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3358开发板
阅读提纲摘要
本PCB设计指南由德力威尔王术平根据《AM335X英文数据手册2013版》之DDR3章节翻译、编撰而成,包含AM3358处理器简介、DDR3与MPU电路连接、PCB堆叠设计、DDR3与MPU布局、DDR3布线区、旁路电容参数与位置、DDR3信号分组、DDR3终端电阻、DDR3参考电压布线、DDR3数据线走线拓扑与布线规则等实用内容,供广大PCB设计者参考学习。
图1 AM3358功能框图
一、AM3358与DDR3硬件平台简介1.1. AM3358微处理器型号:AM3358BZCZA100
主频:1GHz
焊球数量:324pin
焊球直径:0.5mm
主要特征(见图1):
●ARM Cortex-A8架构,主频1Ghz,32位RISC微处理
●支持LPDDR、DDR2、DDR3、DDR3L接口
●支持NAND Flash、NOR Flash、SRAM
●3D 图形引擎
●LCD和触摸屏控制器
●可编程RTC和工业通信子系统
●两路USB 2.0,支持OTG
●10/100/1000M以太网
●2路CAN控制器、6路UART、2路MCASP音频、2路SPI、3路I2C
●12Bit ADC
●3路32位增强型捕获模块
●3路增强型高精度PWM
1.2 DDR3动态存储器型号:IS43TR16256A-15HBLI
容量:4Gbit(256M x 16)
速率: DDR3-1333Mbps
电压:1.5V
温度:-40℃~95℃
焊球数量:96 pin
焊球直径:0.5mm
时钟:DDR_CK and DDR_CKn工作的标准速率是303 MHz
数据位宽度:16bit
芯片个数:单片
二、AM3358和DDR3电路连接方式本产品采用单个DDR3和MPU连接,数据宽度为16Bit,外部没有VTT终结器。连接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MPU和DDR3连接关系
三、PCB堆叠设计3.1 PCB叠层DDR3布线部分至少需要4层板,可以再增加层数,用来走其他的信号或者增强信号完整性和提高电磁兼容抗干扰能力,优先考虑将信号布在第一层,第一层布不完时可以布在第四层,但第四层的走线不能跨越第三层电源分割面。PCB叠层如图3所示:
图3 PCB最少叠层方案
3.2 PCB叠层规则
图4 PCB堆叠规范
如图4所示:
- PCB走线层和平面层一共不低于4层;
- 信号层不低于2层;
- 在DDR3布线区域的参考电源平面和参考地平面要完整,地平面优于电源平面,当走线层切换时,确保有旁路电容提供高频返回路径;以增强SI完整性、抑止EMI。
- DDR3走线线宽典型值在4mil;
- 过孔尺寸典型值在10mil/18mil或10mil/20mil
- AM3358ZCZ BGA 焊盘尺寸直径为0.5mm
- 单端特征阻抗在50~75欧姆,误差控制在 -5欧姆。
图5 DDR3布局规范
如图5所示:
- DDR3布线区域只能走DDR3相关信号线,禁止其他走线;
- DDR3芯片中心水平方向离MPU芯片中心最远的距离≤X1 X2(≤1600mil);
- DDR3芯片中心垂直方向离MPU芯片中心最远的距离≤Y(≤1500mil);
- 其他走线离DDR3走线区边到边保持4倍线宽以上;
- DDR3离MPU越近,信号传输时延裕量就越大,传输就越稳定;
- 其他信号线走线要与DDR走线区用地平面隔开。
DDR3布线区域同层内不允许其他非DDR3信号走线,DDR3布线区域的参考平面一定要完整的DDR电源平面或地平面,非DDR3信号可以布在DDR3布线区域下面有完整参考平面隔离的层内,如图6所示。
图6 DDR3布线区
六、大容量低频旁路电容的使用MPU、DDR3需要大体积、大容量的旁路电容。大体积旁路电容尽量靠近MPU和DDR3的电源引脚。但优先考虑小体积高频旁路电容和DDR信号布线空间,然后再考虑大体低频积旁路电容。
