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的历史,大体被广饶境内的小清河划分为两部分:汉代以前,小清河以北的区域几乎还泡在海水里,而小清河以南的区域则埋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从商周盐业遗址到春秋乐安故城遗址,从宋代关帝庙大殿到明清朝宗桥,广饶的文化气质就像小清河那样,低调谦逊、生生不息。

古代海边的人是不是自己制盐 古代山东人到底怎么制盐(1)

《管子》中有“国无盐则肿”之语,盐业在古时绝对是战略产业,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谁家都离不开食盐。

中国古代的盐业生产历史很悠久,在山东,正是得“鱼盐之利”,才使得先秦齐国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率先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大国。相传,中国的盐业亦起源于山东,早在四千年前,山东沿海的夙沙氏部族就煮海为盐,他也被历代盐工尊为“盐宗”。

盐宗夙沙氏煮海水成盐传说,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北岸城阳区西南部,并被引用到山东省初级中学课本《走进齐鲁文化》中,文章写道:“发明煮海水为盐的夙沙氏就是山东半岛上一个古老的部族。”

相传炎帝时期,在胶州湾内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有一天从海里打了半罐水刚放到火上煮,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底部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又咸又鲜。夙沙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从此,盐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并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

古代海边的人是不是自己制盐 古代山东人到底怎么制盐(2)

山东北部沿海自古以来是我国海盐的主产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就有盐业遗址被发现,这些遗址大量出土一种盔形陶器,当时推测为制盐器具。

2007年4月至2010年初,广饶县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十余处由100多个面积不等的古代制盐遗址组成的大型盐业遗址群,且均保存较好,其中最大的遗址群面积约9平方公里。数量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分布如此集中的盐业遗址群,放眼全国实属少见。

古代海边的人是不是自己制盐 古代山东人到底怎么制盐(3)

这些盐业遗址大部分距离小清河很近,其中南河崖盐业遗址群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清河从遗址群南部穿过。南河崖盐业遗址群面积约5平方公里,密密麻麻发现65处先秦时期的盐业遗址,其中商末周初的遗址有53处,东周时期12处。其中,商末周初的盐业遗址分布密度非常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处,多数遗址相隔约50米,可以推测当时产量之高。

2008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联合对该遗址群1号遗址1000平方米区域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卤水坑2个、刮卤摊场1处、淋卤坑18个、盐灶3座、房址5座。

出土有西周仿铜陶鬲、素面鬲、划纹簋、弦纹罐和骨锥、骨刀等生活用品,还有较多的丽蚌、螃蟹和少量粟等食物遗存。这些商周煮盐遗存是整个山东北部地区靠近现代海岸线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制定现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的山东人到底是怎么制盐的呢?通过这些遗存,我们能够基本还原出当时的技术流程。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一流程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淋煎法大致相符。

古代海边的人是不是自己制盐 古代山东人到底怎么制盐(4)

淋煎法分摊灰取卤和淋卤煎盐两步。摊灰取卤需要在盐田先铺上稻麦的灰或芦茅灰,把灰压平,以便于吸收盐分,到了第二天中午晴朗的时候,把灰和盐一块扫起来,这样就可以淋卤煎炼了。由于广饶一带盐田地势较低,取卤的方法有点复杂,需要先挖深坑,在上面放上竹木,再铺上席苇,最后再在上面放上沙子,待潮水过后,盐卤就在坑内,便可以淋卤煎盐了。

文献记载的淋煎法只能追溯到宋代和元代,这次发掘则以明确的考古实物证明,淋煎法在距今2800年前的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这对研究淋煎法的起源和中国古代煮盐技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