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每天,乘坐轨交10号线的乘客,都能听到这句语音播报。走出一大会址·新天地站,步行百米,便可抵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起点——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张玉菡在这里工作了20年。为丰富展陈内容,她仔细寻访考证红色地标,犹如一位在历史中“破案”的侦探,在距此5公里的一处工作间内,藏品保管部员工赵嫣一正小心翼翼地修复仿制珍贵文物藏品,这些藏品将被送到场馆,经由张欣怡等讲解员的讲述,化为一个个红色故事,传播到五湖四海……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1)

考证细节,还原历史面貌

老家山东的张玉菡,对上海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这条道路的旧名叫什么,那处旧址的渊源是什么,街巷的网络如何编织,来龙去脉都印在她的脑海里。

“每当有新的上海历史地图出版,我们都会去买,研究展陈需要经常翻阅这些史料档案,久而久之就记住了。”张玉菡感慨,上海有这么多丰富的红色旧址资源,值得历史研究者多下功夫去挖掘。

上海确实是一座珍贵的红色历史资料库。今年4月,第一批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正式公布,其中,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多达612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达236件/套。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2)

有些红色地标,往往需要历经详细严谨的考证才能确定,这正是张玉菡的学术旨趣所在。有时为了考证细节,她需要走访多地,查考多件档案。在参加编写校改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大纲和梳理建党前后史料时,她注意到,关于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初到上海后最先入住的是哪家旅社,不同史料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史料提到的两家旅社相隔不远,一南一北,分立于南京路南北两侧。

“历史研究,就是要把一个个细节都夯实,历史的面貌才能更加清晰、完整。”这一路抽丝剥茧、找到真相的过程堪比“破案”。为了最终确认当年的“Oriental Hotel”到底是东亚旅馆还是大东旅社,张玉菡先后查阅了十几本档案资料,她还前往上海档案馆调阅史料,一张“沪行门面图”和她同期查到的大东旅社“驻客用笺”交叉比对,才让她最终确认,当年马林下榻的地点确实是东亚旅馆。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3)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在张玉菡看来,找寻是有必要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堆叠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大潮,足以改变时代的方向。”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开馆。那张经过张玉菡仔细考证的历史图片,成为基本展陈的一部分。

最近,张玉菡特意去了一趟南京路上的东亚旅馆旧址,宾馆门楼如今依稀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在旧址门口,她拍下一张照片留念。

今昔对比,岁月悠悠,恰如她刚接触党史研究时的初心:“追寻我们来时的路,找到我们的根和源。”

以物证史,守护光辉印迹

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赵嫣一坐在明亮的无影灯下,手边毛笔、刷子等工具一字排开,桌上摆放着用于修复参考的藏品图像。

“80后”赵嫣一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跨专业学习文物保护,毕业后进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迄今为止,她已独立完成了160余件文物藏品的修复以及仿制工作。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4)

中共一大纪念馆有12万余件(套)藏品,其中大部分是纸质品。但有些藏品不太适合长时间展出,需要制作仿制件,通过原件和仿制件轮流展出,既可以满足参观需求,也有助于对藏品的长久保护。

“文物修复仿制是一个从物件中认识历史的过程,通过前人留下的印迹,可以跨越时空和他们对话。”最令赵嫣一难忘的一次,莫过于仿制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

1927年,共产党人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从上海秘密带到浙江宁波镇海乡下,由其父放在衣冠冢里默默守护二十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捐给国家,其中就有这册珍贵的《共产党宣言》。如今,这本小册子已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5)

在仿制这册《共产党宣言》时,赵嫣一发现,封面上其实有两个章,一个是大众熟知的“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章,在封面右下角最隐蔽的地方,还有一个“白青水”章,盖在油墨最浓的地方,一般人很难看到。

白青水是谁?赵嫣一后来才意识到,“白”加“水”即“泉”,“青”则是“静”的一半,“白青水”就是指张静泉自己,这枚印章是由他自己盖上的。“这是张静泉对自己信仰的认证。”

文物修复仿制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赵嫣一的乐趣在于,从实物细节中发现人的痕迹,从中了解其性格和人格。去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时所穿的浅色中山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首次向公众展出。展出前修复时,赵嫣一曾近距离观察这件衣服。她发现,周恩来穿过的这件中山装,唯一破损的地方只有领口。“从中既能看到总理伏案工作的辛劳,也足见他对身边衣物的爱惜。”她说,对人物的认识,因此远远超过几行字的介绍,自己认识到的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只是一段历史。

用心讲述,传递红色信仰

对于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张欣怡来说,为观众讲故事是她最日常的工作。去年入职时,她28岁,恰好是百年前中共一大代表开创伟业时的平均年龄,这让她觉得离先辈们更近了一些。某种程度上,她和先辈们做的是同样的事——传递红色信仰。

这些年,上海红色文化传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并开启全国巡展,张欣怡全程参与布展、讲解等工作。为了积累更多党史知识,她不断拓展阅读,办公桌上《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塞得满满当当,笔记本里记着一个个党史知识点。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6)

“这几年,走进纪念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于党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张欣怡曾在展厅遇到一个男生,当时,他盯着秦鸿钧烈士的收发报机若有所思,原来,他参加过纪念馆的“百物进百校”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石寨未解之谜(她在南京路上找到这处旧址)(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张欣怡所在的宣教部,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平时,大家经常去一大会址周边的红色地标参观学习,又新印刷所、渔阳里、辅德里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那些藏在上海大街小巷的红色旧址遗址,串联起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值得一去再去,一品再品,从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专家点评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增进党员群众理解感悟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史研究者张玉菡、藏品保管部员工赵嫣一以及讲解员张欣怡,在各自岗位上守护红色资源,向广大群众传递红色信仰。

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呈现,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挖掘、守护与弘扬,进而帮助广大党员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历史是真实的存在,党史的真实建立在对党史的客观记录与研究之上。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像张玉菡那样,上海党史工作者仔细寻访考证红色地标,严谨认真考证党史细节,努力让每件文物、每张图片、每处说明都经得起推敲,唯此才能准确呈现历史面貌,真实勾勒历史图景,增进广大党员群众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感悟。

“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感慨。文物无言,但它们身上承载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精神,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年,上海创新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更多人借此悟到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段段红色历史、一件件革命文物,勾勒出百年大党的峥嵘岁月。新征程上,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依然要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动力,增强开拓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 吴波)

栏目主编:张骏

图片摄影:海沙尔、赖鑫琳

来源:作者:顾杰 林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