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1)

(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的第十九任国君,叫做晋献公。

晋献公,年轻气盛,志向远大,一直想要扩张土地,征服俩邻国,一个叫做虢国,一个叫做虞国。

虞国就叫做虞国,只有一个,但虢国则不然,一共有五个,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一般我们分别称呼为东虢,南虢,西虢,北虢和小(中)虢。

晋献公惦记的这个虢国,是北虢。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兵强马壮,按理说收拾这么两个不起眼的小国,简直是不废吹灰之力,然而,在出兵之前,晋献公却发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虞国和虢国虽小,但这俩国家的关系却处得相当好,属于是战略同盟,两国之间时常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打虞国,虢国肯定会帮忙,反之,你打虢国,虞国肯定也不会袖手旁观。

是的,虞国和虢国虽小,但却掌握了战争同盟的最高艺术,那就是——不离不弃,同生共死。

如果是1v1,晋献公的把握还是很大的,但如果1v1变成了1v2,1v2又变成了腹背受敌,被两面夹击,那可就有点悬了。

晋献公左思右想,实在是想不出什么解决办法,于是他找来了心腹大臣,荀息。

荀息,是晋国的大夫,晋献公的随身智囊。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2)

(献策)

对这件事儿,荀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左传》: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大王,我看这事儿其实很简单,虞国离我们比较近,而虢国离我们比较远,所以咱们可以借道虞国,先打虢国,消灭虢国之后,再回头收拾虞国。

晋献公一听,寻思这不废话么?

因为先打谁后打谁根本没有区别啊,你打虞国和虢国之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一个肯定都会出手相助,到时候咱们就是一打二,少对多,不还是困难重重么?

再者说了,咱们大军乌央乌央的出兵,又不是去旅游的,人家虞国也不傻,怎么可能会乖乖地让出道路呢?

荀息嘿嘿一乐,十分从容地表示:

咱们要是空着手去,虞国肯定是不会放行的,但如果咱们要是带着礼物去,那可就说不准了。

晋献公乐了,那好办啊,要钱咱们给钱,要礼物咱们送礼,实在不行,咱们整点美人计,送点姑娘过去也行啊。

听晋献公这么一说,荀息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认为不行。

君子求财好色,世人都喜欢这些东西,这咋不行呢?

您还别说,还真不行。

普通人能被钱财所收买,能被美色所蛊惑,但虞国的国君,一定不会。

不是因为虞国国君高风亮节,而是因为这些东西,刺激不到他。

虞国再小再弱也是个诸侯国,虞王再没用,他也是个国君,既然是国君,人家就不差钱,更不差美女。

你送人家不稀罕的东西,人家能动心么?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3)

(玉石)

如果想要贿赂虞国,就必须送上晋国土生土长的良马和产自晋地的美玉,只有这样的礼物,虞国才会动心。

因为,这些礼物虽然算不上贵重,但却是虞国所不具有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懂得这个道理,到哪儿送礼也不用犯愁了。

当然,荀息其实并不擅长送礼,他所擅长的,是洞悉人性。

不过,这个想法一提出来,晋献公可着实是有点肉疼。

那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骏马,是晋献公一口草一口草喂出来的,那洁白无瑕的美玉,产量本来就低,挖空了好几座大山才发现了那么一块。

良马和美玉,是晋献公的心头好,是他最为宝贵的东西,这要一下全给了虞国,晋献公还真有点舍不得。

这么看来的话,咱们的晋献公同志的思想觉悟,还是稍微有点低的。

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分迷恋,只会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人生,一定会有比世俗意义上的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劝朋友可以这么劝,但荀息劝晋献公可不能这么权。

荀息是臣下,而晋献公是国君,荀息要是这么劝晋献公,那不就等于是说晋献公没有格局,直接打晋献公的脸么?

所以,劝是一定要劝的,但要换一种方式方法。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4)

(晋献公 形象)

于是,荀息对晋献公,说了这么一句话:

《左传》: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现在这些东西的确是给了虞国,但您别忘了,咱们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虞国和虢国啊,到时候虞虢两国一灭,东西还不是咱们的。

荀息这么一说,晋献公的心里才觉得有点平衡,终于同意实施荀息的计划。

于是,在荀息的策划下,晋国大军带着礼物直奔虞国,虞国看到良马和美玉,两眼放光,合不拢嘴地接收了礼物,二话不说就为晋军让出了道路。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前脚刚收了人家晋国的礼物,现在人家要顺咱这旮沓过去,咱们没有不放行道理吧?

当然了,虞国上下也不全都是傻子,虞国有位大臣,叫做宫之奇,认为事情不妥,于是多次劝谏虞国的国君,表示咱要是把晋军放过去了,他们搞不好就要攻打虢国,而虢国一直和虞国互为掎角之势,虢国灭了,虞国恐怕也不保啊。

唇亡齿寒的道理在虞国的皇宫中飘扬,但很可惜,虞国国君已经不在乎这一切了。

虞国国君没有读过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但他很显然贯彻了书中“积财积仇,散财积福,及时行乐,花天酒地,财尽福至,莫要执迷”的心态。

晋军借道虞国,很快兵至虢国,三下五除二就把虢国给灭了。

去是从虞国去的,回来当然也要从虞国回来。

不过,在班师路上,晋军的将领里克却出了点问题。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5)

(虞王 形象)

这位将军路过虞国时,表示自己身体有恙,于是和虞国的国君商量,想要在虞国附近驻扎下军队,权当做是休息两天,调养身体。

虞国国君有心不答应,但问题是晋军这一趟回来,同样是大车小辆的给自己送了来一堆厚礼。

礼物自己都收了,人家现在就想要在城外休息两天,自己总不能翻脸不认人,把人家撵走吧?