图7 大容量旁路电容应用规范
如图7所示:
- AM3358 VDDS_DDR电源引脚大容量旁路电容的个数≥2,大电容总容量≥20uF;
- 保证每一颗DDR3芯片电源引脚大容量电容的个数≥2,大电容总容量≥20uF;
- 大电容尽量先满足DDR3芯片,靠近芯片电源引脚布局。
DDR3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高频旁路电容的,并且要尽量减小连接在DDR电源和地之间的高频旁路电容的寄生电感。通常来说,至少做到以下几点是比较好的:
1、安装的高频旁路电容尽可能的多一点;
2、尽量减少旁路电容到需要旁路的CPU或DDR芯片上的电源引脚之间的距离;
3、使用物理尺寸尽量小中容量尽量高的旁路电容;
4、旁路电容打过孔的孔径尽量大,旁路电容焊盘到它的过孔之间的连线尽量要宽;
5、尽量不要多个旁路电容的焊盘共用一个焊盘。
下表是关于高速旁路电容使用注意事项(如图8):
图8 小容量旁路电容应用规范
如图8所示:
- 高速旁路电容的封装尺寸为0201或0402;
- 高速旁路电容焊盘中心离被旁路的AM3358的电源引脚和地引脚距离越近越好,建议≤400mil;
- AM3358的VDDS_DDR 需要高速旁路电容的个数≥20,总容量≥1uF;
- 连接过孔离AM3358的VDDS_DDR和地引脚越近越好,典型值≤35mil,最长不超过70mil;
- 高速旁路电容焊盘中心离被旁路的DDR3的电源引脚和地引脚距离越近越好,建议≤150mil;
- DDR3高速旁路电容的个数≥12,总容量≥0.85uF;
- 高速旁路电容到被旁路的电源和地引脚连线的过孔个数≤2;过孔的离电容焊盘的走线长度典型值≤35mil,最长≤100mil;
- 高速旁路电容到DDR3的电源和地引脚过孔个数≤1,过孔离引脚的走线长度典型值≤35mil,最长≤60mil;
- 两个高速旁路电容分别在顶层和底层镜像布局,则可以共用一个过孔;
10.旁路电容和电源引脚和地引脚可以共用一个过孔;
11.DDR3一对电源可以共用一个过孔,一对地引脚可以共用一个过孔。
八、DDR3信号分组8.1 DDR3的时钟网络分组
图9 时钟组定义
CK主时钟组(差分对):DDR_CK& DDR_CKn;
DQS0数据同步时钟组(差分对):DDR_DQS0& DDR_DQSn0;
DQS1数据同步时钟组(差分对):DDR_DQS1& DDR_DQSn1;
8.2 DDR3地址/数据信号网络分组
图10 信号组定义
CA地址控制组(单端线):DDR_BA[2:0]、DDR_A[15:0]、DDR_CSn0、DDR_CASn、DDR_RACSn、
DDR_WEn、DDR_CKE、DDR_ODT,以CK时钟组对齐;
DQ0字节组(单端线):DDR_D[7:0]、DDR_DQM0,以DQS0时钟组对齐;
DQ1字节组(单端线):DDR_D[15:8]、DDR_DQM1,以DQS1时钟组对齐。
九、DDR3信号终端电阻应用本例中DDR3芯片内含有针对DQS[x]和DQ [x]的ODT(片内终结器),而CK和ADDR_CTRL既没有内部的ODT,也没有外接VTT终结器,但这并不影响信号完整性,可以这样应用。
十、DDR3的 参考电压DDR_VREF布线DDR_VREF走线宽度通常为20mil(0.508mm),如果布线空间有限可适当减小宽度。在MPU和DDR的每个DDR_VREF电源引脚附近,就近要放置一个0.1uF的高频旁路电容。
十一、DDR3的 CK和ADDR_CTL拓扑和布线规则11.1 CK和ADDR_CTL拓扑
图11 CK组合CA组布线拓扑
所选DDR3型号的CK和CA信号如需并联端接电阻,就按上图所示拓扑布线;所选DDR3型号的CK和CA信号若无需并联端接电阻,忽略AT走线,忽略并联端接的电阻、电容器。本项目所选DDR3型号为后者。
