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灯又称过滤紫外线灯,伍德灯(Wood灯)是1903 年由美国物理学家伍德(Wood)所发明。它作为一种实用的医疗工具在1925年首次应用于皮肤科,用于诊断头发的真菌感染。在色素异常性疾病、皮肤感染和卟啉症等皮肤病的诊断中有着使用价值。

伍德灯下正常皮肤的颜色(伍德灯在皮肤科的应用)(1)

伍德灯可发出长波紫外线,峰值在365nm,可以穿透至真皮中部。表皮、真皮黑素和真皮胶原吸收了这一波长的紫外线后,可发出蓝色荧光,这种荧光主要取决于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芳香氨基酸、烟酸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黑素前体及其产物组成,如果某种病变使真皮的弹力纤维发生变性,所产生的荧光也随之改变。

伍德灯在皮肤科主要用于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较少。

感染性疾病

真菌

真菌感染生长期的毛发可以产生喋啶等化合物,吸收紫外线后可发出荧光。

对于无毛的皮肤、甲和掌跖皮癣菌感染,由于缺乏荧光而使Wood灯检查通常无助于诊断。相反地 , 它对头发癣的诊断却特别有用,即在折断的头发或拔下头发的毛囊内可见特异性荧光。

在奥杜盎、犬小、歪斜 、铁锈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者可见亮绿色荧光;许兰毛癣菌引起的黄癣则可表现为微弱的蓝色荧光;而断发毛癣菌和疣状毛癣菌在Wood灯下不发生荧光。然而病损头发的荧光只能提示有感染存在,除非根据荧光颜色的细微差别暗示,通常不能区分致病病原体。荧光的发生是由于存在喋啶。而敷料、鳞屑 、软膏和干燥的肥皂可造成假阳性 。

细菌

红癣 红癣是一种微细棒状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体产生卟啉,故在Wood 灯下发出珊瑚红色荧光。该病好发于腹股沟区和一些特殊部位如第四趾两侧 ,其特有的荧光表现 ,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以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腋毛癣 伍德灯下可见暗绿色荧光。

痤疮丙酸杆菌 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粪卟啉,该物质在伍德灯下呈棕红色或橘红色荧光,且其荧光强弱与感染数量有明显关系。

铜绿假单孢菌 可产生绿脓青素,在伍德灯下呈黄绿色荧光,但细菌密度要达到105/cm2,这个密度也是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密度。因此,如果在早期阶段创面出现黄绿色荧光,说明有潜在感染的可能性,必须要立即进行治疗。该方法的阳性结果比血培养早,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也非常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色素性疾病

色素减退和色素脱失 色素减退和脱失在肤色白皙的个体很难辩清。在这类皮损中几乎没有表皮内黑素。因此,Wood灯诱导的自体荧光仅来源于于真皮胶原。由于皮损部发射出的可见光突然中断,故色素减退或脱失性损害在Wood灯下清晰可见,表现为明亮的蓝白色斑片。

色素沉着 光线照射到皮肤,波长较短的紫外线(UVB 和UVA)很易被角质层和表皮散射,而波长较长的可见光(波长为400nm~800nm)可穿透至更深的真皮层。黑素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的能力很强,当Wood灯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富含黑素的表皮上时大部分被吸收,而照射到相邻含黑素较少的皮肤上时则被散射和反射,这就在两者交界处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Wood灯只能显示表皮的色素沉着,而对真皮的色素沉着显示较差,原因是在真皮内黑素上下的胶原发生纤维的自体荧光而减少荧光反射。伍德灯下可见暗绿色荧光。

卟啉代谢异常性疾病

Wood灯检查对诊断卟啉症尤为有用。依疾病而定,Wood灯可以检出牙以及尿、粪、血标本中过量的卟啉。如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患者,其尿液标本在Wood灯下显示明亮的粉红-橙黄色荧光,这种反应在加入同体积1.5当量盐酸后则更为明显。这类患者由于卟啉在肝细胞内聚集,因而其肝活检标本显示同样的荧光。在各种卟啉症中,尿液的荧光主要见于急性期,而粪的荧光甚至可在缓解期出现。检察粪标本时应与等量的戊醇、冰醋酸和乙醚混合,才能得出最佳效果。

在先天性卟啉症和Gunther病患者,其牙、尿、骨髓可出现红色荧光。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中,血红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短暂荧光,而尿液则无荧光。可选择性地使用乙醚、冰醋酸和盐酸混合物完成生化筛查试验。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患者中,因过量原卟啉及粪卟啉而致强的红色荧光。在急性间歇卟啉症中,虽有代谢产物聚集,但其不转变成卟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则观察不到荧光。

监控局部用药效率

有些药物在伍德灯下能显示特殊的荧光,如盐酸米帕林产生黄绿色荧光甲、四环素产生黄甲等。有时为了了解患者外用药的使用情况,可在药物中加入荧光剂。

总之,伍德灯属于无创性检查,在真菌感染、卟啉病等疾病的诊断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是皮肤科临床实用的工具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皮肤科医生认识和使用。#颜值科学社超能团##皮肤健康科普##伍德灯#

参考资料:[1]邹觉,顾恒,邵长庚.伍德灯在皮肤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1):44-46.[2]Asawanonda P, Taylor CR.Wood′s light in dermatology .Int J Dermatol, 1999, 38 :801-807 . [3]Fritsch C , Goerz G , Ruzicka T.Photodynamic therapy in derma- tology .Arch Dermatol, 1998, 134(2):207-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