悬于颈,或系于腰,是重要的装饰。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5)

清代闻人倓在《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意思是古代女子用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以表明自己心意昭昭。而罗缨就是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这就是“结缡”,《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6)

古人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风。连《诗经》中都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诗句与意境最为优美的是《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等等,这里也不再展开。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7)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同心结

古人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其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诗源》就有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8)

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有《长相思·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欧阳修的《武陵春》“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便是女性以发带、衣带一类私密物件打成同心结,送给中意之人。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19)

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让一对长绦相绾结,形成彼此系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心,以此象征两个原本独立的人在心、身乃至命运上的结合。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0)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簪

搔头也就是簪(又称簪子、发簪、冠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在古代,女子插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仪式,即“笄礼”。笄礼产生于周代,《仪礼·士昏礼》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女子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史记·滑稽列传》里也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1)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2)

簪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3)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钗

钗和簪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插发的,但不同的是,簪是一股,而钗则是双股。钗流行于西汉晚期,一直是女子的主要头饰之一。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4)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说法。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5)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6)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罗裙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7)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西汉时流行一种折叠成许多褶纹的“留仙裙”。晋代时兴绛红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唐朝时一般穿红色裙子,白居易有“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之句;元朝后期,流行素淡色的裙子;明代又流行百褶长裙,以红色为主;清代的裙子,名目繁多,曹雪芹《红楼梦》提到有大红灰鼠皮裙、葱黄绫子棉裙、翡翠撒花洋皱裙等;现代裙式样款式更为繁多。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8)

宋代贺铸在〔绿罗裙·东风柳陌长〕中有句“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直接将绿罗裙代指佳人,尤其有亲切感,仿佛那荫荫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可爱身影,飘飘荡荡,幻化而成。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29)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罗帕

白娟就是罗帕,“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况且罗帕质地轻,使用频率高,特别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拾到罗帕而认识,随后相恋。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30)

偷传袖里情,暗表心间事。一方织恨锦,千缕断肠丝。用殢色心儿,叠成个齐臻臻合欢祬,女流中忒敬思。”你看,这罗帕真是传情的好媒介。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31)

当然,古代的传情之物可远远不止这些,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或是谐音、故事便都可引起风潮。如王维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就将红豆变成一粒相思豆;就连头发,因“青”与“情”,“丝”与“思”同声,便有了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你看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起誓前不是烧截青丝留与叶问,也正是表达自己曾经的心意。

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一些:结婚三金真不多(32)

我想不管信物是否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它一定和自己有特殊的关系,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人间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于佑与韩翠萍的故事),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