11.2 CK和ADDR_CTL走线
图12 CK组合CA组布线方法
所选DDR3型号的CK和CA信号如需并联端接电阻,就按上图所示布线;所选DDR3型号的CK和CA信号若无需并联端接电阻,忽略AT走线,忽略并联端接的电阻、电容器。本项目所选DDR3型号为后者。
十二、DDR3的DATA线走线拓扑与走线规则12.1 DATA线拓扑
图13 DATA线拓扑
数据对齐时钟DQS[x]是点到点的差分信号线,所有数据线DQ[x]是点到点的单端信号线。
12.2 DATA线布线方法
图14 DATA线布线方法
数据对齐时钟DQS[x]是点到点的差分布线,所有数据线DQ[x]是点到点的单端布线。
十三、DDR3布线长度规则13.1 CK和ADDR_CTL布线长度规则CK组内差分线要匹配等长;
ADDR_CTL(CA)组内的各个信号线要以CK组为对齐基准,匹配等长;
CK和ADDR_CTL(CA)走线的最大长度可以采用下图的曼哈顿距离来确定:
图15 曼哈顿距离计算最长走线
一旦MPU和DDR3的位置固定下来后,采用上图中曼哈顿距离确定的布线长度就是最长布线长度了;CK和ADDR_CTL(CA)以此线作为基准长度,尽量减少长度偏移;
多个DDR3时,接入DDR3的短的树桩线和外接VTT终端的短的树桩线,不包含在长度计算内。
最长布线长度计算公式:CALM=CACLMY CACLMX 300mils;此处额外的300mils作用是给布线空间留有充足的余量,这里CACLMY=A1,CACLMX=A2 A3,所以CALM=A1 A2 A3 300mil=2500mil 660mil 300mil=3460mil。
CK和ADDR_CTL(CA)布线长度详细规则如图16所示:
1、(A1 A2)长度≤2500mil,允许偏差长度≤25mil;
2、A3长度≤660mil,允许偏差长度≤25mil;
3、单端线AS长度≤100mil,允许偏差长度≤25mil;
4、差分线AS 和AS-长度≤70mil,允许偏差长度≤5mil;
5、单端线端接电阻走线AT长度≤500mil,允许偏差长度≤100mil;
6、差分线端接电阻走线AT长度≤500mil,允许偏差长度≤5mil;
7、CK组合CA组典型的长度为CALM -50mil;
8、CK线和其他DDR3走线间距≥4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
9、CA线和其他DDR3走线间距≥4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
10、CK差分对内部间距要满足阻抗匹配的;
11、CK线到其他非DDR3信号线之间的距离≥4 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
12、Rcp端接电阻为特征阻抗Zo -1Ω,Rcp端接电阻为特征阻抗Zo -1Ω,Rtt端接电阻为特征阻抗Zo -5Ω,单端特征阻抗Zo为50~75欧姆,差分特征阻抗Zo为单端特征阻抗的2倍。
图16 CK组和CA组布线长度规则
图中(n)备注:
(1)CK表示时钟信号网络组,ADDR_CTRL表示地址、控制信号网络组;
(2)尽量使用最少数量的过孔;
(3)当要在DDR3电源层作为参考平面打过孔换层时,需要添加返回电流旁路电容;
(4)镜像放置;一个放置在顶层、一个放置在底层,呈镜像重合状。
(5)非镜像放置:所有的DDR3在同一层;
(6)尽量减小走线长度;
(7)只针对ADDR_CTRL网络组,建议减小长度偏移,但不是必须的;
(8)只针对CK网络组;
(9)CACLM是最长的曼哈顿距离;
(10)当走线长度超过1250mils时,允许适当减小线中心到线中心的距离;
(11)不同DDR3的信号线;
(12)CK是差分阻抗欧姆,差分阻抗是单端阻抗的2倍;
(13)外接的VTT终结器是绝对不允许放置在源端(CPU驱动端)。
