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真实人品 贾宝玉有现实原型(1)

第一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生平概述

曾有人说:唐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形式,唐、五代至宋更是词人荟萃的时期。如果将唐宋词坛比喻成群星闪耀的天空,那么,温庭筠、李煜、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都曾是那个时代词学“星空”中璀璨过的名家。若试图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位词人的主要特点,也许,李煜可以说是“悲情”词人,苏轼是“旷达”词人,李清照是“浪漫”词人,辛弃疾是“英雄”词人,姜夔是“风雅”词人……当然这样的概括未必十分精当,但是词在唐宋时期是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种文学形式,词坛名家各领风骚,却是公认的事实。以至于此后的元明清各朝,虽然不乏成就卓著的词人,但从整体上来看,尚未出现哪一朝能在词的创作成就上超越唐宋两代。

宋词,几乎成了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然而,在清代词史上,却有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词人横空出世。他的小词,被认为深得唐宋小令之神韵,其艺术成就直逼唐宋词人,甚至“置唐五代词中往往不能辨”[2],“最得词家之正”[3]。清末词坛四大家之首、著名学者王鹏运曾高度评价他在词史上的地位:“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4]

这位享有盛誉、被王鹏运尊称为“纳兰公子”的词人,就是清代初年的著名才子纳兰性德。

不过,无论纳兰性德在词坛上获得了多么至高无上的赞誉,他对自己的评价却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惆怅:“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5]“惆怅”就是伤心、失意,还带有无奈、彷徨的意思。在纳兰性德看来,正因为有这样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他对人间的伤心事才特别有体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惆怅、伤心的一生;他的词,也可以说是惆怅、伤心的词。

有这么一个关于纳兰[6]的小故事。清朝乾隆末年,有一部小说在市面上悄悄地流行起来,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名列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流行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在市场上,一部《红楼梦》的抄本可以卖到几十金,也就是几十两银子!乾隆时期流行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抄本,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多达十一种!

据说,词人纳兰性德与流行的小说《红楼梦》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早发现这层关系的人,正是乾隆皇帝。

乾隆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在他晚年的时候,完整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已经刊行。有一天,他最宠信的大臣和珅为了哄他高兴,就拿了一部《红楼梦》呈献给他看。和珅是个聪明人,特别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算是乾隆的心腹了。不过这一回,和珅貌似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据说,乾隆爷一口气读完了《红楼梦》之后,甩下了这么一句话:“这写的不就是明珠他们家的事儿嘛!”[7]

乾隆爷说的这个“明珠”,正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时候的朝廷重臣纳兰明珠。皇帝说的话可都是金口玉言,于是乾隆对《红楼梦》的这一句评价就有点儿一言九鼎、一锤定音的味道了。从这以后,很多人一读《红楼梦》,马上就联想到了纳兰明珠他们家的事儿。《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就被认为是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了。比如有人这么说过:“《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俞樾《小浮梅闲话》)

对纳兰性德的称呼,我们熟悉的就有好几个:纳兰性德、纳兰成德、容若、成容若等等。其中,纳兰成德是本名,字容若,因此纳兰也常常被称作纳兰容若或成容若。

康熙十四年(1675),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纳兰成德改名为纳兰性德。不过皇太子保成后又被改名为胤礽,这个避讳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纳兰性德亲笔写的书信里面,经常还会署名“成德”,这说明纳兰性德、纳兰成德这两个名字一度是同时在使用的。

纳兰出生于冬天,他还有个乳名叫“冬郎”。作为明珠的长子,成德的呱呱坠地给明珠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也驱散了冬天的寒冷。于是明珠为钟爱的长子取了“冬郎”这个乳名。“冬郎”还是唐代著名诗人韩偓的小名,韩偓不但诗名卓著,而且还官至兵部侍郎、翰林承旨...

