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似乎是上了年纪的人的专利。凭窗而坐,听风声雨声一片,浑成一团,这是疾雨。舒缓的雨则是文人的爱物,“梧桐更兼细雨”,别有一番情致。雨点落在青桐硕大的叶子上,发出的声音轻微而细弱。而这轻微而细弱的声音却如弓如弦,在弹奏思念羁绊在陌路长途的家人的长歌。“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1)

梧桐,亦称青桐,梧桐科梧桐属,此系中国梧桐。和同名的大戟科的“油桐”、玄参科的“泡桐”、悬铃木属的“法国梧桐”无任何血缘关系。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2)

梧桐高擎巨伞,洁雅娴静。《花镜》言梧桐每枝平年生十二叶,闰年生十三叶,故能“知润”;古人还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知润”是否确凿不得而知,“知秋”却是物候特征的真实写照。“郊园夏雨歇,闲院绿阴生”(韦应物《答端》),到了七月,青桐花儿已然开败。摇曳于枝头的无花瓣的单性花呈淡黄绿色,要见到则需等到明年了,不过现在它们生长着。这种原产于黄河以南的乔木,树皮青绿平滑,永远泛着翠绿的颜色,侧枝尤甚,给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印象。树干端直,最高可达16米,在这里,它们显然身量要矮小得多,大兴清城北区物业部门前的南北路、最北侧楼前的几株行道树,树梢也已达三楼。而我则见证了它的成长的艰难,在最初的几年,每年的春天,总见物业部的工人挖去枯死的树干,换植其它树种。如此三番地下来,这里的青桐也就只有寥寥几株了。不过还好,这几株长势喜人,树形美丽,叶大成荫,葱绿年年,看来这种华北地区以南广为栽植的行道树,也是适应了北方冬天的凄冷与严霜!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3)

在民间,由于北京地区梧桐(青桐)种植较少,一般均将泡桐称之为梧桐。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4)

在古代诗文中,描写梧桐的亦很多,且大多缠绵悱恻,百转千徊,读来令人唏嘘感叹。梧桐、细雨、晓风、残月、清秋、庭院,这些物象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象和符号,因而聆听着梧桐枝叶鸣响的地方,必定浅吟低唱着唐诗宋词的韵律。其中尤以唐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宋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名句流传更广,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块垒难消!《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刘兰芝因不堪虐待“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他们的家人在其墓旁“左右种梧桐”,以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想来梧桐乃相守终老之树。唐·孟棨《本事诗》记载的“桐叶传诗”,极富传奇色彩和深深的愁怨。“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饱含深宫才女渴望爱情、向往自由的心结,唐代诗人顾况读后,也只能发出“叶上题诗欲寄谁”的慨叹,换来的只是无名宫女的“自嗟不及波中叶”的深深愁怨!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5)

传说梧桐乃凤凰栖息之树。在民间,更有“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俗谚,常比喻有了好的环境及条件,才会吸引优秀人才,才会娶来“窈窕淑女”。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6)

梧桐木质轻软,中空且疏,足以保证产生均匀的音色共鸣,所以成为制作琴瑟的佳木,因而有“桐木瑶琴”之说。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能得知音者几?

2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