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连奕名导演,秦俊杰、梁洁、邢菲、林雨申、何润东、叶项明、黄梦莹、刘瑜峰、海铃等主演的武侠剧《飞狐外传》正在播出。其实这部剧的口碑和评价算不错了,已经是这几年播出的武侠剧里评价过硬的。
但是我们肉眼可见地发现这部《飞狐外传》不算多火爆,至少你和同期的《苍兰诀》《星汉灿烂》相比是真的差远了。实话实说这部剧我个人并没有看过,原因也和大多数观众一样,看到现在的金庸剧嘛。
一来故事剧情和情节早就烂熟于心没有什么新意,二来现在的武侠剧真的没有什么看头。
这个时候我无意间在某社交网站看到一个影视博主的一期叫《金庸剧的“演变”》的视频。这个视频的内容在几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还经常写过文章告诉读者这个问题。
这两年的认识更深刻了些,但是对于港台历史上商业制作的一些细节了解不是很详细,不像内地《央视四大名著》的了解。这个视频算是从历史,细节,工业化和文化历史变迁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之所以提到这个视频,主要是结合《飞狐外传》的热播想要告诉观众。中国观众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对于当下影视剧的生产应该产生消费者那般的影响。
港台金庸剧就是吊打内地版?答案可能会让你很意外
只要稍稍了解过港台影视产业的人都知道,港台影视产业的问题是因为地方小,人口少,7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80年代初期娱乐产业就非常成熟了,电影方面还好点,电视剧方面是高度商业化和流水线工业化的。
我们以当初港台的武侠剧为例,其实高度商业化的港台武侠剧在制作上面只有两个优点。
一个就是港台贡献给世界的动作设计,成体系的龙虎武师和动作设计,哪怕早期技术不到位但是打斗绝对是能看的。
另一个就是差不多同样成了体系的港台演员,虽然有角色脸谱化的问题。但是演技过硬的演员和成熟的角色塑造至少让角色性格鲜明,主角更是十分出彩。
其它方面就是剪辑好,节奏紧凑,角色和情节改编符合商业化观众的观剧习惯,而且严格说来挺爽的。但实际上港台武侠剧这套东西是成熟商业化的工业流水线产品,并没有太多的艺术追求。
这种艺术追求是美术,文化审美上面很低,对于影视作品看重的光影和氛围打造也是粗制滥造的。同时对于金庸原著里面的政治隐喻和某些艺术追求也是几乎没有的(都不是符合不符合原著)。
用视频里面的话说就是“文化罐头”,也就是影视工业产业链的成熟商品。
港台武侠剧就像是方便面一样,当时的内地观众因为历史原因压抑太久,一看到这套东西被文化震惊了,从感官,思维到意识都被文化震惊,然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印象,最终又又形成文化情怀。
港台这套东西随着2001年签署WTO后港台影视产业北上进入内地市场,然后最终在内地市场重生,底层逻辑和港台武侠剧那套商业化的生产模式并无区别。
甚至很大程度上除了演员,后面导演再到一票幕后都是港台那些创作者。
那些美术审美差,取景烂,造型服化道乱七八糟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说了你们可能不信,放在以前港台武侠剧里可能还没有雷。但我们为什么觉得现在内地武侠剧,仙侠剧,还有同类古装剧难看?
答案是港台这套模式进入内地市场后,和2010年后内地金融资本进入行业后诞生的“流量经济”融合,连以前港台武侠剧的两三个优点也丧失掉了。
第一个成体系的武术动作体系设计,被业余不成体系的武术动作,与偷懒的慢镜头和特效取代。
第二个演员体系的崩塌,这几年配角一堆实力派和老戏骨并不拉胯,主要是年轻主角团、颜值、演技和气质显得特别拉胯。
这个故事剧情改编和角色塑造,实际上真去看以前某些作品可能差距并不大。
TVB金庸剧和张纪中版谁更好?没有绝对答案,但有一方有过追求
如果一定要说港台武侠剧差也是唯心之论,影视产业本来就是工业化的商品。天然一定会跟工业化绑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在70年代初就停笔了。彼时港台正好经历影视娱乐产业发展到巅峰的过程,那边直接继承金庸的武侠文学,与香港城市化和商业化结合,最终用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出来成熟的文化娱乐商品。
这是一个文化继承,发展和最终发扬光大的关系。
如同香港金庸剧基本上是十年一代,70年代技术内容都太差不能看,80年代工业化有了基础像模像样(83版射雕还很知名),90年代整个产业都达到巅峰,金庸武侠剧也达到了巅峰,然后就是衰落,不过哪怕巅峰时期优缺点都很明显。
香港影视工业技术最先进的只有动作设计(电影那套美术审美体系都没怎么进入商度商业化的电视剧产业),然后就是同样高度成熟的演员体系。
所以,如果金庸剧主演不是黄日华,古天乐,陈浩民还有大批熟悉的演员。换成现在的流量明星主演,那种制作水平和内容你说看起来不会尬?香港影视的辉煌跟这个技术和那批演员分不开,所以等他们老了香港影视也就没落了。
内地武侠剧除了90年代末期到2010年这10年是一个特殊阶段。2010年后至今的内地武侠剧,大量古装剧的生产模式,与2000年前的港台商业化古装剧就是换皮。
这里举个例子,当时是没有吃过方便面的内地乡巴佬被港台方便面震惊了,结果瞧不起自己家出来做不同的大餐,等到后来自己家的人把方便面换了个包装做成干拌面,现在又开始喷干拌面垃圾,以前的港台方便面好。
殊不知以前的方便面和现在的干拌面是同一种东西,而且背后还是一帮人做的。
