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1)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2)

第一部 苦难的岁月

第一章:二儿生人(4)

杨大发顾不得一天的劳累,走到儿子的眼前。二儿这个时候,还是每天睡觉多,很少睁着眼、醒着自己玩耍。不知怎的,杨大发一坐到炕边,二儿就睁开了眼睛。

杨大发看着这个刚降生不久的还有点陌生的儿子,心里一酸,一行热泪差点落在孩子脸上。此时这个汉子的心情很是复杂,是生活的艰辛?是对婆娘的愧疚,还是对孩子的疼爱?

杨郑氏已把桌子放在炕上,黄澄澄的棒子饼子,热腾腾的咸菜鸡蛋也端上来了。儿子柱儿提前吃了,躺在炕上合衣睡着了。杨郑氏的身体恢复很好,原本庄户人也没有那么娇气。她还没有吃,她要等着自己的男人回家,一起吃。

许是一天的活计太累,杨大发看着桌上饭菜,真的很有食欲。看着婆娘红润的脸,憨厚的大发和自己的婆娘相视一笑。

“吃吧!二儿他爹,知道你累,特意贴几个饼子,都吃了吧!杨郑氏用“二儿他爹”称呼自己的男人,先前都是“柱儿他爹”。足以说明,现在这个家的重点对象,就已经转移到二儿啦!

“俺和柱儿吃过啦!”她心疼地注视着自己的男人。

大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棒子饼子是那么甜,心里是那么暖,胸膛里一种责任油然而生。

“要是每天都能吃上这棒子饼子,能吃饱,该有多好呀!”杨大发边吃边说。

吃完饭,杨郑氏忙着收拾桌子,大发从褡裢里取出铡草,挣得皱巴巴的2毛钱交给婆娘。婆娘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炕边的枕头下面。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3)

饼子篮子

过了年,也立春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人们也不用睡得那么早了。大发说,好几天没有到爹娘那边看看啦。杨郑氏就从悬在当屋中心的竹篮里,拿出两个贴饼子交给杨大发。

那时的农家人都把盛放吃食的篮子,悬挂在灶屋中间的房梁上。上边一个绳子,系着一个用树杈子做成的钩,把篮子手柄挂在上边。这样可以防止猫、狗什么的,触碰到偷吃啦。

“给,拿过去吧!”婆娘把饼子递给自己的男人。

“嗯!”大发接了过来,揣起棒子饼子,去看他的爹娘去啦!

大发的爹娘,也都60多岁啦。这么多年,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要是没什么脱不开身的活计,都要到爹娘这边看看。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4)

大发爹娘家离他家很近,不足50米的距离。村子里没有灯光,每家屋里的那点灯光远远映射不到屋子外边。但路很熟,摸着黑儿,一会儿,就到了。

他的爹娘还没有睡觉,爹娘问了儿媳和他们孙子的情况。大发把出去打短儿,干铡草的活计和他的爹娘聊了一会。他的爹娘说这些,劝告儿子注意自己身子的话。老人还能帮助些什么呢?!不给自己的儿子添麻烦,也就不错啦!

他临走前把棒子饼子悄悄放到外屋的灶台上,就走出爹娘的家。当他走出屋门时,才大声说“娘!饼子放在灶台上啦”!否则还得打刮(谦让)半天。爹娘是不舍得要他的吃食的,况且还有两个孩子,儿媳妇身子也比较单薄。

大发回到家,婆娘就靠在炕边睡着啦!他抱了点枣树枝子,拿来点棒子皰(音:pao,就是玉米的外皮)子引燃,好把炕再烧热点。让冰冷的屋子增加点暖气儿,别冻着婆娘和孩子。

二儿出生1个月啦!他娘的奶水也很好,也很充足了。二儿长得胖乎乎的,越来越好看。

大发每日“日升而做,日落而息”的出门打短儿,婆娘在家操持家务,照顾着二儿和柱儿。日子就这样过着,倒也安逸。

二儿在爹娘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着,体重在一天天增加,个子在一天天猛蹿。不到6个月,就肉敦敦的像个小老虎。

自生完二儿后,杨郑氏的身体恢复较好,脸色也比原先好看多啦,但气力总不是很足,也许是二儿还在吃奶水的缘故吧!

二儿能说简短的“话”了,会喊出“啊、呵”的字眼。这个时候,也是最逗人儿的时候。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5)

刚进入6月份,天气异常炎热,庄户人们每日忙于侍弄地里庄稼,忙碌得很,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吃食来享用。尽管生活还是贫困,但人民生活消停,倒也安居乐业。

杨大发还是照常给人打短工,这个时候是麦子疯长的时候,还有1个多月,就麦收了。

今年麦子长势很好,光靠雨水,就基本够吐穗拔节的小麦需要的水分,远望满洼的地里是绿油油的一片,榆树、柳树、枣树和大片的小麦。小麦花开始授粉了,整个村子和满洼遍野弥漫着麦子花的清香。

杨大发忙完自己的那十亩棒子间苗除草。这棒子是开春就播种的,属于春播,要比麦熟后播种的,成熟的早些。就寻思出去打短儿啦!也好挣钱“外快”贴补家用。

这个时候的短工,大部分活计是给春播的玉米间苗,除草。间苗,就是为了方便棒子生长,按照一定的株距,把多余的苗去掉,好让剩下的苗吸收更多的养分;除草,很简单,就是除去那些杂草,别让它们吸收土地养分水分。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6)

