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中刘娥为啥狸猫换太子(历史真相是什么)(1)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峰

仿佛是在忽然之间,人们开始挖掘宋朝之美,还原宋文化。

前不久,由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大宋宫词》开播。无独有偶,河南开封籍作家郭宝平的历史小说新作《大宋女君刘娥》于此时面世。

虽然政绩显赫,史学家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但提起刘娥(上图),人们只知道她是“狸猫换太子”的当事人,还是丑角。郭宝平认为这与刘娥的历史地位、贡献和传奇经历都是极不相称的。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是什么?刘娥又是如何从蜀地孤女成长为一代女君?现在的人们为何又开始追逐宋文化?

3月24日,在接受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的专访中,郭宝平表示,小说创作需要把历史搞懂弄透,尽量写出彩儿,自己也在作品中努力接近历史真相。

暮云开、南山月,刘娥展现柔性政治

史书里对刘娥的记载并不多,在百度百科里,也是以春秋笔法处理之,生平很简单,她原本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宋真宗)王府,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立为皇后。

郭宝平认为,历史上把刘娥与吕后、武则天并列,加上后来的慈禧太后,刘娥也算是中原王朝的四大女主之一。可相比于吕后、武则天、慈禧三人,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对她的书写都少之又少,这与刘娥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很不相称。

另一方面,目前现存的一些描写刘娥的作品,比如《狸猫换太子》,又是丑化她的,把她描绘成一个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的女人。

“这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所以我选定写她,我愿意下苦功夫做辩诬的工作。”郭宝平说。

《大宋女君刘娥》分为两部,第一部为“暮云开”,第二部为“南山月”,取自陆游词《秋波媚》中“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郭宝平说,刘娥与真宗二人感情之深,相伴之久,远非刘邦与吕后、汉光武与阴丽华、唐高宗与武则天、唐明皇与杨贵妃所能比。

原来,刘娥与宋真宗年龄相差两个月,两人感情深厚,至死不渝,宋真宗去世后,刘娥的心理、行为,仍然被二人深厚感情所支配。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极其罕见的,正是“多情谁似南山月”,但刘娥出身卑微、来路不明,背负莫名原罪,在男权世界里以柔性手腕左冲右突,最终冲破阶层与性别的桎梏,走上权力巅峰,此谓之“暮云开”;冲破暮云后,“南山月”的温柔之光洒遍大地,预示着她以柔性政治统治华夏。

“狸猫换太子”,历史真相是什么?

郭宝平在《大宋女君刘娥》中提到,刘娥身上充满了误解,他解释,这首先是后人对宋朝的误解,其次才是对刘娥的误解,“一个出身卑微的歌女,居然能够母仪天下,执掌朝政,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她诡计多端,心狠手辣”。郭宝平说,“殊不知,宋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和煦的朝代,朝堂、宫廷不大有阴谋迭出。”

当然,民间演绎更多的是“狸猫换太子”。民间传说是这么讲的,宋真宗时期,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

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学术界尚无定论,真相亦不可考。

在《大宋女君刘娥》中,郭宝平认为,仁宗确实是刘娥借侍女李氏之腹所生,但背景是真宗的五个皇子都夭折了,不仅面临绝嗣危险,而且大宋刚理顺的皇统很可能要重新洗牌,刘娥事实上主持着后宫,便把如何诞育皇子并养大成人作为己任。

她的侍女李氏在这个背景下怀孕。“宋人笔记有仁宗是赤脚大仙降临的记载,刘娥和真宗很可能相信并利用了某种神秘预言,为把小皇子养大成人,让刘娥成为他的母亲。当然真宗也有希望以此为刘娥册后扫清障碍的考虑。”郭宝平说。

郭宝平在书中对“狸猫换太子”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他希望借此帮助读者接近历史真相。

那么既然是一代女主,为何在历史上的存在感这么弱?在郭宝平看来,首先是国人对宋朝的关注远不如汉、唐、清,其次,在刘娥实际统治中国的近二十年是岁月静好的,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刘娥还摒弃了严酷手段,开创了柔性政治,没有刀光剑影,就吸引不了后世的眼球。

在郭宝平看来,刘娥有两大历史贡献,一是打造了一个繁荣时代;二是训育出一位宋朝历史上口碑最好的皇帝。更值得称道的是,无论是上位还是治国,她都摒弃了激烈手段,一切都是在看似守成的恬静中完成。所以,史家才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的结局,也是四大女主中最好的。

电视剧《大宋宫词》为何遭人诟病?

郭宝平早就知道李少红的电视剧《大宋宫词》,开播后也关注了,和很多网友的反应一样,郭宝平也很失望,不过他并不认为刘涛扮演少女不合适,因为宋朝女子十五六岁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多岁,更何况刘娥在与赵恒相遇时已游走江湖,饱经风霜,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纯真少女。

郭宝平认为,宋朝在影视剧中的见光度太低了,过去更多的是《包青天》之类的戏说。《大宋宫词》在宣发时也号称正剧,要还原历史。

3月20日,在《大宋宫词》开播当天,导演李少红发微博称“戏说大宋,今日开播”。

郭宝平认为该剧就是毁在过分戏说上,观众看到的却是比戏说更不合常理的戏份,这大抵是失分的主要原因。郭宝平说:“戏说历史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把清朝康熙时期九子夺嫡的那套戏码套过来,就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乃至背道而驰,会严重误导人们对宋朝历史的认知。刘娥本身的经历已经很传奇了,如果按照史实来演,效果一定会更好,我认为历史剧之所以走上戏说的道路,很大程度上还是急功近利,偷懒的结果。”

谈到历史题材的影视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郭宝平认为,影视创作是在小说创作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小说创作首先要下苦功夫,真正把历史搞懂弄透,写出彩儿。

宋朝为何惹人爱?历史小说的出路在哪里?

郭宝平的家乡是河南开封,他坦言身为开封人,按理应该喜欢宋朝,其实不然,自己长期以来对宋朝历史有抵触,“原因有二,首先是观念上的。过去一直说宋朝‘积贫积弱’,灌输下来,觉得看宋史让人憋屈,能回避就回避。其次是技术上的,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比如宋朝很多名臣寇准、范仲淹、包拯等都有过知开封府的经历,知开封府既不是他的官衔,也不是他的职务,只是朝廷派到开封府的临时工,即临时差遣”。

不过现在郭宝平的态度反转了,读书多了后,方知帝制中国数千年中,宋代的人与现代文明最接近。

至于宋朝官制的繁杂,现在看,不仅有其历史背景,还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是非常有价值的政治遗产,许多地方应该发扬光大。总之,人类越是文明进步,对宋朝的评价就会越高。

如何让年轻读者喜欢上历史小说?郭宝平说:“我反对为迎合年轻人,不惜胡编乱造得越离奇越好。历史小说第一位是历史真实性。有一定阅历的人喜欢看历史小说,看优秀的历史小说又反过来增加人的阅历,让人的思想更有深度。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有空读一读历史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