这“背后”就是内地影视产业商业化后的工业流水线化,唯一试图做出不同大餐的就是张纪中版金庸剧,当然张纪中版金庸剧也是一个不断商业化的过程。在2007年的《神雕侠侣》过后,除了《碧血剑》,其它作品也不能看了。
张纪中版金庸剧,则是之前内地计划经济时期有艺术追求的电视剧模式,在首次拍摄金庸剧的时候,在这个艺术层面上确实更有追求。
这个评价影视剧的根本是内核的表达,光影和文本,最后就是技术这四个层面。
武侠剧的技术上像动作设计两版是各有侧重,文本就是角色塑造和剧情改编,两边的版本其实也是各有所长。
张纪中版就是剩下的两点上强过港台版本,一个是光影背后的美术审美层面,这点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当时香港的武侠片。《笑傲江湖》的水墨风古典美学艺术审美,香港只有追溯到胡金铨才有这种美学表达。
《射雕》《天龙》《碧血剑》已经相当商业化了,但是艺术美学仍然较高。
这时,有些人一定会跳出来说假大空如何如何,最后就是在表达上面了,金庸武侠的原著真不是简单的江湖快意恩仇,金庸的内容表达雌雄同体有两个追求。
一个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描述一种传统美学的表达,《射雕》是宋代侠之大者的儒家精神追求,《笑傲江湖》是魏晋时期想避世的隐者追求等等。
二是金庸在政治上面也是有一些追求的,虽然在内地文化精英看来很幼稚上不得台面。张纪中版肯定也不完全符合原著的表达,但有过这种艺术追求的尝试,而且内地天然就擅长拍政治。
这一点绝对不是成熟商业化,喝着酒唱着歌仗剑江湖的港台商业化武侠剧能比较的。
比如《天龙八部》我个人一定会选张纪中版。你们仔细想想,原著里五个国家、不同种族因为历史恩怨的家国大义冲突,虽然金庸是辅以佛学寓言和主角团的血缘关系“有情皆孽”讲的故事。
但你们真不会觉得类似西方《权力的游戏》的史诗作品,港台那疙瘩的成熟商业江湖能表达出原著里那种艺术追求吧。
从“金庸剧的演变”看国产剧发展?港台武侠剧思维该扫进垃圾堆了
这个我写过很多遍了,2001年WTO后港台幕后进入内地,他们过渡成熟商业化对于内地计划经济以来的文艺生产模式的冲击,内地只是汲取了一小部分的优点,更多的还是和新时代金融娱乐资本结合造成的缺点更多。
现在内地影视剧这么烂,港台那套模式倒不能说是什么罪魁祸首,但确实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打个比方,内地以前的抗日剧是《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是主流,后来的抗日神剧就成了主流。
这倒真不是甩锅,港台这种商业化模式有两点深刻影响了现在内地影视产业。
一是港台地方小经济很快到巅峰,娱乐产业很快发展成熟的工业化,所以港台娱乐产业一切都是高度商业化的,影视剧虽然是工业商品,但想要长久还要抢占市场高端,第一个必须得有艺术追求。
港台那边电影还好,电视剧就是高度商业化的娱乐产品。
港台电影世界级别的大导演是很多的,但你可曾听过港台电视剧出过世界级别的大导演?内地《大明王朝》的张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康洪雷等等导演,早期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那都是艺术品。
这个艺术追求单说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武侠剧是古装剧对吧,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挂钩的,港台因为商业化古装剧美术审美是特别差的,粗制滥造而且特别崇拜日本风格,北上后还严重影响了内地古装剧审美。
但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过来的内地主流导演,他们能拍出《琅琊榜》《知否知否》《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这种作品。故事剧情和其它方面不讲,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是不是高级得多?
二是影视工业技术的落后,影视产业就是工业产业链,港台娱乐巅峰也是半工业化半手工作坊模式,其实领先的工业技术只有武打设计一个,另外剪辑节奏算半个,其他美术服化道啥的从来不行。
2005年后内地观众开始见识全世界最先进的数字特效的英美剧后,港台那套技术其实就严重落后了,还和内地金融娱乐资本勾结拍了一堆阿宝色,磨皮抠图,五毛特效古装剧。
不过,港台团队凭借曾经的情怀在内地好吃等死不思进取,连国产电影也一样,但香港电影积累要厚点,好歹还有一个徐克,一个陈可辛在影视工业上有些追求。
但你们看学习好莱坞,探索,想要建立中国美学、中国影视工业的《战狼》系列,《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国庆档将要上映的《万里归途》,动画《深海》等等。这些是不是内地导演团队?还是不是内地青年导演团队?
电视剧还更严重一些,《琅琊榜》后权谋剧不提。甚至现在连古偶的李木戈,《苍兰诀》这种内地青年导演。可能还有日本风格的影响,但他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还有影视工业的追求又如何?
因为以前港台剧的辉煌,内地观众对于这个情怀滤镜太厚了,再加上现在内地影视剧乱象和流量明星乱象的强烈反差,所以让很多观众非常怀念甚至是不分青红皂白追捧以前那种港台模式。
港台这种落后的影视生产模式,特别是思维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