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馆开馆70周年的日子,70年来,这座博物馆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怎样的融合与互动,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中有着怎样的责任当担?上博这座文化地标,在展现城市文化积淀,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见证和讲述着历史,更在于它为未来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在上博7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爱上博物馆”专题,讲述“博物馆与大都市”、“博物馆与都市人”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望见未来。

一座博物馆一座城市的记忆(博物馆与大都市)(1)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曾在上博的“江南文化讲坛”中讲授大运河与江南经济,他认为正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给江南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同样,博物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正是因为上海对文博事业的重视,使得“魔都”更具城市魅力。

在王战看来,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城市精神的写照。因此,上博就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写照,具有海派文化特色,并在无形之中教化着城市中的人们,让他们在逛博物馆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更加儒雅,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澎湃新闻:您曾在上博“江南文化讲堂”中担任主讲嘉宾,如何看待江南文化与江南经济之间的关系?

王战:在我看来,江南文化离不开江南经济,千年江南经济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经济的繁荣源于“四水”航运,即大运河、长江、江南水网和海运。之所以强调“四水”经济,是因为传统时代的经济发展,水运最经济,这带来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江南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江南农耕社会中,农忙之外的农闲时间给了手工业发展空间。江南发达的手工业既为江南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又不断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江南手工业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因为无论是刺绣还是瓷器,手工品都必须有文化内容的参与与创作。

澎湃新闻: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去它的博物馆,如何理解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王战:只有讲清城市文化才能理解城市精神。我认为,文化就是用不同形式表达人类的记忆,并将记忆固定下来,而表达文化的地方往往是城市。

文化又分为写实文化与写意文化,博物馆就属于前者。写实文化尊重事实,从文字开始到用史书、地方志等将事实如实记载,并镌刻在人类的记忆中。不过,这样的方式还是比较抽象,到了近代,博物馆通过文物收藏展示使得人类记忆的呈现方式更加鲜活。

所以,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城市精神的写照,实际反映的是国家和城市人民的精神。

澎湃新闻:上博和其他城市博物馆相比,有哪些上海独特的城市印记?

王战: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连接,也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博则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写照,是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汇聚古今中外的文物收藏,特别是在“外”这方面,陈设展品来自很多爱国华侨和国外友人的捐赠。

其实,上博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仅是展现上海当地的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作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等世界知名博物馆,应该是等量齐观的,我觉得这是上博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澎湃新闻:上博如何反映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并影响城市里的人的?

王战:上海是个“大码头”,上博既反映了它所在城市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也反映了城市精神与品格。而且,上博不仅仅是简单诠释上海的城市精神,还起着一种教化作用。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文化的含量,真正领悟到上海的城市精神。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上博对上海功德无量。

实际上,博物馆和文博事业起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教化作用,特别是对上海城市中的人来说,最大的影响在于“儒雅”。上海的契约精神是一方面,随着上海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需要有个逐渐变得儒雅的过程,在精神层面上得以提升。

澎湃新闻:“魔都”上海的城市魅力如何在博物馆方面得以体现?

王战:对城市与博物馆来说,一方面城市要重视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博物馆要真正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两者互动才能体现城市所具有的魅力。

上海因其魅力而得名“魔都”,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体现在建筑、演艺、竞技、美食等方方面面。这其中,文博事业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认为上海是当代的“文博之都”,不仅有民间收藏还有专业收藏,可以说占据着中国收藏界的半壁江山。

澎湃新闻:一座博物馆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上博和上海这座城市之间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是什么?

王战:上博从文化层面反映了整个上海70年来走过的历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它是一种精神写照。

上博和上海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在于“包容创新”。我认为在创新方面,上博还可以再向前一步,比如通过数字技术等打造“数字上博”,让博物馆不再受空间和场地限制。上博可以将一部分展览放到线上,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就能逛博物馆,也激发他们未来到线下逛上博的兴趣。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博物馆是不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表现?

王战:我认为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无论是博物馆的收藏、收购还是展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博物馆与一个城市的实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有着正相关关系。

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特别是上博建成后的70年,不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也是上海经济的发展过程。而上海之所以可以快速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这也带动了文博事业的发展。

上海在对待文博事业方面是非常用心的。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事是,当年上海浦东在开发陆家嘴时,保留了位于商业价值极高的中心绿地中的一幢百年老宅建筑。这就是被誉为“浦东雕花楼”的陈桂春住宅,又名吴昌硕纪念馆,也是陆家嘴唯一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然矗立在周围的一片林立高楼之中。

总之,上海不仅具有经济实力,而且作为文博之都也非常看重文博事业。我相信在新时代,上海的文博事业和上博都会越来越强,使上海这个城市更加具有文化魅力。

一座博物馆一座城市的记忆(博物馆与大都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