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万恶之源普鲁士”这一说法最早是在1943年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会晤的德黑兰会议上被提出的,主要是为战后清算德国提供政治依据。不过这和后来美国人的洗衣服不一样,西方国家对“普鲁士”这一概念的憎恶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1)

普鲁士一般指普鲁士公国,作地名使用时指德意志北部,,是构成德意志帝国最主要的邦国之一。这个名字如今已经是找不到了,它在地理与政治上的存在已经彻底被西方世界抹去。

公元1187年,圣城耶路撒冷被穆斯林攻陷,教皇不得不组织十字军发起东征,意图夺回圣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亲率大军。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2)

但是皇帝出师未捷身先死,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可能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病发作掉进河里淹死,游泳的时候呛死等等。

皇帝死后,他率领的大军也四分五裂,大部分流落异乡,他们有的成为强盗,有的归顺他国,而其中一部分人有自己建国的打算,但是一时间找不到地方,然而骑士们穿上衣服是骑士,脱下衣服就能当强盗,为了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建立了条顿骑士团,以宗教约束自己,成为了专职的雇佣兵。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3)

条顿骑士团纪律严明并且精通武学,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后来历经辗转,他们来到了普鲁士地区,打败了当地的原住民古普鲁士人,于1308年建立了条顿骑士团国。稍后的1525年,骑士团的末代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主导下,世俗化的普鲁士公国建立,而那些骑士团的“骑士们”,摇身一变成为了普鲁士军事贵族,他们盘踞在普鲁士公国的军队中,占据了这支军队的绝大部分军官职务。

一般而言,这些军事贵族的名字中都有同一个姓:冯(Von)。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4)

比如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普军元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5)

亦或者二战德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军事贵族主导的普鲁士,政治上属于封建农业社会,这种政治结构有很强的扩张性,普鲁士的邻国奥地利,巴伐利亚,勃兰登堡等邦国本就和他们同根同源都是德意志人,他们自然动起了统一的意志的心思。

而当时的普鲁士周围强敌环伺,西边有欧洲传统强权法国,东边有陆权大国俄罗斯,除此之外当时的波兰与奥地利,瑞典也不可小觑。在这种环境下还要通过战争手段实现领土扩张,普鲁士必须全国上下一心一意发展军事。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通过改革掀起欧洲军事革命之后,普鲁士与后来的德意志帝国领导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近400年中几乎所有的欧洲陆军重大革新。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6)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在位晚期,普鲁士军队人数达到了全国人口的约10%,政府支出中80%是军费。此时的普鲁士在动员能力上,达到了近现代国家的巅峰。在“全民皆兵”这方面,普鲁士这个工业国家比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还要更加彻底。

普鲁士拥有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他们出色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很大关系。当一个孩子长到5岁,无论男女,都会被送到由国家出资的公立学校完成长达8-9年的免费教育,全国使用统一的课本。普鲁士国民的识字率迅速飙升,他们还建立了专门的师范院校,以及职业学校,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

出色的国家教育体系,军事贵族主导的国家战略,这为普鲁士的对外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推动16-19世纪陆军发展改革的主要是两个国家,普鲁士与沙俄,这当中沙俄略微落后于普鲁士。这两个国家都有非常浓厚的陆军传统,并且他们的士兵服役年限很长。像沙俄,他们的农奴兵服役年限可以超过20年,这使得他们的军队基层有更强的战斗力。同时高级军官可以形成更加复杂的决策体系。

再比如现代军队一般是主官 副官 参谋组成一个作战单位的决策层。各国陆军的步兵班组,老兵与新兵以2:1至1:2的比例混编,这些制度与技巧都是普鲁士最先使用的。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7)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8世纪沙俄大名鼎鼎的“苏沃洛夫刺刀”,说的就是线列步兵在在射击间隙接近敌方阵列,完成数轮射击后直接集体上刺刀拼刺击垮敌人,这种战术在当时只有普鲁士和沙俄的军队才可以使用,其他国家的军队士气不算太好,拼刺刀自己容易溃败。

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军队的发展过程大概就是:普鲁士军队与沙俄军队发展出新式的军队编制与训练体系,作战理论,然后其他国家效仿,结合本国国情,战略需求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然后跟上军队发展的步伐。

普军堪称欧洲最强陆军,唯一能够制衡它的,就只有法国与沙俄。然而搅屎棍英国三天两头给法国捅刀子,沙俄也不想和普鲁士硬刚,在这种环境下普鲁士得以顺利扩张。自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之后,此后的约100年中,普鲁士经过反法同盟战争,普丹战争等先后一系列战争,最终于1871年统一了德意志。

这个时候的德国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总数与英法两国的人口总数相当,在苏联建立之前,统一的德国就是欧洲体量最大的国家。自身不弱的实力,加上畸形的国家体系,使得统一后的德国有非常强烈的扩张倾向。

关于体制方面,德意志帝国时期,国家的权力分为2部分:分别是德国皇帝代表的普鲁士军事贵族,以及德国境内的一些地方势力与新兴的德国资本家。这种结构为后来德国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细究起来的话,大多数从军的普鲁士军事贵族,都是家中的次子。他们奉行长子继承制,即家中的长子继承所有的土地,而其他次子一般都会参军。参军的这部分就是军事贵族,而没参军主持家业的这部分被称为容克地主,实质上就是一家人。德国的领土扩张,既能让地主有更多的地,又能让军人升官发财。

全球现代战争装甲(IEAE-世界大战的策源地)(8)

1931年,退位多年的威廉二世受邀检阅军队

所以德皇代表的传统德国旧贵族,他们渴望战争,渴望扩张,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就是这个意思。

而德国的资本家呢?这就很有意思了,绝大部分国家的资产阶级其实都比较反感战争,因为战争是高风险行为,一不小心就搞砸了,自己的财富地位保不住。

但是德国不一样,作为后发国家,在德国统一的1871年,全世界所有能开辟的殖民地基本已经被其他国家控制了,德国没办法开拓海外殖民地,德国资产阶级也很难做生意,所以他们也支持德皇发动战争。不难看出,德意志帝国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可谓上下一心,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发动战争,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负担。

当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德国的好战问题,普鲁士被彻底抹去,英美苏三国在德国建立了新的社会体系,普鲁士军事贵族这个圈子,也随之瓦解。如今的德国仍然是欧洲强国,但是他们的军队,远不如当年,甚至不如意大利与波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