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有这样一句名言:“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但对某些孩子来讲,母爱反而是一种束缚。
今天给大家分享樊登老师解读的新书——《原生母爱》。
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你,都能重拾自己与妈妈的美好回忆,成为独立而强大的人。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似乎怎么歌颂都不过分。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谈起自己的妈妈,感受却是压抑、束缚,甚至是痛苦和窒息。
对这些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来说,母亲不再是心灵栖息的港湾,反而是一生的羁绊与枷锁。
世界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南玉说:
“在家庭中,妈妈是所有关系的关键,是一切心理咨询的源头。”
在3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李南玉接待过无数来访者,进行过数万次心理辅导。
她将这些珍贵的家庭治疗经验,浓缩进成名作《原生母爱》。
在书里,她总结出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的4种妈妈类型,她的目的绝非批判母爱,而是希望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原生母爱”达成和解,完成自愈。
“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在李南玉的印象里,有一位来访者让她印象极为深刻。
这位来访者向她讲述了被妈妈“折磨”的故事,整个过程痛哭流涕,情绪一度失控。
来访者说:“我每次看到妈妈的来电都很崩溃,她总是事无巨细地窥视我的生活,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她就会立马干涉,直到我屈服,听从她的旨意。”
来访者是个20多岁的女孩,从小被母亲过度保护,上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找什么工作都由妈妈安排,她无法表达自我,更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不止一次想逃离,可每次反抗,母亲都会说:“妈妈这辈子就靠你了,你一定要听话。”
渐渐地,女孩患上了抑郁症,与母亲的关系也降至冰点。
李南玉说,这类妈妈是典型的“未完成与子女分化”的家长,在她们的意识里,孩子永远是自己的一部分。
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如何与“控制型”妈妈相处,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试图“掌控人生”的孩子,会与妈妈展开亲子大战;而那些选择顺从的孩子,则可能成为“妈宝男”、“巨婴怪”。
伦敦大学研究证实:父母的控制欲越强,孩子的幸福感越低。
过度的干涉,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即妨碍孩子独立生存,又使得他们不知道怎么与外界相处。
李南玉称“未分化的关系”是一颗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会炸响,父母与子女都会受伤。
这种爱,其实不是爱,而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故事。
网友@哭泣的猫说,自己妈妈有一项高级技能:睁着眼说瞎话。
小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爸爸的坏话。
“我就没见过像你爸这么懒的人,我真是瞎了眼,当初嫁给他”;
“你长大了可别像你爸这样,赚不了几个钱,脾气还不小”;
“我的命真苦,为了你们爷俩操碎了心,最后一点好没落着”。
起初,网友很同情妈妈,对爸爸充满怨恨,完全站在妈妈这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网友发现,爸爸根本没有妈妈说得那么不堪。
在他看来,家不是避风港,而是父母对立的两大战营。而作为父母连接点的他,总是在夹缝中不知所措。
成年后,他一直为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耿耿于怀,既不愿亲近妈妈,也无法靠近爸爸。
李南玉将这类母亲,归类为“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她们错误地将丈夫摆在了对立面,一方面希望和孩子的连接更紧密,另一方面又想用孩子达成对丈夫的控制。
然而,家庭是一个整体,一旦搞人为分裂,每个人都不会幸福。
《爱的五种语言》中说:
“生命是一条河流,它由上游自身和谐、中游婚姻和谐、下游亲子和谐组成。”
就像有人说的,父母相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父母之间相敬相爱,少一点恶语相向,多一点温存体谅,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自己的战友,而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
“不管不顾”的妈妈
不少研究证实,一个人想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年时父母的爱与关怀。
尤其是妈妈的关爱,更是孩子的心灵食粮,不可或缺。
在书里,李南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心疼不已。
有位女性,为了贴补家用,10岁时,就被妈妈安排到别人家当保姆。
有一天,她实在太想家了,就走了很远了路,回去看妈妈。
一路上,磕磕绊绊,跌倒好几次,膝盖摔破了,脚底还磨出了血泡。
可一到家,妈妈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气愤地问:“回来干什么?赚到钱了吗?你真让我失望。”
没有关怀,没有呵护,只有冷漠与斥责。
女孩哭着回到自己的卧室,之后一连几天,妈妈都忙自己的事,一顿饭也没有给她做。
之后,她彻底离开家,四处打工养活自己。
妈妈的“不管不顾”,成了她心底永远的伤。长大后,她自卑、敏感、不合群,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在诸多来访者中,有不少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有人生下来,就被妈妈扔去了外婆家,一年见不到几次面;
有人一直被保姆照顾,想靠近妈妈,却总是被拒之门外;
还有人对妈妈的记忆很模糊,似乎妈妈永远在忙。
这些在“母爱缺失”中长大的孩子,无一例外在成年后表现出“没有安全感”、“异常敏感”、“内心脆弱又满身戾气”。
在心理学上,这些都属于“回避型人格”,认定了“全世界没人爱我,更不会有人帮助我”。
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孤独,很难与外界建立“信任关系”。
对妈妈来说,多给孩子一点爱,真的非常重要。
“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重男轻女是什么体验?”
