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记者电话时,孙浩正在学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工作。课堂、创新基地、教研室......从教30余年,他从未有一天懈怠,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以渊博学识、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热爱教学、奉献一生”

1986年,18岁的孙浩从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中专毕业,毕业后他留在了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我从农村走出来,深知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工作中,他异常认真,严格要求着每一位学生,课后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宿舍兼办公室的简陋窑洞内为学生补课。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1)

硕士期间和宿舍同学们在西工大校门口

“教书育人使我感到幸福与满足,所以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到更高学府学习,培养更多人才的想法。”凭借着对“教书育人”朴素的追求与热爱,孙浩刻苦学习,从中专到硕士,历经10年艰辛求学,1996年,他终于从西工大应用数学系硕士毕业,并在研究生导师赵选民教授的鼓励与推荐下,留校任教。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2)

硕士毕业答辩当天和导师赵选民教授合影留念

刚留校的前三年,孙浩作为助教,跟着老师们随堂听课、课后研讨习题课教案、课余时间辅导学生。“我现在都记得,赵老师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无法长时间站立的程度,才让我替他上了两周的研究生公共课——数理统计。在治疗期间,老师仍放心不下这门课程,自己出完题后,还拖着虚弱的身体到学校亲自盯着印刷考卷。这件事两周以后,赵老师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讲到这里他哽咽着红了眼眶。

正是在老师们手把手的“传、帮、带”中,孙浩耳濡目染,立下了“热爱教学、奉献一生”的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了“爱职业、爱教学、爱学生,要做个好老师”的人生目标。

“老一辈教师那种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直到今天都对教学怀有深深地敬畏。”此后26年间,孙浩讲授过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本科生、研究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13门,上过他课的学生数以万计。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实践中,孙浩及其教学团队建成了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随机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和“统计学”省级一流专业;参与出版教材(译著)9本。孙浩本人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4项,并在2014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2020年获评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作为教师,就必须不断自我更新”

“数学是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之基础。”作为一名数学基础课教师,孙浩深感责任重大。

“很多学生都有‘数学无用论’的想法,怎样让数学变得有用,就得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就必须让数学理论活起来。”在他看来,想要做好数学教学就需要建好“两个桥梁”:一是问题引入,把数学理论源头给同学讲清楚,建好实际问题和抽象理论之间的桥梁。二是把好出口,让数学抽象理论和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为此,孙浩带领课程团队,以概率论课程为试点,在授课中创新性地增加了6次仿真试验,让学生通过仿真方法把数学问题从定理到结论再到性质一步步实现。“把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打牢数学基础,这样将来无论是做工程技术还是科学研究,都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3)

孙浩与团队部分师生合影

除教学外,孙浩还是我国较早从事博弈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博弈论,又称对策论、赛局理论等,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战略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孙浩带领研究团队教研并举,通过周组会科研讨论,举办数学沙龙漫谈,潜移默化引导团队师生做好基础理论研究。

团队助理教授孙攀飞说,“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他经常提醒我们,搞基础科学研究要‘静心、专心、恒心’,才能‘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板凳要坐十年冷,才能够做出一些东西来。”

在舍得投入、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下,团队青年教师陆由在研究图论领域世界难题四色问题中的整数流问题上取得突破,被同行评价为该领域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结果。近三年来,青年教师李斌龙解决了图论三个重要猜想:英国数学家Woodall1975年提出的关于长圈的猜想;沃尔夫奖获得者Erdős等人1986年提出的关于长路存在性的猜想;匈牙利数学家Győri 1997年关于二部图中圈的Turán数猜想。

“虽然数学基础理论是基本确定的,但它的实践应用却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自我更新。”2020年,孙浩带领团队荣获西北工业大学首届科研育人示范团队。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4)

孙浩及其团队为学院师生做分享

“与人为善、合作共赢”

孙浩长期负责我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数学建模创新教育工作,是数模指导教师团队带头人。

数模指导教师团队建于1992年,30年间一代代指导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日,不计回报、无私奉献,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方法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我校大部分学生至少都经历过一次数模节的洗礼。”孙浩笑着告诉记者。

2006年,已经参与数模竞赛指导9年的孙浩开始负责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反复琢磨,“基地该怎么去发展,怎么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从组织编写专用教材、选优配强进行团队建设开始,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我们是全方位的去做这个事,整整用了8年时间才初步建成了体系并形成了规模。”孙浩说。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5)

五一数模节活动现场

从此,“五一”在西工大既是“国际劳动节”又是“数模节”。数千名学生在3天3夜时间,从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最优解、模型扩展与分析到最后写成一篇科技论文,高强度的数学建模历程、全方位的个人与团队智慧碰撞、挑战极限的体力与智力考验,“一次数模,终身受益”,这不仅仅是一次竞赛,更是所有参与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和科研训练。

也正是在指导学生参加数模创新竞赛中,孙浩提出了“基础为本、实践为魂、素养为翼”的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并践行了“基础-实践-素养” 融合发展的“二三三”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出“实践引兴趣,兴趣带学习,学习提素养,素养促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经验。该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6)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7)

部分指导教师合影

据统计,我校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8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1次,继清华和浙大之后,西工大成为全国第三所同时获得美赛特等奖和国赛高教社杯的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

“与人为善、合作共赢”,孙浩希望所有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建好自己的人生模型,通过合作共赢,书写好一份属于自己人生的完美答卷。

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走好自己的数学人生)(8)

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留念

于学子而言,“老师”二字重若千钧,一名好老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良师,更是拨开前途迷雾、托举梦想的引路人。愿你我都能守教育初心,担筑梦使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