纳兰成人之后,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楞伽山人。这个号来自大乘佛教的经典《楞伽经》[8],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人都深受其影响,如李贺就曾在《赠陈商》一诗中这样写道:“《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楞伽经》的主要教义正如同其卷一所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通俗地说,它宣扬的主要思想就是万事皆空,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外界事物呈现于世人肉眼中的形态其实都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空幻的,只不过是诳人肉眼而已;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内心,只有回归清净的内心,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才能认识到世界的虚幻。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现实中的纳兰性德在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悲剧之后,自号“楞伽山人”,无疑也显示出他的内心对红尘俗世的厌倦与迷茫,企图摆脱现实中种种虚幻现象的束缚,达到心灵的明澈与自由。

曹雪芹曾自称写《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纳兰性德也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见,作为文学家,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在人生体验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通过这种相似是否可以进而推论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呢?

尽管很多人都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但《红楼梦》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允许合理虚构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像乾隆那样仅凭感觉断言:贾宝玉家里的那些事儿,就是纳兰他们家的事儿。不过,贾宝玉确实在很多方面特别像纳兰,那倒是很多人公认的。正因为他们相像,所以才总是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纳兰的名气已经不在贾宝玉之下,他俨然成了人们心目中清朝最著名的一位“公子”。三百多年过去了,纳兰的人气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还越来越火爆。他不但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网上有专门的“纳兰性德吧”;他的故事还不断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有关纳兰的书籍在书店里长期占据着销售排行榜的最前列;“纳兰迷”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容若”或“公子”……

纳兰究竟有何魔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此疯狂地喜欢他,甚至奉他为偶像呢?

纳兰这个人物的魔力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

这四句话可以视为纳兰容若的人生写照,也正是这四大特点,使他成了清代最引人注目的传奇“公子”,他的传奇人生与传奇情感至今还让众多“纳兰迷”们痴迷、倾倒。

相门翩翩公子

“相门翩翩公子”主要是说纳兰的出身高贵。在清代初年,尤其是康熙朝的时候,纳兰这个家族确实是声名显赫的。用纳兰自己的话说,他是出生于“缁尘京国,乌衣门第”[9]。“缁尘京国”是说他出生在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缁尘”[10]原是指路上频繁扬起的黑色尘土,连来往行人的衣裳都被它们染成了黑色,这里是用来形容京城的繁华喧闹以及高门大户迎来送往的种种盛况。

纳兰出生的地方,据说就在今天北京西城区的什刹海后海。即便是现在,后海用“缁尘京国”这四个字来形容也还是很合适的。此地成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尤其是到了晚上,更是灯红酒绿,一派纸醉金迷的景象。

纳兰的故居,大致位于今天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是后海一带闹中取静的地方。宋庆龄故居里的恩波亭,据说就是在原来纳兰明珠府的渌水亭故址上翻建的。

当年的纳兰,正是在这个亭子里经常跟他的朋友吟诗唱和,同样也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独处沉思的时光。他写过一本《渌水亭杂识》,书名就是以这个亭子命名的。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渌水亭”,比如说他有一首《天仙子》,词题就标明“渌水亭秋夜”: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词人伫立在秋夜的渌水亭,清冷的月光倒映在池塘中,凉风拂过,池水荡漾起鱼鳞般的波纹。词人面对着良宵清景,心头也泛起如波纹般绵延不绝的愁绪。也许,让词人心醉与心碎的并不是美酒,也不是美景,而是驱遣不去的哀愁。“西南月落城乌起。”这样的伫立与沉醉伴随着纳兰从月升的深夜一直到月落的黎明。

不知道当年的渌水亭曾陪伴纳兰度过了多少这样的不眠之夜?

