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间,上海见证了首个自贸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深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进博会等一系列扩大开放的平台成效显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上海新时代发展成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海新时代发展成就(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形势)

上海新时代发展成就

非凡十年间,上海见证了首个自贸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深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进博会等一系列扩大开放的平台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经受住疫情的考验,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形势,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更好展现担当和接续前行?

应该牢记,所有的成功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一定是坚韧、坚持、坚强所致。我们要有激情,不能因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就激情衰退;要有远见,把改革开放一直抓下去,这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殷殷嘱托及万千期待;要有决心,不怕困难,勇毅突破,奋力攻坚,迎来更多的新气象和更大的新奇迹。

第一,改革要更加突显。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改革。改革没有完成式,仍然需要做出许多新的重大努力。要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探索全面展开、提前一步,在上海先做好,然后在全国复制、推广和辐射。

今年8月,临港新片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三年来,共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制度型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然而,面对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改革的步伐应在更新的层次上往前推进。以数据跨境流动为例,尽管作了诸多尝试,但依然面临国际数据传输和服务不强、要素流通配置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浩浩荡荡的数字化发展浪潮下,新片区要率先推动数字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抓紧试验相关国际条约中的新举措、新做法,做好压力测试。

要综合运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式,围绕部分特殊应用场景的特殊需求,如离岸金融服务、数字贸易服务等,建立特殊的“国际数据流通功能区”。

同时,鼓励符合要求的企业参加跨境数据流通创新试点,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融入国际规则,与全球其他国家逐步形成规则相通、标准相容的一体化数字贸易市场。

改革的联动发展,也要不断往前推进。新片区诸多新政在探索性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应及时在整个自贸试验区乃至在整个浦东落地、落实、落细。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的互联、互通、互动,发挥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第二,开放要更加突出。

近年来,上海推进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歇。以开放扩大合作,以开放共享机遇,成为这座城市始终不渝的坚持。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过去的几届进博会,近200个参展国家和地区遍布五大洲、四大洋,每年参展商数量保持在2600家至3800家区间,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回头率超过80%。今年的进博会即将如期而至,我们要通过进博会,更有效率地实现国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特别是,要进一步丰富展示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加强“6天 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联动,促进展品变为产品,既让更多的国际品牌云集上海,让海外企业熟悉、喜爱中国市场,也让上海本土品牌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体现中国特色,从而带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使进博会真正做到无远弗届、影响全球。

第三,政策要更加突破。

政策突破要系统集成,关键在于深化,重点在于全面。要把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向和举措全面梳理,对于尚未落地的要尽快落地,并适时研究推出一批新的着力领域。

特别是,要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要素的自由流动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是上海永不停息迈向未来最重要的资源、最鲜活的组成部分、最有希望的象征。近年来,上海在服务人才的软件、硬件等诸方面做了相应努力,推出了许多举措。面向未来,既需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也离不开具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和大量执行层面的人才。

为此,有必要依据发展趋势和战略定位,形成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各尽其能的平台和氛围,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没有一个伟大的实践是唾手可得的,必须要有勇气、激情和决心才行。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是具有特殊使命和功能的城市。凭着我们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大家一定要努力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坚定前进。

(作者: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周汉民)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 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周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