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娇

打通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聚焦教育服务转型)(1)

2021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48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及印刷复制奖;出版《人类命运的回响——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100年》等系列主题出版物献礼建党百年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在取得丰硕的社会效益成果的同时,外研社2021财年整体财务状况也保持了稳中有进、稳健向好的态势,总体收入同比增长4%。可以说,2021年,外研社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

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外研社将在打造高质量教材、探索教育服务转型与数字化融合创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

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术优势,经过40余年的艰苦创业、拼搏创新,外研社出版的外语教材贯穿全学段,覆盖多语种,服务数千万学生。

“外研社以教育出版为中心、多语种业务共同发展的原则,为我国多语种教学事业提供有力保障。”王芳表示,目前,外研社已经能够为80多个语种提供完整的教材及服务。

在教材出版领域,王芳介绍,2022年,外研社将紧跟全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改革新动向,着力加强各学段、各语种外语教材建设与研究,把握正确方向,落实国家事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在服务方面,外研社将建立课程、教材与教法相结合的编研出版体系,培训、使用与评价全流程的教材支持体系,不断提高外语教材建设的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

同时,外研社还将持续加强阅读产品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综合学习的外语和中文阅读产品谱系,加快产品融媒体化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构建阅读服务新生态。

为教学生态插上“数字”翅膀

近年来,外研社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努力探索教育服务转型与网络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加大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等新型数字业务发展力度,积极构建线上教育资源和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全力打造了外研在线(Unipus)等平台,构建和形成了“外研社 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大平台。

王芳表示,2022年,外研社将继续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研社的优质资源与品牌积淀,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技术,为全学龄段用户提供专业、科学、高效的一站式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外研社将专注于外语学科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特色需求深度融合,在各大院校落地开花,为教学生态插上“数字”翅膀,共同赋能外语教育教学。

在构建线上资源方面,外研社将继续加速推进核心数字产品建设,丰富资源种类、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运营能力,加大产品体系、数字内容、智慧场景等方面的开发力度,推动教学资源形态创新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的出版社,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系列论述,全面服务国家外交外宣战略,突出‘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导向,是外研社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王芳介绍。

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方面,2022年,外研社主抓两方面内容:

一是加强出版国际平台建设。持续建设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和年度论坛、国际组织胜任力发展中心等重要资源平台。通过举办高水平出版文化交流论坛和活动,将各平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各国民心相通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做好重点图书和项目的策划和出版。扎实推进“当代中国研究”书系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做好“‘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中外政府互译项目(特别是“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以及“新丝路世界人文经典丛书”等重点项目出版,为202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以及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等重要节点做好关键项目策划。

另外,外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外语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在王芳看来,出版业不仅需要创新组织形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还要注重培养具有互联网意识、熟悉多媒介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2022年,外研社通过继续举办“外研社年度好书榜”评选等活动,在内部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编辑专研自身领域,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策划出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术前沿的选题,提高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