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1)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名典籍,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这一书中的涌现的成语较多,其中有很多的成语道理深刻,值得细细玩味,今天进来看看几个比较典型的成语。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2)

第一个,薪火相传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薪火相传的原意是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

在中国神话中,火是燧人氏钻木而得。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

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

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

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

这就叫薪火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

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有了传承,才有发展。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是僧释道写的,其意思表达的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3)

第二个,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在这个成语里,斤指的是斧头,运斤成风是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

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石匠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石匠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

石匠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

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

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石匠才能运斤成风。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4)

第三个,枯鱼之肆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矣!——《庄子·外物》。

枯鱼之肆的意思是比喻困境和绝境。

其实,这个故事原本是这样的。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就讲了鱼的故事。

他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

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

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

鲋鱼生气地说:你他娘的,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这就好比说,庸官比贪官更害人,是一个道理。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5)

第四个,呆若木鸡

《庄子》中有一则小故事,故事是教人怎么养鸡。

说的是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十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十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

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现实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6)

第五个,无用之用

《庄子·人世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

这棵树的确异常地巨大,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树干也相当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围抱住。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

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

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

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异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驻足仰望,反而加紧脚步走过。好不容易,徒弟才赶上了他,问道: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不曾见过如此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的。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没;做成寿器,不久便会腐朽;用来做家具,马上就会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那棵大树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你凭什么说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残。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到今天为止。

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一个无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无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提起了昨晚的梦境。徒弟们说道:既然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为什么又会成为一棵神木呢?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负有守护百姓的任务的。

不许胡说,成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终目标,不过是暂时屈身罢了。你滔滔不绝地批评,可是对方只当是戏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为一棵神木,它还是不会被砍伐的。无论如何,那棵树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尽量地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对方的价值,是非常不智的。

这就是这个成语的意义。

关于庄子所有成语(庄子成语如此高深)(7)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