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国—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位于四个地壳板块之上,因此地震频仍,是世界上有名的「地震之国」,最近的例子包括2011 年3 月11 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及2016 年中的熊本阿苏大地震,这些地震的伤痕现在犹然可见。

既然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那自然不只是现代,在历史上日本也发生过为数不少的大地震,可以说,要写一部「日本地震史」也不是难事。

日本人对于地震的意识也可谓深入骨髓,问题是,现在日本人的防灾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全面、实用的防灾训练,而这些防灾避难的措施也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现今各种相关科技发达的结果。

只是,由于我们到目前为止都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现代的我们即使能通过先端、严谨和精密的研究分析,已经明白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仍然束手无策,只能寄望震度不高,不致于造成重大人物财产损失。活在现代的我们也尚且如此无力,那么,在还没有这些科技、科学帮忙的古代日本人又是怎样理解和对应地震的呢?

素戋呜尊斩八岐大蛇的故事

这种思想与引进日本的中国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结合,形成了天谴思想和德政仁治思想的基础,成为一个统治者自我警惕的无形信号。

在这种理解下,当时的天皇与朝廷除了将天然灾害与统治得失相结合外,从来的慰灵思想也同时并行,甚至将举办慰灵抚怨的法会视为驱除地震等灾害的必要措施。

地震与龙神

如前节所示,随着佛教思想的渗透,日本人对于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也慢慢增添了更多的佛教元素。公元八世纪时,圣武天皇大力扶持佛教发展,同时他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大量从唐帝国和朝鲜诸国带回来的佛经翻译作品里,便有提及地震等天灾与世间的关系。

其中,大乘佛教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便提到了佛陀、世尊每当要警示世人、消除邪魔时,便会用自身的能力发动六种不同的震动。换言之,在佛教的解释里,地震其实是神明的忠告和为救济凡人而来的。

地震前地下水井有变化吗(从远古龙神到江户鲶鱼)(1)

被龙包围的日本国

后来,吸收了佛教思想与中国道教思想的阴阳道后,日本进一步演绎出新的说法,如在室町时代时的天文占卜书里,便将上述的六种震动改少为四个,即「火神动」、「龙神动」、「金翅动」和「帝释动」。这些不同的地震原本是按时间、方位而定,中间的变化在此不赘,总之「龙动」或者「龙神动」的地震是在白天到黄昏的时候。

然而,根据灾害史家的研究整理,到了中世纪以后,「龙动」越来越多,甚至几乎都是龙动。这是为什么呢?至今仍没有一个全面的解释。不过,同时期(11-14 世纪)佛教和中世神道进一步融合,佛教里的水神龙王与神道中的龙蛇(八岐大蛇)的故事被揉合在一起,至此,日本人更认为龙神其实是神佛的化身。

自中世纪以来,龙作为神佛警世的化身,又是潜伏在自然环境的灵兽,以龙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也越来越多,在民间的形态和曝光率越来越多,久而久之,龙也越来越神通广大不仅跟地震、雷暴有关,就连火山爆发等其他灾害都扯上关系。

虽然如此,龙跟地震的密切关系还是不变的。在当时,日本人相信日本的龙跟蛇一样,住在水底、洞中或地下,而且空间互通,当它们又要出来乱动时,便会在其中一地的地下/水下引发地震。现在日本各地的地名「龙口」、或者寺院、神社、岩洞里的「龙穴」便是当时人想像出来的龙神出入口。

虽然日本人基本上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视龙为带来灾害的灵物而需要祭祀安抚,但他们同时又受到日本传统的慰灵思想,相信龙神受到妥善的祭祀后,便会反过来保佑人间。

地震前地下水井有变化吗(从远古龙神到江户鲶鱼)(2)

奈良室生龙穴神社中的「龙穴」

鲶绘与地震

说到最后这个部分,或许有读者会疑惑:「引起日本的地震不应该是鲶鱼吗?怎么会是龙呢」。的确,我们在网络、书籍甚至电视节目里都会听过说,江户时代的人相信地底住着大鲶鱼,就跟上面提到龙神一样,会突然动起来引发地震。

问题是,为什么中途龙会变成了鲶鱼呢?首先,地震由龙神在地下、水底鼓动而引发的说法自中世纪,大抵成为日本的根本概念。日本人甚至因此而相信日本国土(抽象上的)的地下和周围住着一条巨龙,它将保护着日本,但同时又会引发地震等天灾。

这个观念一直到江户时代中期的十八世纪,都一直维持着,但与此同时间,新的概念也慢慢发生了改变。那就是不少读者熟悉的鲶鱼。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鲶鱼与地震关系其实不长,而且存在期间短,又主要限定在江户城下,实在是一个特别的现象。那么,江户城民究竟是如何、何时将鲶鱼与地震联想起来的呢?

具体的成型过程仍有不明的地方,但将鲶鱼跟龙混为一谈的痕迹其实在室町时代已有可见,在更早的一些局部地区的传说里也能看到。

一个主要来源是来自近江国(现在的滋贺县)内,浮在琵琶湖上的著名宗教圣地.竹生岛的信仰。当时的人相信,竹生岛就是日本的核心,竹生岛的底下便藏着支撑日本的柱子和基石,即「要石」,在那里住着一条如鱼一样的鱼龙,保护着这「要石」。

鱼龙的说法从室町时代产生,后来也曾在战国时代隐约可见。只是,这个说法是怎样辗转在江户时代末期变得脍炙人口,则还是不太清楚。然而,上述类似竹生岛故事,在江户附近的鹿岛神宫也存在,据传鹿岛之下也有支撑日本的柱子和「要石」,而关键的是守护这要石的已然变成鲶鱼。

由此推想,在江户时代守护江户外围的鹿岛神宫的鲶鱼传说,很可能便是鲶鱼在江户取代了龙神角色的主要原因。

在幕末的1830 年代,安政大地震时,鲶鱼与地震连结更强了,且被江户民众画成「鲶绘」的风潮也在这时出现。事实上,安政大地震前就已有局部将地震与鲶鱼扣在一起的绘画,但安政地震后,「鲶绘」在江户蔚然成风,鲶鱼除了是被江户人认为是招来地震的元凶,遭民众喊打外,同时还是民众表达不满的媒介,鲶绘中的鲶鱼会化为人形去从有钱人身上夺出金钱,救济受地震之苦的百姓。

因此,江户人对鲶鱼的态度也是存在双重性,再按这双重性将「鲶鱼」分成「大鲶」跟「小鲶」,前者作乱引起地震、乱事,后者则是帮助百姓的吉利之物,时人还会将画有小鲶鱼的鲶绘贴在家里,求免遭灾。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这种鲶鱼热潮并不是人人欢迎,当时的武士和知识层都视这个现象为民愚行为,认为这种行为一点都不「科学」,而且这种应运而生的「鲶绘」也没有在全国扩散开来,可以说是「大江户」人对世相时局的独特投影。

到了明治维新时,「鲶绘」便被斥为愚昧、落后的代表,随着西方科学和思潮进入,曾刹那间引发大江户人共鸣的「鲶绘」也慢慢地的被遗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