13.2 DQS[x]和DQ[x]布线长度规则不建议,也不必将所有的数据线匹配等长,但将每1字节的数据匹配等长是必须的。可用曼哈顿距离确定最长走线长度。
图17 曼哈顿距离确定DQ组布线最长长度
图18 DQ组布线长度匹配规则
如图18所示:
1、DQS和DQ线有内部ODT功能,不允许外接终端匹配电阻;
2、DQ0数据组标称长度≤DQLM0(数据0组的曼哈顿距离),允许偏差长度≤25mil;
3、DQ1数据组标称长度≤DQLM1(数据1组的曼哈顿距离),允许偏差长度≤25mil;
4、DQS0数据对齐时钟和DQ0数据组一样长,允许偏差长度≤25mil;
5、DQS1数据对齐时钟和DQ1数据组一样长,允许偏差长度≤25mil;
6、DQ0组(含DQS0)与DQ1组(含DQS1)不用等长,以各自的字节对齐即可;
7、DQ[x]组内走线间距≥3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
8、DQ[x]和其他DDR3走线间距≥4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
9、DQS[x]组内间距应满足差分阻抗;
10、DQS[x]和其他DDR3走线间距≥4W原则(线中心到线中心);当走线长度超过1250mils时,间距允许降到最小的4W原则;
11、TI官方文档规定了CK时钟线和ADDR_CTRL线匹配等长,DQS[x]与DQ[x]匹配等长,但是并没有规定CK和DQS[x]匹配等长。但依据德力威尔王术平的设计经验,建议控制DQS(含DQ)布线长度小于CK布线长度,DQS(含DQ)线尽量最短。
十四、AM3358之DDR3布线规范总结1.走线最长≤63.5mm
2.地址/控制组以时钟组对齐,长度误差为2.54mm;数据组一定要比时钟组走线长度要短,尽量最短;
3.时钟组组内长度误差0.127mm
4.地址组组内长度误差0.635mm
5.数据组内DQS对之间误差0.127mm
6.数据组内DQ组内误差0.635mm
7.数据组内DQS与DQ之间误差0.635mm
8.数据组DQS0与DQS1两对之间误差不限,但尽量短;
9.所有线与CLK对齐(Address>CLK>Data)
10.数据0组以DQS0&DQSN0对齐
11.数据1组以DQS1&DQSN1对齐
12.DQS0与DQS1组与CLK组对齐
13.所有地址组与CLK组对齐
14.CPU电源、地焊盘打孔引线≤1.778mm
15.CPU退耦电容打孔距离CPU焊盘≤10mm
16.退耦电容一个焊盘上打孔≥2个
17.CPU电源焊盘打孔≥1个
18.DDR3电源、地引脚焊盘打孔引线≤1.54mm
19.DDR3退耦电容打孔与DDR3电源引脚距离≤3.81mm
20.DDR3退耦电容一个焊盘打孔≥2个
21.DDR3电源、地引脚打孔≥1个
22.DDR3_VREF基准电源线宽度:0.508mm/3W
23.CLK、Address、Data组外间距4W,组内间距3W
24.DDR3的数据引脚靠近CPU一端
25.CPU和DDR3布局的间距:水平25.4mm 垂直38.1mm 之内
26.走线长度=曼哈顿距离 7.62mm
德力威尔电子工程师培训中心PCB培训实例
更多PCB培训、PCB设计培训、电路板培训以及学习PCB设计的技术资料,请参考德力威尔王术平的其他技术博文或者登陆德力威尔电子工程师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下载。
作者简介:德力威尔王术平,嵌入式软硬件全能设计工程师,应用电子技术独立研究员,应用电子技术授课讲师,德力威尔电子工程师培训学校创始人。
本文由德力威尔王术平原创,欢迎点赞、收藏及转发;严禁搬运、抄袭及转载;全网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