于是,这支晋军获得准许,在虞国附近安营扎寨,这就算是不走了。

这支军队赖着不走还不算,没过两天,晋献公另外又率领一支军队抵达了虞国,并且热情地邀请虞王出城狩猎。

那个时候,后三国时代的司马昭同志,还没有出生,但我们晋献公的野心,此时此刻的野心算是暴露无疑,众人皆知了。

然而,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晋献公的居心,但偏偏这个虞王却一点也没看出来。

他不仅对晋献公的野心毫无察觉,反而屁颠屁颠地跟着晋献公出城打猎去了。

结果,虞王和晋献公出城狩猎,痛痛快快地玩了一上午,临了虞王一回头,发现虞国早已经更服易帜,被晋国占领了。

望着萧瑟肃杀的平原上自己刚刚还在追逐射杀的麋鹿和野兔,直到这一刻,这个一辈子稀里糊涂的虞王才清醒过来——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是猎人,其实,自己早就成了猎物。

覆灭虞国和虢国的丰功伟业,让荀息成为了晋国一等一的大臣,他因此成为了有史记载的春秋晋国第一位相邦。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6)

(骊姬 形象)

时间来到晋献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原本国富民强,风调雨顺的晋国突然爆发了一场内乱。

内乱之始,又起于后宫。

晋献公有一位宠妃,叫做骊姬。

这位骊姬平时深得晋献公的宠爱,可以说是冠绝六宫的存在。

做为君王的女人,后宫的主宰,骊姬的野心,那是很大的。

骊姬有个儿子,叫做奚齐,骊姬一直想要将其扶持为太子,日后好继承国君之位。

但问题在于,奚齐不是晋献公的独苗,在晋献公的诸多儿子中,申生,重耳,夷吾这三位才是太子的热门人选。

有这三位仁兄在,就是斗转星移,太阳从西边出来,奚齐也当不成太子。

于是,骊姬发动浑身解数,整天在晋献公的身边说她儿子奚齐的好话,讲晋献公另外几个儿子的坏话。

一来二去,晋献公还真就被洗脑了,开始极力打压其它几个儿子。

申生被活活逼死,重耳和夷吾一看不妙,赶紧收拾收拾行李,逃离晋国,走上了流亡之路。

看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晋献公实在是不堪所用,因为在这位老国君的身上,无论是大风暴风龙卷风,都比不过媳妇的枕边风。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7)

(晋文公 形象)

重耳的故事值得再写一篇文章,因为毕竟这位仁兄后来历经坎坷,成为了春秋五霸其二的晋文公,但很可惜,在本篇故事里,他只是个打酱油的。

骊姬的阴谋得逞,奚齐成了太子,但由于年纪太小,晋文公临死之前,特别交代,要由荀息辅政,也就是把奚齐托付给了荀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晋献公万般不舍,但他病体难愈,谁也留不住他。

死亡面前,国君也成了惶恐不安的普通人。

或许,半辈子的似水流年才是晋文公的一切,而现在所剩下的,只有漫无边际的不幸。

他眼巴巴的看着荀息,希望荀息能给他一个让他安心的保证,荀息明白老国君的意思,于是说了这么一句话:

《左传》: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这样理解:

放心吧老铁,照顾不好你儿子,我就下去陪你去!

荀息没有撒谎,献公一死,荀息随即拥立了奚齐,辅佐小国君也可以称得上是尽心尽力。

然而,谁也没想到,奚齐在位不过几天,就被当年带兵覆灭虞虢两国的将领里克给刺杀了。

而里克刺杀奚齐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是献公那个死去的儿子申生的部下。

春秋三杰谁最厉害(春秋第一相邦性格十分嚣张)(8)

(里克 形象)

你荀息被临终托孤,你辅佐奚齐,你要做大忠臣是合情合理的,我里克要报主公之仇,刺杀奚齐,岂不是更加合理?

奚齐一死,荀息差点没气昏过去,他踉跄着爬起来,准备以死殉主,一帮大臣们拉着,好说歹说才把他劝住。

于是,荀息调整心情,又立献公幼子公子卓为新君,然而魔幻的事情再度发生了。

公子卓在位不过几日,又被里克给刺杀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荀息终于崩溃了。

晋献公死了,奚齐死了,公子卓也死了。

荀息万念俱灰,选择了自杀而死。

荀息死了,死在了晋国称霸春秋时代的前夜。

当年那个运筹帷幄,谈笑风生的荀息突然变得很苍老,仿佛这几代国君死去的时候,都会带走荀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使得他的精神更加萎靡。

我们无从得知荀息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是如何度过的,因为一切有为无为之法,当如梦幻泡影。

在作者看来,在那个遥远的春秋时代,荀息的一生,真像是一场光怪陆离的幻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