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抽象与强抽象是什么(掌握这三点轻松鉴别)(1)

如果假定有一种“伪抽象”艺术存在,那什么又是“真抽象”,或者是“有意义的抽象”呢?依据常识,只要一件作品没有出现写实的形象或符号,摆脱作为符号性图像带来的意义阐释,它们都可以属于抽象艺术的范畴。但为什么一定要将“伪抽象”作为一个话题提出来讨论呢?原因在于,大致在2003年后,中国艺术市场对抽象艺术的接纳似乎意味着抽象艺术表面的“复兴”。但是,笔者并不认为抽象艺术有了一定的市场前景就表明它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恰恰相反,艺术市场对抽象艺术的接纳才是导致抽象艺术“回归”和“复兴”假相的直接动因。换言之,“伪抽象”是艺术市场繁荣下的产物,而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在受商业利益的利诱下催生的。

弱抽象与强抽象是什么(掌握这三点轻松鉴别)(2)

胡又笨《作品07-8》 150×150cm 2007年作

实际上,“伪抽象”已成为当代抽象艺术寻求发展时的最大隐患之一,其隐蔽性和破坏性将自不待言。首先,“伪抽象”主要是指某些艺术家假借抽象艺术在80年代所具有的“前卫性”来寻求进入艺术市场时的捷径。80年代的艺术家一旦选择抽象艺术,其作品很容易就产生了一种精神的附加值,即反官方、反主流的前卫身份。其次,“伪抽象”利用抽象艺术长期在中国的边缘化地位,将“边缘性”标榜为“精英性”。按照中国学院写实主义的教育传统来看,对于普通的大众而言,艺术作品只有写实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来自于现实的才是有意义的,似乎艺术作品一旦远离了社会这个现实的阐释语境,摆脱了图像,进入一种抽象的状态,它们便充满了危险,有着潜在的破坏性。在大众眼中,现实的图像是他们熟悉的、可识别的,它们可以在各自的视觉经验中找到相应的对应物,所以,他们更偏爱写实性的绘画,或者具有叙事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他们坚信这些作品是值得相信的、是可以理解的、是有意义的。

弱抽象与强抽象是什么(掌握这三点轻松鉴别)(3)

这种既定的审美习惯使得他们对抽象艺术持有拒斥的态度,甚至有时还怀有敌意。 “伪抽象”绘画利用了大众对抽象艺术的“拒斥”态度,并假借抽象艺术的“边缘”身份来强调自我的“精英性”。第三,“伪抽象”试图盗取“新潮美术”时期抽象艺术在个体自由和建构现代文化方面所获得的成果。80年代中期的抽象艺术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捍卫个体,以及表达知识分子对建构一种现代文化的渴望。但是,“伪抽象”也可以利用自身风格上的“个人性”来置换“新潮时期”抽象绘画所追求的“个体自由”,即刻意地赋予个人风格以某种文化上的价值。当然,我们面对的困难是,“伪抽象”与“真抽象”有着相似的抽象外观,仅仅从表面的形式、风格上看,好与坏、有意义和无意义很难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区分与甄别。同时,由于中国绝大部分抽象艺术家都有在美术学院学习的背景,良好的学院式训练为他们从事抽象绘画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加之抽象艺术并不需要太多的艺术技巧,所以在选择具象或抽象时,许多艺术家都宁愿选择抽象。

在笔者看来,针对那些2000年以来的抽象绘画,尤其是“伪抽象”艺术,我们判断和衡量其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应该有所改变。换言之,从9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抽象艺术在80年代所扮演的前卫角色已经丧失。在当代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中,抽象艺术无非是多元艺术形态中的一种,艺术家选择抽象就像选择使用摄影、装置、行为等语言方式一样,它们在语言和形态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即无高低、好坏、主流与边缘之分。当代的抽象绘画不再有现代主义的美学内涵,抽象仅仅只是艺术家从事创作的一种语言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抽象艺术已到“去魅”化的时候了。所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将当代的抽象和80年代的抽象区分开,才有可能辨别出哪些是“伪抽象”,哪些是“有意义的抽象”。

弱抽象与强抽象是什么(掌握这三点轻松鉴别)(4)

杨诘苍 《水墨》 纸本水墨 1988年

如何才能鉴别“伪抽象”呢?首先,判断一件抽象艺术是“真”和“伪”的关键在于,该作品是否能进入艺术史的情景中。例如,格林伯格在讨论美国抽象绘画时,就曾用三个阶段,即后期立体主义阶段,超现实的“无意识”书写阶段,抽象——表现阶段来建构其艺术史的情景。如果从更内在的特征上看,格氏不仅追溯了自马奈以来二维平面的形式发展历程,还将康德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赋予其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对于中国的抽象艺术而言,同样需要将抽象绘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情景中。

其次,要考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方法论。所谓的方法,即要求艺术家在进行创作实践时,其所采用的绘画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艺术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个体化的艺术风格。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创作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探索抽象绘画的新的可能性为目的。方法论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要多么的特殊或具有极端性,而是说,这种方法的背后是否承载了艺术家明确的问题意识,即对某些艺术和文化问题的思考。

弱抽象与强抽象是什么(掌握这三点轻松鉴别)(5)

赵无极《71-1-6-61》油画 73×92cm 1961年

第三,要将抽象作品置入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量。实际上,方法论就涉及到一种个人性,因为抽象艺术存在的依据,就是各个艺术家通过独特的风格编码来捍卫自我的个体性。因此,方法和个人风格是密切维系在一起的。但是,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呢?除了前面提到方法背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外,我们还需要将这种方法放在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和发展进程中进行考量。当然,强调个人的创作脉络并不是提倡一种线性的发展观,而是说,艺术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是否延续了他之前对某类艺术和文化问题的思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辨别出哪些是“投机性”和“策略性”的抽象,哪些是具有实验性和前瞻性的抽象。

小编的分享今天就到这里了,各位看官关注小编了吗?可否右上角点个关注呢,如果不关注,右下角给个小星星吧。


原文作者:何桂彦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9月刊《中国抽象艺术的价值判断与可能走向》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艺术品鉴》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