尽管渌水亭只是纳兰明珠府的一个角落,现在的宋庆龄故居也只是当年恢宏的明珠府的一小部分,不过,到这里来参观流连的人,仍然能够想象出当年明珠府的风流景况和富贵气象。

据说纳兰家的别墅故址,就在今天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上庄镇的皂甲屯。不过,当年的纳兰府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老年公寓,公寓里面保留了一部分建筑用来陈列纳兰的一些纪念物品。上庄镇的翠湖湿地公园还专门开辟了纳兰性德纪念馆——纳兰园,成为当地一处文化旅游的圣地。纳兰家的祖坟也在皂甲屯,纳兰性德死后就葬在那里。

可以说,纳兰的一生主要就是在北京这样的“缁尘京国”里度过的。

至于“乌衣门第”,就更能说明纳兰门第的高贵了。“乌衣”本来是指南京的乌衣巷,东晋的时候这里曾是王导、谢安这些高门大族聚居的地方。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诗是感叹贵族的没落,象征着富贵风流的乌衣巷不复当年的盛况。因此,“乌衣门第”代表的是贵族门第的意思,这里当然是指纳兰的贵族出身。

王导和谢安都曾经是东晋最著名的宰相,是安邦定国的大功臣。那么,纳兰家族能不能跟王、谢家族相提并论呢?

应该说,纳兰家族在清初的显赫地位,完全可以媲美于东晋的王、谢两大家族。

先从他的父系这一边来看。

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一代名相。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等等,职位重要,爵位尊崇。而且其中有不少是与皇帝比较亲近的职位,用“权倾朝野”来形容他,应该是不过分的。

如果再往上推,纳兰家族就更了不起了。纳兰是满族人,属于正黄旗满洲,是血统纯正的贵族。其始祖是蒙古人,本姓土默特,名胜根打喇汉,又译作星恳达尔汉、星根达尔汉等。明朝初年,他们主要居住在今天黑龙江省的嫩江、拉林河、呼兰河和松花江的交汇地带(今黑龙江肇州县一带)。这个部族强大以后,先是消灭了呼伦河流域的女真族纳兰姓部落,于是改姓纳兰(又译作纳喇)。后来纳兰部族人口越来越多,遂渐渐往南方扩张,迁居叶赫河流域(今吉林省梨树县),称为叶赫部。当时女真人习惯在姓氏前冠以地名,所以这个家族被称为叶赫纳兰氏,按发音又可以翻译成叶赫纳喇氏,或者叶赫那拉氏。[11]

“纳兰”是女真语,即汉语“太阳”的意思,是贵族的专属姓氏,《金史》说“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这就是说,在金代的时候,纳兰氏已经是皇家婚姻的首选对象之一。比如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母亲翼简皇后就是纳兰氏[12],纳兰氏都以金代女真贵族后裔自居。

一直到清代末年,这个家族还出了一个大名人,那就是改写了清朝历史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叶赫纳兰氏(又译为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后裔。当然这是后话了。

明代的时候,满族分化为几大部族,其中势力较大的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叶赫纳兰氏属于其中的海西女真,是海西女真的盟主。明代中叶以后,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成为几大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支,海西女真为了跟建州女真交好,与努尔哈赤订立了婚约。

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纳兰性德的祖上、当时年仅十四岁的纳兰氏(那拉氏)孟古格格在哥哥纳林卜禄贝勒的护送下,嫁给了时年三十岁的努尔哈赤。孟古格格后来为努尔哈赤生下皇八子——皇太极,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追尊母亲为孝慈高皇后。纳兰性德的曾祖父金台什,正是孟古格格、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的亲哥哥。也就是说,康熙皇帝的曾祖母孝慈高皇后,和纳兰的曾祖父金台什是亲兄妹,算起来纳兰性德和康熙皇帝这对表兄弟的关系还在五服之内。纳兰氏位列满洲八大家族之一[13],亦可见其在清朝地位的崇高。

再看纳兰母系这一边。

纳兰的母亲爱新觉罗氏,是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氏是阿济格正妃的第五个女儿,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女、皇太极的侄女儿了。爱新觉罗氏后来恩封一品夫人。

