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翻译: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想有所作为而欲取得天下成为一国之主,我看是不能成功的。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天下是神圣的,不是能够强行取得的,也是不能横加干涉去左右和控制制约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欲强取而得到天下则必败,欲干涉控制左右天下则必失。所以说圣人能够取得天下是由于圣人遵从于道,顺其自然去做,天下归顺、万物自宾而能够得到天下,也不会失去天下。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万事万物一切万象万有皆自然生存成长发展,有在前当先的也有在后跟随的,有膨胀的也有收缩的,有刚强的也有羸弱的;有孕育发展的也有濒临灭亡的等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因此圣人要顺应自然,去除那种求多、求大、求全、求上等等追求完美极致的错误,不去犯极端过分的、偏激过度的、专横偏执的作为行事之错误。
解析:
1,解析本章先要说明一点的事是这里老子开始谈王霸天下的思想,也就是开始论述圣人去如何取得天下之老子王道思想。谈此王道老子上来就警告不可巧取豪夺强取之,而首当其要是应该尊道而为顺其自然地去取得天下,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内容。
2,可以看得出后来的道德经版本对本章做了很多的叠加,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此句非常明显是加上去的,也有的直接再给本句加上“无执”二字,就成了“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了。经典就是经典,言简意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如此添加只是为了自己理解而已,对本章总体意义没有影响也就无所谓了,但又加上“无执”二字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无为包括不可为不可执两种情形,实在是自作聪明之举而已。
3,对天下神器的理解,天下是主词后缀的神器是修饰,老子不是意指天下神圣完美的器物,也不是说天下神圣的人民或者神圣的政权,“器”不是主语主词,是说天下是神圣的,或者可以直接说天下是神器。不要以前章有“朴散则为器”受其影响理解为老子在说“器”。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大众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所共享共有的天下,不是那个人的天下,天下亦以其道立,因而是神圣的,不可为不可执,亦不能为不能执。
4,“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对老子对宇宙自然芸芸众生芸芸万象的概括描述,包括对人的描述,老子列举各种事物之状态要表述的意思是万物皆自然,应顺应于万物之自然,不可违,不可逆,是老子的本章理论的论据而已。遵从于道必须顺其自然,因而天下是不可为不可执的,同时圣人要遵从效法于道也必须去甚去奢去泰。
启示:对当下之我们社会普通大众来说,身处在一个效率与竞争的时代,追求高效、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追求物欲奢华、追求高大上,一切以利益和结果为导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说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另一个代名词,通过本章的解析学习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示已经不言自明了。
这里要大书特书的是老子自本章开始的王道思想,可以这么说整部道德经老子都在谈的一个事就是帝王圣贤事,道德经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圣人之学之圣人之教,前面的章节老子也为王霸天下的思想理论做了很多铺垫,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等,学习道德经需要反复阅读总体把握领会。孙中山先生说过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是对天下不可为不可执的具体阐述。老子让圣人成就霸业行王道,基础前提就是要顺应天下大势,遵从于道,不可违不可逆,顺其自然而为之,不可以强行取之,亦不可以强行去左右或控制。
时不时冒出的那些挂着各种羊头卖各种狗肉而兴风作浪之“跳梁小丑”们,可否自己先考虑考虑,是否自己能做到以爱己身去爱天下以贵己身去贵天下了?是否自己真正地为天下人民苍生的福祉去谋了?是否真正能为天下人民大众之利益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无私奉献呢?是否真正能以“天下为公”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呢?那些以各种招牌名目混淆视听甚至图谋天下的,唯恐天下不乱以一己之私去无端生事的,甚至是搞颠覆破坏为害祸乱国家社会和谐安宁的等等,如此为之者,是违逆于道的,其必当如老子所言“强梁者不得其死”。学到本章这里就已经可以观止老子为天下计为苍生计的情怀,教育圣贤之目的不就是要造福于国造福于民啊。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引用的朋友们请手下留德
保持原创或者载明作者及出处
弘扬传统文化 分享功德无量
愿大道广传欢迎转发分享
,