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月明》热播,开篇即是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北伐蒙古的宏大场面,李文忠此次北伐,不慎被蒙古女俘刺伤,北伐受阻。朱元璋不得不再次启用常胜将军徐达,去推动北伐进程……北伐,成为此剧的重要看点。
朱元璋在世时,对蒙古人进行了8次北伐,后来朱棣上台,又对蒙古人征伐五次。父子俩一共北伐13次,可蒙古人还是消灭不了。朱元璋、朱棣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再伐蒙古,结果在土木堡被蒙古人生擒活捉,其状惨不忍睹。那么,为何元朝倒台后,蒙古这颗钉子就这么难以拔除呢?
(朱元璋)
一、朱家父子的战略定位从1367年开始,到1391年24年间,朱元璋8次北伐蒙元。第6次北伐时,元朝皇帝脱古思贴木儿、太子天保奴皆被杀,皇室倾覆,蒙古残部从此不再称自己为元朝,改回了原名蒙古。经此一战,朱元璋也安静下来,不再进行大规模北伐了,而是在北方置宁王、辽王、庆王、晋王、韩王、周王等,形成严密防御之势。至于后来第7次与第8次北伐,是因为蒙古人骚扰边境,朱元璋叫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将他们击败、赶跑而已。
可见,朱元璋北伐的意图就是肃清北元残余势力,解除蒙古人对明朝的威胁,他并不想彻底臣服和统治蒙古人。
朱元璋对于开疆拓土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早在1369年,朱元璋便搞了个《皇明祖训》,将朝鲜、日本、琉球、安南、暹罗、占城等15国定为“不征之国”。为何不征,朱元璋也说了,原因有二:一是穷兵黩武致元朝灭亡;二是这些地方离中国太远,就算征服了,也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尽管这15国不能与蒙古等同,但基本上可以代表朱元璋对于开疆拓土的看法。
朱棣的想法与朱元璋类似。朱棣从1410年到1424年14年间对蒙古进行了5次北伐。主要攻打的是蒙古的鞑靼部。蒙元覆灭后,蒙古人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因为鞑靼比瓦剌强大得多,所以朱棣主要攻打鞑靼,以削弱其实力。可以看出,朱棣的目的也不是占其地,而是解除威肋,仅此而已。
这就说明,明初朱家父子对蒙古的军事策略,只是解除威肋,不是拔除钉子。这里所说的“拔除钉子”,就是彻底消灭敌人或者臣服敌人,朱家父子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朱棣)
二、窘迫的的经济环境不支持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为什么只想解除蒙古对明朝的威胁,不想一口吞了它?这与明初窘迫的经济状况有莫大关系。
自元末一系列的农民战争爆发以来,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流民遍野,广大农村田地荒芜,衰草枯杨,经济呈现一片凋敝景象。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然而久虚之身体,恢复又岂是一朝一夕。坦白说,朱元璋打仗缺钱。
谁都赞赏汉武帝远征匈奴,将匈奴彻底打垮。可是在汉武帝之前,有文帝和景帝二代人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带来的国殷民富那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当时,国库里穿铜线用的绳子都烂了,可以说钱多得用不完。朱元璋可没有这样的基础,他一接手就是个烂摊子,而北面的北元又不能不打。所以他只能把别人打跑,解除威胁就心满意足了。
朱棣之所以扛起朱元璋的旗帜继续打蒙古,那是因为北元被朱元璋打散,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部,消停了一段时间后,鞑靼部又兴旺发达起来,又成了明朝的威胁了。不打不行了。
朱棣五次北伐,四次打的是鞑靼,他终于将鞑靼打得“不具有威胁力”了,可是自己身体也不行了,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可见,对付蒙古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朱棣五伐蒙古,当然又花费了不少钱,《明史》载,第五次北伐蒙古时,他的大管家户部尚书夏元吉认为太费钱了,公开反对他,结果被他抄家。
朱棣打垮了鞑靼之后,鞑靼衰落下去,瓦剌却又强大起来了。可是这个时候,明朝再也没有像朱元璋和朱棣这样能打的皇帝了,明英宗以为自己不错,在土木堡与瓦剌对战,结果皇帝被俘,数十万大军覆灭。
可见,明朝始终没有真正地解除蒙古在北方的威胁。
三、蒙古的地利之便
蒙古这颗钉子拔不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蒙古人有天然的战略纵深可以利用,这里的战略“纵深”,可不仅仅是指蒙古人最初居住的蒙古高原这块地,它还包括蒙古人在元朝时统治的北方区域,向北、向西、向东都延伸了不少,它甚至还包括直到今天俄罗斯的遥远地带……
要知道,那个时候,俄罗斯还没有形成国家,势力较弱,比较容易进入。俄罗斯是在百年以后的15世纪末才形成莫斯科大公国的。蒙古人若一直向北逃的话,可以逃到现在的俄罗斯躲起来。如果明军追赶,得走多远呢?举个实例,现在从北京到莫斯科,坐飞机的直线距离就有5795公里,坐高速铁路则要超过7000公里,快到8000公里,要走130多个小时合6昼夜。这么远的距离,而且地形复杂,包括沙漠、戈壁、草原、盆地、崇山峻岭,这会给行军带来多大的麻烦!而且寻找敌军有如在森林里寻找一只老鼠,实在太困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迅速找到蒙古残余势力并消灭掉,根本不现实。想当初,汉武帝打匈奴花了44年时间,几乎耗尽了他的一生,并且弄得国疲民惫,皆因匈奴人平时藏于浩瀚的沙漠之中,想找到他们都困难,谈何痛击?谈何速战速决!
所以,地理上的便利也是蒙古残余势力得以长存、朱家父子并不想消灭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