无论是从父系,还是从母系来看,纳兰都可以说是出生贵胄,不愧为名门公子。到了他的父亲明珠这一代,纳兰家族更是如日中天。明珠是协助康熙皇帝运筹帷幄的股肱之臣,又是精通满汉文化的大学者,还曾经充当经筵讲官,专门给康熙讲授儒家经典和汉族文化,一度深受康熙的信任和倚重。当时人都尊称明珠为“明相”或“太傅”。纳兰性德的一生,就是在明珠的事业蒸蒸日上、飞黄腾达的时候度过的。

显赫的家族背景为纳兰提供了高起点的人生。至于他本人,说来也巧了,按照农历的算法,他与康熙出生在同一年。纳兰出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而康熙皇帝玄烨就在同一年的三月份(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即公元1654年5月4日)出生,只比纳兰早八个多月。这对表兄弟同在顺治十一年出生,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这似乎也预示着纳兰天生就应该是一颗明星,注定要大放光芒。康熙后来选中纳兰做自己的贴身“保镖”兼随身“秘书”,时刻带在身边,既显示了对纳兰家族的信任,对纳兰本人才能的肯定,也很有可能在潜意识里对这个同年出生的表弟有一种血缘关系上的天然亲情。

生活在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受到书香门第潜移默化的熏陶,纳兰成长为一位文采风流的翩翩公子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纳兰常常被比作北宋名相晏殊之子晏几道。[1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与其父晏殊并称二晏,父子均为著名词人,晏几道被亲切地称为“小晏”,以别于其父“大晏”。小晏出身相门,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才学,因此,他的词有一种天生的贵族气韵。前人评价晏几道的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

纳兰和晏几道一样,也是出身相门,又都是以词名家,身上的贵族气质同样是“得之天然”、与生俱来的。从这一点来说,纳兰与晏几道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晏几道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如近人徐珂所评:“(纳兰容若)门地才华,直越北宋之晏小山而上之。”(《清代词学概论》)

除了和晏几道相似之外,纳兰还常常被看成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身。[15]梁启超就曾说过:“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渌水亭杂识跋》)

无论是贵为一国之君的李煜,还是贵为宰相公子的晏几道,他们的词与纳兰词都有很多共同点,而最大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自然地散发在作品之中,正所谓“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然而——这世上的事就怕“然而”——纳兰出身如此高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豪门的富贵公子,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惆怅。“惆怅”的特质,成为他与一般的富家公子的一个显著区别。

江湖落落狂生

纳兰成长为风度翩翩的贵族公子并不奇怪,可奇怪的是,这位相门公子,不仅并不以自己的“乌衣门第”为骄傲,反而还觉得很无奈,甚至经常流露出厌倦的意思。一个人没有选择出身的自由,可是任何人都有权自由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那么,纳兰向往的是什么呢?

纳兰向往的,恰恰是跟贵族门第相反的“江湖”。

这个“江湖”可不是武侠小说里面那些大侠行走往来的诡异“江湖”。纳兰心中的“江湖”,有点类似于在朝在野的那个“在野”。如果说他的父亲明珠是“在朝”的高官,纳兰性德就是一个时时梦想着要挂冠而去的“江湖隐士”了。

纳兰曾经在给知己好友的一封信上这么说过:

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与顾梁汾书》)

“贺监”是唐代的贺知章;“东方”是汉代的东方朔。通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纳兰表达了一个强烈的人生理想:他宁可学唐代的贺知章,也不想学汉代的东方朔——“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

那么,贺知章和东方朔区别何在?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那首家喻户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就是他的经典名作。贺知章做过秘书监,所以也称“贺监”。生活在唐玄宗统治下的太平盛世,贺知章却并不留恋朝廷的高官厚禄,而是选择了告老还乡。他离开京城的时候,唐玄宗不但亲自赐诗,还特派皇太子率领群臣为他饯行。贺知章为人豪放不羁,自称“四明狂客”,他又被人称为“诗狂”。

东方朔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宫廷文人,曾经做过金马门的待诏,所以纳兰的信中说“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东方朔才华横溢,满怀济世之志,但汉武帝实际上只把他看成“俳优”。他的主要工作是以滑稽诙谐取悦皇帝,逗皇帝开心,徒然学富五车,却只能做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朝廷弄臣。

