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很累为什么(为什么旅游比干活还累)(1)

为什么旅游比干活还累

文/徐贲

本文首发于总第884期《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参加美国“深度黄石-大巨环-大峡谷西缘-优胜美地14天游”,每个人的费用是1718美元,合人民币约1万元。这位朋友开始时兴致颇高,最后连连抱怨是疲于奔命,发誓以后再不跟团出国旅游了。

今天,旅游,尤其是出国旅游,已经成为国内中产阶级幸福生活的一个指标,旅游的紧张、匆忙和辛苦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的一种幸福的烦恼。人总是要日子过好了,手上有了闲钱,这才有可能出去旅游嘛。

自古以来,人类便有旅行,而旅行从来就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英语中的travel一词来自古法语travail,意思是工作,也有辛苦、辛劳的意思。中古英语traveilen 的意思是折磨、劳动、努力、旅程。西蒙·温彻斯特在《最佳旅行者故事》(The Best Travelers' Tales 2004)中说,“旅行”和“苦难”这两个词都有更古老的词源,就是一种叫tripalium的罗马酷刑工具(用三根削尖的棍子戳进人的身体),这令人联想到古代旅行的极端困难和痛苦。今天,除了探险家们的危险旅行,恐怕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联想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旅游”是一个不同于“旅行”的概念,在西语中两者的词源完全不同。旅游者(tourist)这个词是1772年才出现的,而旅游业(tourism)一词的使用则是1811年之后的事情,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拉丁词tornare(一种用来画圆的工具,后来有了划圈、巡回和四处转悠的意思)。

旅游是19世纪随着现代交通和旅馆业而发展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为寻找乐趣或享受悠闲时光而旅行。旅游是为了游乐,而不是为了什么别的目的。古代的商人走南闯北、官员走马上任、学子出外赶考,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不得不赶路跋涉之人。老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道路漫长,又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不是非出外不可,谁愿意去找这个麻烦?

在中国,旅游成为一个流行的说法还是不太久的事情。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旅行”而不识“旅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旅行被叫做“出差”,无论是购买车船票还是住旅馆,都需要有单位开具的身份、目的介绍信。1960年代有那么一段时间,成千上万的学生外出“大串联”,算是有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的旅行机会。一直到1980年代,国人的旅行基本上都是为了出差,是去“办正事”。游山玩水、休闲度假等等,是不被当作正事的。在出差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家时带上一些当地的土特产,都是顺便的事情,不是旅行的目的,所以称不上是旅游。

今天,在不同形式的旅游中,口碑最差的恐怕就是旅行社组织的包吃、包住、包玩,为旅游景点和商店拉客的那种包团旅游了,这种旅游主要是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顾客。这种一条龙的商业化旅游模式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0年代发明的,他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公司,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旅行社,通过对交通、住宿、货币兑换等多方面的商业整合,把旅游变成了一种可以出售的产品。开始的时候,那只是一种旅游产品的销售方式,还不具有今天这种普遍的大众消费意义。通过多方整合的商业运作和各种降低成本的手段,旅行社把组团旅游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的廉价商品。

这种商品就像是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组装的产品一样,高效快速地被成批生产出来。这是它价格低廉的根本保证。现代人的机器化生活匆忙、紧张、压力山大,因此更需要借助无需自己费力安排的旅游来松弛绷紧的神经和疲惫的身体。

但是,这样的旅游恰恰又正是机器化快节奏的产物,借助这种机器化旅游来逃避机器化生活,犹如喝盐水来止渴。所以难怪许多人觉得,本来为了寻求放松而去旅游,结果却比干活还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