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常见的猫头鹰(北京常见的猫头鹰)(1)

雕鸮

河北地区常见的猫头鹰(北京常见的猫头鹰)(2)

灰林鸮

河北地区常见的猫头鹰(北京常见的猫头鹰)(3)

短耳鸮

河北地区常见的猫头鹰(北京常见的猫头鹰)(4)

长耳鸮

河北地区常见的猫头鹰(北京常见的猫头鹰)(5)

纵纹腹小鸮 摄影/大好

◎钟嘉

中国有32种猫头鹰,在北京分布的大约有10种。

“常见”的概念,指在合适的栖息环境与季节,留意寻找和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而即使是常见种类,想不经意偶遇的机会也不大,毕竟鸮形目鸟类绝大部分是夜行性的,白天既不活动也不出声,轻易发现的概率比较低。

本文以体型大小为序,介绍六种北京常见的猫头鹰。

雕鸮,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60厘米以上的身长,是北京的留鸟,四季可见,但区域不同。它们秋冬季会出现在平原地带,选择树林白天栖身,甚至就蹲在旷野上,夜晚在附近田野和村落捕食鼠类、鸟类等,号称没有什么不能上它的餐桌,包括其他猫头鹰。隆冬至开春前,雕鸮会另找适合繁殖的区域,把巢建在山区的崖壁上,有时是土崖的凹处。上半年完成繁殖后,看食物充分与否而决定扩散范围的大小。

灰林鸮,40厘米左右的身材,喜欢树林。它们的巢址一般选在树洞中,有时也在有岩石遮挡的地面,甚至一些高大木质建筑物的房梁间——当然是没人打扰的偏僻处所。它们的食物十分庞杂,从鼠类、鸟类到两爬和昆虫,甚至鱼类。灰林鸮在北京也是留鸟。北京植物园里有灰林鸮选中的繁殖地,已经利用多年。

短耳鸮,35厘米左右的身材,比长耳鸮还大一点,但是没有长耳簇而显矬。它们在北京是迁徙经过,或者越冬。相对来说,它们喜欢湿地旷野和冬天收获后的农田,喜欢在草丛中藏身。往前一个冬天,官厅水库附近的短耳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前来拍摄;而2021年的冬天,一只短耳鸮出现在东郊湿地森林公园,小中河两岸常见它的身影。

长耳鸮,35厘米左右的身材,因有长长的耳羽簇而得名。在北京,它们是典型的冬候鸟,迁徙季节也常见。曾经在天坛公园南神厨一带,有长耳鸮固定的越冬种群,2001年初的统计达60多只。白天在古树上休息,夜间觅食。明清年间皇家在天坛祭祀宰牲,吸引长耳鸮前来。而这些古建园林中的鼠类与蝙蝠,方为稳定食源。由于近十几年的古建修缮与环境卫生的维护,天坛不再见长耳鸮,但南海子以及京郊多地,还有它们的越冬信息传来,长耳鸮没有放弃北京。

纵纹腹小鸮,只有20-25厘米大小,是北京的留鸟,不甚惧人。不仅京郊村落附近常见,城乡结合部的校园、大院也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对巢区的选择比较多样,树洞、土崖洞穴,断壁残垣中,都有可能。它们喜欢蹲电杆顶、房屋顶,不在乎公路上车来人往,只等暗夜来临后的捕食大餐。但是近年来的城乡环境整治与旅游开发,很多影响了小鸮的传统栖息地,它们退到了更少人类活动的区域,不再那么容易见到了。

红角鸮,不到20厘米长的小型猫头鹰,夏季在北京部分迁徙经过,部分留下繁殖。京郊山区林地春夏傍晚可以听到“王刚~王刚哥~”这样节奏的叫声,就是红角鸮的领地宣示与求偶。它们身材娇小但仍可捕食鼠类、鸟类,蜥蜴、昆虫也是它们的主菜。如果有大小合适的树洞作为巢址,它们的繁殖防御可能会降低标准,而甘冒被人打扰的风险。

这些猫头鹰都有或棕或灰的斑斓羽色,却又各具特点,作为特定环境的很好保护色,白天栖息时与树干、草丛、荒地等自然物一起,浑然不辨你我,甚至近在咫尺都难以发现。而夜幕降临时,它们的飞翔没有一般鸟类的扑翅声音,可以悄无声息地扑向猎物。适应夜间捕食的眼睛,白天紧闭或睁一眼闭一眼,也是猫头鹰的一绝。

这些暗夜精灵,处于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都是国家保护鸟类,不能伤害与打扰。如果你喜欢它们,就悄悄地去寻找和观察,不要干扰它们的正常作息,尤其是育雏的时候。切记!

摄影/关翔宇(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