“人各有情,不能相强。”的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纷纭复杂,有的人追名,有的人逐利,人各有志,谁也不能强迫谁。

显然,纳兰不愿意像东方朔那样成为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他更希望像贺知章那样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做一个放浪江湖的诗人狂客,自由地抒发心声、挥洒性情。因此他才由衷地感叹说:“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可见,告别高官厚禄,与山水林泉为伴,这才是纳兰心中最本真的渴望。

纳兰的“心向江湖”不仅仅流露在他的文字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有实际行动的,他结交的朋友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只要观察他身边的朋友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纳兰的朋友圈很特别,他的周围不是一群和他一样的豪门子弟或“太子党”,他所结交的朋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16]。他的好朋友绝大多数都不是朝廷里的达官贵人或者是豪门公子,而多是一些没有功名的江湖文人,他们遗世独立,孤高自傲,不肯媚俗。比如他最亲密的知己顾贞观,就是一个从朝廷命官挂冠归隐从而浪迹江湖的汉族文人;他与清初著名的“江南三布衣”——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的忘年之交也是如此。纳兰的朋友中甚至还有不少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的明朝遗民,例如严绳孙、朱彝尊都是明朝遗民,都曾被清廷笼络入仕,但最终都选择了辞官返乡,以读书自娱。

纳兰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易代不久,满汉关系还非常复杂、微妙,可是年轻的相门公子纳兰与这些江湖文人甚至是遗民文人的交往却是倾心相待。他不在乎这种交往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们的友谊超越了满汉界限,超越了门第差别,超越了年龄距离。朋友落难的时候,他更是倾力相助,从来不问自己利益的得失。如此,在清代初年,以纳兰为中心,形成了浓厚的文学氛围。文人们聚在一起,同气相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清初文学的振兴尤其是词学的复兴有很大贡献,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友谊佳话。

因此,之所以说纳兰是“江湖落落狂生”,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挂冠而去,成了一个隐居江湖的狂士,而是指他身在豪门,心向江湖。

“落落”,既有孤独、不合群的意思,又有气质性格豁达磊落的意思。纳兰出生在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明珠相府,本人又被康熙皇帝钦点为贴身侍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日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臣子光荣,于斯至矣。”(《与顾梁汾书》)别人都觉得皇帝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纳兰却是天天不离皇帝左右,深得康熙的欣赏和信任。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做臣子的,能做到他这一步已经算是到达光荣的顶点了。可在别人眼里风光无限的明珠相府公子、康熙御前侍卫,却偏偏内心落落寡欢,个性狂傲不群。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17],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着。

身处朝堂,心向江湖,这也许是纳兰公子一生最大的矛盾,也是最大的悲剧所在。

清代第一才士

纳兰虽然经常被人当成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原型,但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被形容成是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富家公子。当然,贾宝玉也有点小才,可是每次跟姐姐妹妹们一比赛写诗,他总是落在最后一名当垫底的。纳兰性德可不像贾宝玉那样“不学无术”,他是公认的清初第一才子!

纳兰“清初第一才子”的名号是经过了专家认可的。20世纪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和王国维都不约而同地对纳兰作出了高度评价。

在学术方面,纳兰性德被梁启超誉为“清初学人第一”[18],这说明纳兰作为一个“学者”的身份,在清初已经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

在词的创作方面,连国学大师王国维这样苛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纳兰性德可谓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在王国维的眼里,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中,唯一可以与北宋词人媲美的词人,竟然只有纳兰性德!

