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1)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2)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3)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4)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5)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6)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7)

红楼梦36回好句摘抄赏析(读红楼梦学写作153)(8)

这边宝玉方出去了,香菱又逼着换出杜律,又央告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第四十八回由此进入第六个场景,也是本回最后一个场景:“入诗魔香菱寤寐求佳句”,归入贾府气运线。

黛玉老师听了香菱的恳求,马上布置了一道作业:“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就作他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一问一答之间,黛玉完成作业布置。曹师再以“竟未诌成”这一句,暗示作业难度很高。曹师安排香菱和黛玉二人分别使用了“诌”字,既是对比写法,又借此突出黛玉爱顽闹的俏皮性格。

香菱听了,喜的拿了诗回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律,又读两首。 曹师用这个句子,解释了什么叫做“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从这个场景开始,曹师重新定位香菱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前面都是写香菱的悟性,这一次开始写动手实践能力。

宝钗见香菱如此痴迷,便说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宝钗看来,香菱能安分守己地摆弄好女工就已经很好,学诗什么的不仅于理不合,而且是自寻烦恼。曹师这段文字虽然没有描写神情姿态,但字里行间,却将宝钗的温雅娴淑,宽和亲切显露无遗。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仍然一副痴迷魔怔的模样。“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诗,先给宝钗看。”。作为学生来说,香菱非常出色。勤奋好学,废寝忘食,悟性很不错,一有空就向老师们请教。

宝钗看了之后,笑道:“这个做法你别怕燥,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怎么说。”宝钗对香菱的第一首诗的第一个版本不做任何评判,是希望香菱的诗,被颦儿批评,然后梦想破灭,知难而退。

香菱听了丝毫不以为意,果然拿了诗来找黛玉。

黛玉跟姊妹们在一起时,往往言语刻薄喜欢开玩笑,但这次对香菱却尽心尽力,不厌其烦。显然,第一次做老师,林妹妹非常认真。这个场景里,曹师安排黛玉先后三次对香菱提交的作业进行辅导点评。

第一次香菱提交的是一首打油诗。黛玉读过之后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的点评,高屋建瓴。既指出了问题,又加以表扬鼓励,更给出了改进的办法。点醒思路、不设条框,不加约束。黛玉这番表现,正与宝钗派香菱来找黛玉时说的那句“这个做法你别怕燥”互相对应,两人的用心立意,迥然不同。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这一次黛玉老师虽然没有批评自己,但她知道自己作的诗一定很差。香菱回来之后,“越性连房都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咤异。

这一段文字曹师主要突出香菱全身心投入,有勇气、不放弃。“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着他笑。”这么多人围观,香菱浑然不知,“皱眉一回,又自己含笑一回。”远处一群人“瞧着他笑”,眼前香菱“皱眉、含笑”,这幅画面生动贴切,萧遥立刻被曹师这段文字拉进了大观园世界。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功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呆了半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自然这会子另作呢!”曹师通过宝钗对香菱近日种种反常行为的描述,突出香菱仍然保持高度专注,已经完全沉浸在诗歌创作的世界里。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生人至公。”宝二爷的着眼点,永远跟他人不同。只是无论宝玉还是萧遥都没想到,这边话音未落,一旁的宝钗便笑着说道:“你能勾像他这样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且不说现在宝钗跟宝玉还没有明确什么关系,哪怕现在宝钗真的是二少奶奶了,这番劝慰的话此时说出来,显然也不合时宜。爱之深、盼之切。宝钗这么聪明的人,却冒此闺中大忌,宁可招来嫌弃也要规劝宝玉,可见对在宝钗心里,自己对宝玉的期望有多高,宝玉的地位就有多高。

好在,如今的宝玉早已不是从前。听了宝钗的话,“宝玉不答”。沉默,就是回避问题的最好办法。曹师通过这些字里行间的微妙变化,间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慢慢成熟,慢慢走向自己的宿命之地。

这时“只见香菱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来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诗社因探春而起,这里又由探春发起节奏变化,既节省了笔墨,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曹师只用这一句话,便将众人一起转场至潇湘馆。

这时,潇湘馆里,“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呢。”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这也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这一次点评,黛玉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过于穿凿”。

宝玉同学看了一遍香菱的这一版作业,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上一个色字,到还使得。你看句句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上起,再迟几天就好了。”宝玉同学没有直接说这一版多么差,只是说了一句“原是诗从胡说上起”,意指香菱的文字,等同胡说。

香菱这首诗自己满心欢喜、自以为妙绝,所以早早跑来找黛玉点评,没想到大家如此评说,登时便“扫了兴”,但“又不肯丢开手,便仍思索起来。”因为看见大家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闲步,挖心搜担,耳不傍听,目不他视。

为了对这种状态进行佐证,曹师还安排探春隔窗试探:“菱姑娘,你闲闲罢!”,结果香菱怔怔地答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惹得“众人不觉大笑起来。”这种利用谐音制造小插曲的技巧,也许不是曹师首创,却因《红》书的广为传诵,屡屡被后人学习借鉴。

这时宝钗再次适时出现,总结道:“可真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笑答:“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她往四妹妹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说着,竟真的出来,拉了香菱过藕香榭来到暖香坞。此前曹师写香菱作诗入魔,落墨已然太重,很难再写出新的变化,这时借机快速转换场景,可以很好地调节行文节奏,避免呆板。

惜春这时候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于是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 香菱的注意力终于被短暂转移到画面上,因指着画上的几个美人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 探春笑道:“既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你快学罢。” 众人顽笑了一回,各自散去,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曹师笔下的香菱同学,由初学诗的自信满满、神完气足,到如今两眼鳏鳏,精神耗散,创作之艰难,可见一斑。

天亮以后,宝钗醒了,听了一听,香菱正睡得安稳,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宝钗的心理活动,是很自然的情境反射。香菱学诗的整个场景,曹师描写得非常细腻。宝钗正想着,只见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萧遥读到此处,也是慨叹不已。

关于努力,现在社会上盛行一种观点,大意是要求大家先要找对适合自己的领域、找准努力的方向,然后再开始努力,否则就是做无用功。萧遥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有的人学东西入门相对较快,却很难达到精深的程度,最终流于肤浅;而有的人可能入门极其艰难,但持之以恒,却能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大道”,成就一代宗师。这两种人,如果按照流行的观点,前一种人可能耗尽一生却无所成就,后一种人或许早早就半途而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曹师用这么多笔墨来描写香菱学诗,在萧遥看来,就是想要表现文学创作的艰难。

一面说,一面起床梳洗了,会同姊妹们往贾母处请安。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神诚聚,日间不能作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罢,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了又找黛玉来。刚走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刚从王夫人那边回来。宝钗正在告诉他们,说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着,抬头看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跟香菱要诗看。 至此,第四十八回全部结束。

这一回总体节奏偏慢,叙事平缓细腻。想来因为是过渡章回,曹师首要考虑的,是读者情绪的舒缓平复。香菱是这一回的绝对主角,矢志学诗虽然读来娇憨可爱,但大多是作为众人眼中的调剂笑料出现。唯有黛玉,全心全意,对香菱全力指导。相比众人,反倒格外高洁出尘,卓尔不群。这个场景里,曹师其实暗中给出了创作的几个必经阶段,并描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同学,建议熟读精读,认真总结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