近3000条留言中,我们看到了竟有这么多人,曾被父母区别对待。
有的女孩生下来就被送人,有人是现实版的“樊胜美”,还有人从小做弟弟的保姆,长大后还要负责给弟弟买房结婚。
一桩桩往事背后,是一颗颗饱受摧残的心,而伤害她们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生育自己的父母。
在李南玉的心理诊所,也时常有人问:
“为什么妈妈对我和弟弟不一样?”
“妈妈总说不偏心,可一起闯祸后,受责备的永远是我。”
“我很努力了,为什么妈妈还说我不如哥哥懂事?”
每当这时,李南玉总是耐心地宽慰说:“不是你的问题,是妈妈潜意识里,把你当成了“家庭的牺牲品”。”
她分析道:父母往往会在众多孩子中,选择最弱小或者最依赖自己的那个,倾注爱和感情。
而看起来比较强的那个孩子,则顺理成章负担起较重的家庭责任。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家庭中,“最不争气的”、“身体最弱的”、“内心最脆弱”的孩子,更容易被善待;而那些行动力更强、更独立的孩子,反而成了“牺牲品”。
很多时候,父母根本意识不到“区别对待”的危害性,但事实上,很多悲剧源自父母的“偏心”。
如果一个人总被灌输“你不能超越哥哥”、“你要让一让弟弟妹妹”,他就会形成一种被动型人格。
即使脱离家庭走入社会,他也不敢为自己争取什么,总是委屈求全。
母亲不能一碗水端平,孩子们很难幸福。
重新理解母亲,修复亲子关系
在当代心理学界,李南玉被称为“拥有治愈母爱创伤超能力”的顶级治疗师。
《原生母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母亲的客观阐述,更在于给出了实质性的疗愈方案。
想要与原生家庭和解,不妨听听李南玉的建议:
① 深入了解家人,重塑家庭结构
李南玉提出“建立家庭”的概念,建议人们先要了解母亲的过去,进而理解母亲的言行。
不要将问题局限在亲子关系中,而是要扩展到整个家族关系。
比如,一个冷漠的妈妈,可能有过不幸的童年;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可能总被她的妈妈唠叨;一个控制欲强的妈妈,可能遭遇过背叛……
当我们探究到妈妈们“痛苦”的根源,或许就能帮她们打开心结,走出亲子困境。
② 掌握积极的“意义转换法”
无论遇到什么难事,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
有位来访者,因为妈妈总是否定自己而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在李南玉引导下,他想起了很多童年的趣事。
比如和妈妈一起做蛋糕,生病时被妈妈抱在怀里,与妈妈一起野餐、旅行……
在回忆里,他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整个人好了很多。
当我们不再紧盯着妈妈的“错”,那些隐藏在矛盾背后的“爱”,就会浮出水面。
③ 心态决定成败
俗话说:命由心造,境随心转。
人活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当我们对外界无能为力,就转变心态,学会自救。
如果回忆很重,那就卸下心头的重负,把精力聚焦于眼下。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好心态会让一切慢慢变好。
最后,送给大家李南玉教授的一句话:
“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不要忘记,你是独特又强大的人。”
母亲与孩子,或许是这世上最大的缘分。
如果你是妈妈,那就用爱为孩子营造幸福的成长环境;如果你是孩子,那就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妈妈和解。
愿我们都能和谐地与家人相处,完成自我疗愈,看见希望,收获幸福。
作者 | 瑾山月,以梦为马,以笔为桨。
栏目主理人 | 徐徐来
排版 | 郑向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