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键词)(2)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自然保护区物种集聚,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廊道(corridor)指不同于周围的线状或带状景观及构成要素,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与“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内涵相当。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之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

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大会2000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2015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016和2017年的主题分别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的人类生计以及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于2003年开始组建,旨在监测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综合研究物种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资源科学、森林生态学与保育生物学。该研究网络由9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样地组成。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等组织机构,全面负责网络的运行和管理,以及组织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开展生物多样性变化监测、数据集成和对外服务等业务。该网络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基地,也是世界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揭示其不同时期生态系统及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因,研究物种多样性的起源,探求不同尺度的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维持机理;建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及物种灭绝速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阐明全球变化对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及响应;阐明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规律,探讨高效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和措施,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进行科学的规划定位;将该研究网络取得的研究结果应用到生态系统的持续管理中,并为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我国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已经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等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下一步,环保部将努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二是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周宏春 编辑 吕子乔)

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键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