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乃笔画之始,汉字之本。点,姿态万千,风情万种。

在"永字八法"中,点称为"侧",并释之曰:"如鸟之幡然侧下"。隶书的永字第一笔是短横,到了楷书才成为侧身的点。"幡然侧下",类似于顺手一落,这一落,非同小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侧,使得书写的动作更加自然,更富有人性化;

侧,使隶书终于蜕变为楷书,即真书;

侧,使笔势更强,笔画灵活,字形更富有纵深感……

具体应用当中,点有多种变化:有长短,有斜正,有轻重,有组合。比如,一字之中双捺并现,必使主捺长而副捺短,短者即变为长点,"食、逢、途"皆是。

组合之中,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最为常见。点虽各不相连,但其组合方式如同天上星座,各有其态。比如两点水旁,一上一下,点提呼应,形体尚小,与右侧协调。如"冷"字,两点必在"令"的长撇之上,方可化解矛盾,各得其所。"令"字上点多平,下点多竖,以求变化,尤其下方竖点,增其身高,灵活形体,使人想起芭蕾舞演员的招牌动作,脚尖着地,空灵无限。(图一)

点点笔画素材 书法家说点点乃笔画之始(1)

图一

三点水的组合多呈弧形分布,主要是为了抱右,和谐相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欧体,草法入楷,纵向排列,以险取胜。在唐楷中,由于法度森严,其弧形分布法则也很严格,尤以柳体为最。比如"法"字,(图二)首先是三点弧形,第二点自然左移,但位置只探出半个身位,多则弧度太大,少则味道不足;其次,三点距离上紧下松,并不等距;还有最后的点提,点的姿态已经悄悄竖起,以立其身,出锋的位置在点的背部,不是尾部,这样才到位。而出锋的方向自然指向右侧第一笔,以示笔断意连之势。另外,若再仔细深究,每个点的侧身角度也不一样,它们都有一个向心力,使其形散而神聚。

点点笔画素材 书法家说点点乃笔画之始(2)

图二

四点底是由火字底演变而来,距离相近,大小各异,首点向左,中间两点偏竖,末点向右,逐渐过渡,自然稳妥(图三)

点点笔画素材 书法家说点点乃笔画之始(3)

图三

其它如羊字头呼应点之类,皆有其自身的组合规律,须仔细揣摩。

至于点的写法,万不可忽略笔法。俗话说,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点虽小,起笔行笔收笔不可省略。不管其长短斜正,要运笔到位,一次完成,不可修描。想起读小学时,简陋的教室墙壁还挂着毛笔的执笔运笔图。对点的描述印象尤其深刻:先写上边一半,用黑色涂之以表示墨色,用虚线箭头以表明顺序,写到尾部时再用回锋的办法把另一空白处填实。那时没有老师教,自然也没法学,只是觉得写毛笔字很麻烦,就像画字一般。今天看来,这样的图例是有误导作用的,也表明当时学界对书法的认识水平尚属肤浅。古人说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但所有的收笔回锋都是一个运笔动作或者意识,用回锋补写笔画是不可取的。写点也是如此,由轻到重,按笔收锋,形态各异,简约而不简单。

点点笔画素材 书法家说点点乃笔画之始(4)

唐楷中的点还是规矩的姿态,而魏碑中的点变化及其丰富,比如《张猛龙碑》,难以计算其中的点有多少种形态。到了行草中,点更是千变万化,以一当十。黄庭坚的草书洋洋洒洒,姿态各异,有意无意之间,一派点画风韵。点可以代表不同的笔画,不同的偏旁,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意趣,既抽象又形象。

国画也是点线面的组合,画面中的点既可以是山石树木,也可以是鸟兽虫鱼,不一而足。石涛说"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遭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潘天寿更有"点上积点之法",即"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说不清的"点"……

点点笔画素材 书法家说点点乃笔画之始(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寂静清幽之境自出;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冷清惨戚之意自见;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若是几"朵"梅花,便落俗格;

有时点不一定露面,"无边落木萧萧下,"纷纷皆点;"不尽长江滚滚来"绵绵皆线……

卫夫人《笔阵图》中说"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的斜侧之势尽出。再大的物件,远看就是一点,大山大石如此,日月星辰,照样如此。

说不尽的"点"……

本文作者:刘慧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校教师、书法副教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兰亭奖、全国展、楹联展,第四、五、六届山东省省展;第六、七届青年书展等。获得全国教师书法展一等奖,省教师书法展一等奖,文化厅星光奖,五届省展优秀奖,王羲之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笔字楷书书法教程》,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资源共享课程《书法》。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简介,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