众所周知,词在宋代达到繁荣的巅峰,甚至被称为有宋“一代之文学”,成了宋代文学最突出的代表。可是,词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相对衰落之后,到了清代初年,又俨然出现了复兴的势头,纳兰就是其中鳌头独占的重要人物,为清代词坛的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对纳兰的评价,就可了解到他在后人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

纳兰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还留下了传世之作。

纳兰还只有十九岁的时候,就在老师徐乾学的指导下开始主持编印大型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通志堂”是纳兰家的书房名。在他二十二岁时,这项工作圆满完成。《通志堂经解》共一千八百多卷,囊括了一百四十种儒家经典,可谓卷帙浩繁,规模宏大,成为后来研究经学的重要史料。用今天的话说,他小小年纪就完成了一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成为学术界备受瞩目的新秀。

纳兰通晓儒家经典,又不囿于儒家学说,他还是个视野开阔、博采众长的学者。他十九岁时开始撰写的《渌水亭杂识》相当于他的日常读书札记和见闻录。在这部著作中,他除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传统的文学现象等作出富有个性的点评之外,还对西方的天文、历法、农业、军事等科学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本国的历史、国情对这些技术的“中国化”提出建议。

比如说《渌水亭杂识》卷三记载:“西人风车藉风力以转动,可省人力。此器扬州自有之,而不及彼之便易。西人取井水以灌溉,有恒升车,其理即中国之风箱也。”纳兰认为西方人的风车利用风能作为动力,类似的设备虽然在中国的扬州也有,但是不如西方人的便利。

他还介绍了西方人的水利设备,例如“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其制用一木桩,径六七寸,分八分,橘囊如螺旋者围于柱外,斜置水中而转之,水被诱则上行而登田。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苟得百金,鸠工庀材,必相仿效,通行天下,为利无穷”。他认为中国若能采用这些先进的西方技术,结合本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将会“通行天下,为利无穷”,一定能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利益。

又如,纳兰认为西方的天文历法比中国历法更为先进。《渌水亭杂识》卷二云:“中国天官家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气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历历分明。”西方人观察天象主要利用望远镜,天上的星星“历历分明”,这就对中国天官家所说的“天河是积气”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在《渌水亭杂识》中,纳兰还就中西医道的不同、文字的差异、宗教的分歧等多方面作出了比较。这说明纳兰不是思想封闭的老学究,而是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视野宏通的学者。

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纳兰诗、词、文各体兼擅。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他为我们留下了词三百四十七首;诗三百五十四首,且绝句、律诗、古诗各体均备。《清史列传》说他“善诗,其诗飘忽要眇”,诗的数量与成就都不亚于他的词;除了诗词之外,他的传世之作还有五篇赋,以及序、记、杂文、书信等近百篇。[19]不仅如此,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也是收藏者倍加追捧的珍品。

不过,无论是国学大师的认可,还是纳兰留下来的那么多著作,都只能说明纳兰在学术界、在文学界的地位重要。可是,学问越是高深可能越是曲高和寡,要想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恐怕不那么容易。不过这样的矛盾对纳兰却并不存在,因为,他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同时在民间也享有盛名。

有这么一首诗可以说明纳兰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写这首诗的人,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辈——曹寅。

曹寅是纳兰性德的好朋友,只比纳兰小四岁,算是同龄人。他们在同一个部门工作过——都当过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是同事的关系;而且还是要好的文友,经常在一起诗词唱和,关系十分密切。[20]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纳兰性德随驾一起南巡到了曹寅的地盘——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皇帝一行由曹寅一家负责接驾,后来纳兰性德还专门为曹寅写过一首词《满江红》[21],盛赞曹家显赫辉煌的家世和壮观华贵的府邸景致。

由此可见,曹寅对纳兰应该是很了解的,他的话可信程度很高。曹寅的诗是这样写的: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施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

《饮水词》,正是纳兰词集的名称。这首诗劈头一句就是“家家争唱《饮水词》”,这说明在当时,纳兰的词已经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在争相传唱了。

为什么用“唱”这个词呢?这是因为词在宋朝主要是配合音乐来演唱的歌词,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但是到了南宋后期,词乐就基本失传了,所以清朝人填词其实是不能用原来的乐调演唱的。在清朝,只有少数精通音乐的词人,才能配上新制的曲子私下吟唱而已,而且也只是限定在很小的文人圈子里。这里既然说是“家家争唱”,实际上是遵循宋词演唱的传统,主要是说大家都在争着互相传阅、传诵纳兰的词。