沧州地界儿,运河以西一带,主要是现在的纸房头、大褚村、杜林、崔尔庄、高川乡公所、建国县,土质很好的,一年两季作物,夏季收小麦;秋季收棒子、谷子、芝麻、红(白)薯、黑豆、黄豆、花生等作物。当然最惹人喜欢的还是小枣。

这个时候天很热,在农村的五昉六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间苗最好的时机。刚刚除掉的苗,经大热天毒毒太阳的酷晒,不到一个时辰就打蔫了,再没有生机。

这个时候最怕下雨,刚刚除下的苗,一经雨水,又和刚刚分离的粘合一起,除下的草还有生长能力,还会扎根儿,就又恢复生机。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7)

瓷水壶

杨大发下地干活,都趁晌午最热的这几个时辰下地。带上一壶水,光着膀子,穿着大免裆短裤、坎肩,一条粗布毛巾就开始干起活来。

那时的水壶,一般都是白色的陶瓷制作而成,有盖、有壶柄,也比较讲究,可见大中国的陶瓷技艺还是流传已久的。

雇主家的地都是大块地。一般都是一两垧地,也就是一二十亩地。除上这一垧地,雇主家给1块钱,得干四五天,挣这点钱并不那么容易,就是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挣这个辛苦钱。

日头火辣辣地悬挂在天空,像旋转的排热桶,炙烤着已经滚烫的田地。现在的棒子苗才一扎高,翠绿的叶瓣,略微有些打蔫儿,没有一点精神儿。也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啦,庄稼有点缺水。

这岁月头风调雨顺的年头是不多的,不是旱了,就是涝啦!要不就会闹虫灾。记得俺小的时候,也是闹过蝗虫灾害的,只记得捡拾回蚂蚱油炸着吃。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8)

锄头

杨大发拿着的锄头,就是他干活的家什,这件锄头也有些年头啦。齐眉高的木柄,光亮,长时间攥握摩擦、汗水浸透的缘故,像是包了“浆”。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使这家什的人,准是好庄稼把式。

蜇人的日头毫不客气地直射着杨大发的脊梁背,被日头烘烤的田地也蒸腾起一股股热浪包绕着他。整个田野像一个桑拿间,闷热得很。

远处不时传来布谷鸟的鸣叫声,但许是它也感到热的缘故吧!声音也不那么脆亮悠远。

大发把把捏锄头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边,轻轻地淬了几口唾沫,深深地弯下腰,拉动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头刀刃,在黄土里嘎吱嘎吱的割掉苗根、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股翻动起来,散发着略带湿润的清香。

他一步一步的挥舞着他的锄头,就像战场上骁勇的战士,一片片幼苗和杂草,在他的舞动下失去了生机。松软的黄土地立下了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

杨大发是个不惜力的人,无论是给自己干活计,还是给顾雇主家干活,都是一个样子,从不会偷懒耍奸,在一群打短人群中,他也是最能揽活的。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9)

鲁安庄村西南角有一个空场,足有一个压麦场大小,空场上有一棵大柳树。这个柳树有些年头啦,树高有10来米高,树冠足有8米来的见方面积,日头一出,能遮住一大片阴凉儿。这就是村里的临时雇活打短儿的地方。

无论是雇人干活的,还是出力气给别人干活的,都一早赶到这个地方。庄户人家的农活都是明摆着的,到了什么时候,就干什么活,所以干活的带着自己的家什儿。选好打短儿的雇主,谈好价钱,就带着短工走了。没有找到雇主的人,就得在这呆着、等着。自然活计好的人,就会有雇主;活计不好的,也很难揽到活计。来这里雇人的,来这里打短揽活的,也都是这附近三村五里的庄户人。

杨大发就是每天都到这里揽活。他是鲁安庄附近一带的有名的庄稼把式,活计好,揽活是不成问题的。这自然也贴补家用,能多挣几个钱,好换些棒子面,也极少换些面粉。面粉就做成白面馒头,给二儿和柱儿吃,杨大发和自己的婆娘就吃些棒子做成的饼子。

这样的日子就这样的安稳的过着。

杨大发出外打短儿,婆娘在家操持家务,看护两个儿子。二儿六个月大啦!越发长得壮实,虎头虎脑的,小胳膊、小腿也很有力,已能开始坐着,有时还能趴在炕上,试着抬起头,用小手扒几下。

柱儿也很喜欢这个小弟弟,一有空就逗着弟弟,帮助他的爹娘看护弟弟。

二儿在一天天长大,这个庄户人家也在这样的岁月里生活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10)

鲁杨于沧州农村老家

鲁杨,自幼酷爱文学写作,某直辖市作家协会会员,省级单位媒体特约记者,在军地媒体发布《山中那座军营》《兵之初》《中国蓝盔》等中短篇小说、散文、新闻等作品近400篇,100余万字。目前受邀完成创造长篇小说《记得咱的家》。

长篇纪实文学使命1979(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11)

沧州铁狮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