曹寅说纳兰的词“家家传唱”,并不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吹捧。因为不光是曹寅一个人这么说,还有很多材料可以证明纳兰词在老百姓当中流行的程度。

据说,纳兰的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22]。也就是说,他的词连非常偏僻的小乡村学堂、小旅馆的墙壁上都有人在抄写传播,甚至达到了“孺子知名”的地步[23],连小孩子都知道词人纳兰性德的大名。一个人的词能在老百姓当中受欢迎到这种程度,在纳兰之前,似乎还只有一个词人有过这样的“殊荣”。

这个人就是北宋的柳永。

有人这样说过,在北宋的时候“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谓“凡有井水饮处”,也就是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在唱柳永写的歌词,连西北那样偏僻的地方都有人在传唱。柳永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流行歌词制作人。

同样的道理,纳兰的词在清代初年的流行程度也不亚于柳永,也达到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的地步!他的词跟柳永一样,甚至还传到了国外,连朝鲜人都这样夸他的词:“使车昨渡海东边,携得新词二妙传。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24]

这位名为徐良崎的朝鲜人在诗中提到的“新词二妙传”即指纳兰的词集《侧帽词》和顾贞观的词集《弹指词》,这两部词集在朝鲜颇受欢迎。

诗中的“柳屯田”也是指柳永,因为柳永当过屯田员外郎,又被称作柳屯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是宋词中的经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传诵千古的悲秋名句。因此,“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的意思是:没想到在柳永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经典词句几百年之后,还能出现像柳永一样出色的词人,真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由此可见,从其词的气韵风格来看,纳兰酷似南唐李煜和北宋晏几道;从其词流行的程度来看,则“一时以秦观柳永拟之”[25],被看成是和秦观、柳永齐名的词坛大家。这说明上至皇室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异国他乡都在传唱纳兰的词。即便是到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许多经典名句仍然家喻户晓。像“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闲变却故人心”等词句,依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

千古伤心词人

一个去世已经三百多年的词人,不但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物,而且还能拥有一个这么庞大的民间粉丝团,真是匪夷所思。纳兰性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呢?他的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如此地倾倒众生呢?

纳兰词的魅力,首先在于其中蕴含的“真情”。

“真情”是纳兰词的情感内核。这些词作情感真挚充沛,很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纳兰处世待人以真情,其词也都是由身边事、眼中人写起,读来感觉十分真实。恰如当代学者张任政在《清纳兰容若先生年谱自序》中评价的那样:“先生之待人也以真;其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此其所以冠一代、排余子也。同时之以词名家者如朱彝尊、陈维崧辈,非皆不工,只是欠一真切耳。”同时代的其他词人,写词固然各有千秋,但在“真切”这一点上,较之纳兰却稍显逊色了。

真性情之人,必为真性情之词,纳兰其所谓乎?

纳兰词的另一大表现特点是“自然”。他的词自然平易,朗朗上口,看上去没有很多刻意的雕琢,因此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王国维曾这样评价纳兰词的特点:“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纳兰词之所以自然真切,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初入中原的纳兰,还没有沾染上汉族文人的习气,不像很多汉族文人那样喜好在诗词中堆砌典故、使用晦涩生僻的词句来显示自己的博学;或者因种种原因而瞻前顾后,不敢在词中尽情袒露心曲。而纳兰只是将自己看到的、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自自然然、甚至是平平淡淡地表达出来,反而更显真实动人。

读纳兰的词,还会发现他似乎总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沉浸在刻骨铭心的追思之中,因此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朦胧美。“追忆”是纳兰词的基本思路。他时而描写往事,时而回到现实,自如地穿越其中,在追忆中带出浓浓的情感。

此外,纳兰词最感人的地方还在于他的“伤心”,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到过。“伤心”是纳兰词的情感类型。比如他最好的朋友顾贞观就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26]这就是说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情感的哀伤,如“落叶哀蝉,动人凄怨”[27]。这种哀伤也会深深感染到读者的情绪,甚至让读者也随之伤心到无法继续读下去的地步。

“凄婉”几乎是前人对纳兰词评价的一个定论,而纳兰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千古伤心词人”的典型代表。

作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常常被视为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后身,也被认为其词风直追北宋词坛名家晏几道。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这三位词人确有许多共同点:除了他们都有骄人的贵族出身之外,他们的词作都具有自然、率真、凄婉的共同特点。而且,李煜身为亡国之君,后期以亡国奴的身份被囚禁在北宋都城;晏几道作为北宋名相晏殊第七子,父亲去世后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折,后期生活孤苦无依。他们的词都是以血泪和成,往往沉浸在对往昔繁华的深切追忆与伤怀之中,呈现出梦幻般的凄美。

因此,“真情”“自然”“追忆”“伤心”也是纳兰与李煜、晏几道词风的相似点。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作为明珠最宠爱最看重的长子,纳兰从小就是锦衣玉食,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拥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特权,他并没有像李煜和晏几道那样经历由盛而衰的身世跌宕。如果说李煜和晏几道成为“伤心词人”是情理之中的话,那么,像纳兰这样的相门公子,应该是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又怎么会成为“千古伤心词人”呢?他又怎么会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呢?

这就要谈到纳兰的几大人生悲剧了。

纳兰一生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他做不到大隐隐于朝,于是,身在豪门、心向江湖成为他性格当中主要的悲剧情结。

除了事业与理想的矛盾之外,纳兰一生中还经历了三段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初恋,然后是他和卢氏的婚姻,第三次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江南才女沈宛的凄美恋情。

在情窦初开的少年时代,纳兰的初恋因为种种外在的压力而夭折,他与倾心相许的恋人被迫分离,纳兰有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词就是为他的初恋情人而写。

在三段爱情经历中,最令纳兰刻骨铭心,也是纳兰一生最钟爱的人是他的结发妻子——卢氏。但是,他与卢氏的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妻子就因难产去世。这一段爱情悲剧几乎带走了纳兰全部的幸福和快乐,纳兰的后半生从此陷进了深入骨髓的“伤心”之中。对亡妻的追忆成了纳兰后半生爱情生活的主旋律,他为卢氏留下了很多悼亡词。

与爱妻的生离死别,是纳兰成为“千古伤心词人”的主因。

卢氏去世以后的很多年,纳兰的爱情世界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他续娶了官氏,又有侧室颜氏,但他对她们的感情根本无法与卢氏相比。直到与江南才女沈宛相遇,才重新激起了纳兰对于爱情的向往。但是他终于发现,爱情没有替代品,他对卢氏的感情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他心目中唯一的爱情。与沈宛的恋情,也以痛苦而告终。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了解了纳兰的悲剧人生,我们才能体会到“我是人间惆怅客”这句词的悲剧分量。因此,“千古伤心词人”不仅仅是指纳兰自己的伤心,很多人在读纳兰词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被他的伤心所感染。纳兰以三十一岁的生命,在清代词坛上像一颗流星划过,他的美令人震撼,但流星的陨落同样令人震撼。

更令人震撼的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日期,正与他的结发妻子卢氏完全相同——八年前,康熙十六年(1677)的五月三十日,正是卢氏去世的日子。这样的巧合,是不是冥冥中的天意呢?在妻子卢氏去世八周年的忌日里,纳兰追寻他心爱的人去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以三十一岁的短暂生命,义无反顾地奔赴他关于爱情的全部信仰。也许只有在另一个世界里,他才能与爱妻长相厮守,他才不会再伤心。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是一位集贵族风流与江湖气质于一身、集绝世才华与悲剧情感于一身的传奇公子,他的英年早逝,给无数热爱他的人留下了伤心的理由。而且,这样的伤心大概还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因为,情感的共鸣是没有时空界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